APP下载

单仁平:北大非“出污泥不染”,但也不可能“很烂

2012-08-27

环球时报 2012-08-27
关键词:学府教育体制舆论

单仁平

一则北大学生实名举报校学生会主席(在校本科生)“行贿50万”的帖子周末在互联网上流传,但微博上很快又有了该举报者的声明,称所谓举报信是伪造的,与他本人无关。这件事与邹恒甫上周宣称北大院长教授“奸淫”女服务员都让人困惑:北大怎么了,或者是,互联网怎么了?

北大似乎正在从中国最高学府向互联网舆论的标准靶子“过渡”。公众对当前教育体制的不满,甚至对权威以及对“官”的不满,都像是在通过北大找印证。北大很可能真的有些“不干净”,但舆论真真假假的指责显然在将北大的各种“道德问题”放大。

这种放大掺入了一些人对北大作为近代中国精神符号已经“道德堕落”的猜想,正因如此,即使一些指责被证明是谣言、诽谤,在互联网上支持这些谣言并继续对它们津津乐道的人仍然有不少。

北大处在中国社会道德面争议重重的大环境里,它不可能“出污泥而不染”,你甚至可以说它“好不到哪去”。官本位思想以及拜金主义都会向北大校园有某种程度的渗透,大概是真实的。“纯净”的大学在全世界大概就不存在,在中国100多年的现代高等教育史上尤其不存在。关于旧北大、旧清华“如何如何好”,许多都是今天一些人的想象。

同时我们相信,真正的北大应当也“坏不到哪去”。北大是中国知识精英最集中的地方之一,在中国的相同教育体制下,这些人凑到一起搞出的事情比其他地方“更龌龊”,这样的描述是反逻辑的。北大的教授“奸淫”,学生干部“行贿”,校长“作秀”,互联网不断把这些信息往一起堆积,但这不可能是现实中的那个北大。

北大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和水平的代表性学府,遭到舆论的更多挑剔是正常的,也是它必须承受的。但反对极端性指责,要求批评更加公正,这是社会对围绕北大争议的应有态度。

然而现实是,邹恒甫式的攻击可以大行其道,突破了批评应有的各种底线,而社会对它们的反对声很微弱。北大才子无数,却“没地方讲理”,成了舆论中的弱势,这决非舆论应有的健康状态。

当然,北大自身值得反思的地方也确实很多,它所处的舆论环境无法选择,而互联网上对它的诸多不满有些也并非空穴来风。除了北大变得“世俗”,还因为北大虽在国内属于“贵族”,但却是有点“窝里横”, 在全球排名通常逊于港日韩的顶尖大学,北大的教育和学术成就,看上去比中国经济成就在世界上所获的地位低一截。

北大似乎在吃其百年传统和在中国特殊地位的老本,以及在享受中国崛起为它带来的种种自然好处。北大这些年没为中国带来额外的骄傲。它给中国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高考录取分数线特别高,此外它斗不过港大,据说它的一些教授们还特别有名或有钱,中国人很少知道关于它的别的什么。

北大需要再奋起。除了危机公关,北大需有更高的志向。它应当对教育改革做出独特贡献,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向世界一流水平冲击的真正领军者。北大应把舆论的“作对”当成对其当前平庸的泄愤,这样的话,无论互联网上有多少干扰,北大都会始终清楚自己应当做什么。▲(作者是《环球时报》评论员)

猜你喜欢

学府教育体制舆论
严宽有度促合力
做自己的支配者
美国在舆论重压下﹃援助印度﹄
困境
创新机制打造全国首家非公企业党建示范“学府”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立足以人为本的教育体制改革研究
如何选择美国高等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