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之我见

2012-08-22孙彦辉张建宾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年1期
关键词:少阴灵枢经筋

孙彦辉,张建宾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针灸系,石家庄 050091)

“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之我见

孙彦辉,张建宾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针灸系,石家庄 050091)

内经;经典条文;理解

《灵枢·经筋》中关于足少阴肾经经筋的发病记载:“其病……病在此者,主痫瘛及痉,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经络学》[1]和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2],对此句的解释为:“病在足少阴经筋,主要有痫证、抽搐和项背反张等证,病在背侧的不能前俯,在胸腹侧的不能后仰。背为阳,腹为阴,阳筋病,项背部筋急,而腰向后反折,身体不能前俯,阴筋病,腹部筋急,而身不能后仰。”其他参考书籍与此说法基本相同。笔者认为此解释欠妥,现将浅陋观点论述如下,以期与同道商榷。

1 痉的释义

近代医家多从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之说:“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认为痉指项背强急,口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痉,《说文》:“强急也。”清·何梦瑶《医碥》言:“痉,强直也,谓筋之收引紧急,而不舒纵也。”《证治准绳·杂病》载:“若头低视下,手足牵引,肘膝相构,阳明痉也。”《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也说:“恶寒蜷卧,尻以代踵,脊以代头,俯而不能仰者,未尝非少阴痉也。”可见,“痉”不是单指角弓反张,而是泛指筋脉拘挛的病证。此处的“痉”指拘挛收引不舒之义。

2 足少阴经筋与足太阳经筋的关系

《灵枢·经筋》言:“足少阴经筋:循脊内挟膂。”后世医家据《针灸甲乙经》改为“循膂内挟脊”,“足太阳经筋:上夹脊”。这两条经筋都夹脊柱循行,但足太阳经筋在外侧(背侧),而足少阴肾经经筋在内侧(腹侧)(图1)。“在外者不能俯”,是指足太阳经筋拘急收引(图2),故足太阳经筋病则“脊反折”。《景岳全书》进一步解释说:“盖必反张,其病在背,背之经络惟太阳、督脉耳,言太阳则督在其中矣,此其义也。”“在内者不能仰”是指足少阴经筋拘急收引(图3)。如《素问·痹论》云:“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清·柯琴《伤寒论翼》亦云:“恶寒蜷卧,尻以代踵,脊以代头,俯而不能仰者,是少阴痉。”由此可见,这里“在内”的经筋,并非指的“腹部经筋”,而是特指的足少阴经筋。正如丹波元珍《灵枢识》所载:“余伯荣曰:病在外在阳者,病太阳之气,故腰反折不能俯;在内在阴者,病少阴之气,故不能仰。如伤寒病,在太阳则有反折之痉强,在少阴则蜷卧矣。简案,小儿痫病,有内钓外钓之别,亦此理也。”

图1 足太阳、足少阴经筋位置示意图

图2 足太阳经筋急

图3 足少阴经筋急

3 足少阴经筋病的治疗

《灵枢·经筋》言:“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焠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从经文记载看,各经筋病基本上均提及“燔针劫刺”的治疗方法,由此推断《灵枢·经筋》所说的经筋病主要指经筋受寒引起的拘挛筋急。而关于足少阴经筋病变的治疗提出:“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在内者熨引饮药。”其实,这里“燔针劫刺”是指在外的足太阳经筋病;在内的足少阴经筋病,当“熨引饮药”。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从足太阳、足少阴经筋的位置可以明确原因,因为足少阴经筋在足太阳经筋内侧,如仍以“燔针劫刺”之法,针刺必须要经过外侧的足太阳经筋方能达到足少阴经筋,这样势必会损伤无病的足太阳经筋,故治疗应以“熨引饮药”之法,以舒筋活络,缓筋急,这也充分佐证了两者之间的位置关系。

总上所述,《灵枢·经筋》所述的内容,是针对足太阳经筋与足少阴经筋而言,足少阴经筋走行于足太阳经筋内侧,这里“阳筋”是特指的足太阳经筋,“阴筋”则特指的足少阴经筋。虽其均位于脊柱旁,但前后位置的不同,故内侧足少阴经筋病则拘急不能后仰,外侧的足太阳经筋病则不能前俯、反张,因足少阴经筋在足太阳经筋内侧,故不能用“燔针劫刺”之法,以免伤及足太阳经筋,当以“熨引饮药”之法治疗。

[1]李 鼎.经络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56.

[2]沈雪勇.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46.

R224

A

1006-3250(2012)01-0035-01

孙彦辉(1971-),男,河北宁晋人,副教授,医学博士,从事针灸防治肛肠疾病及术后并发症的研究。

2011-07-28

猜你喜欢

少阴灵枢经筋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足三阳经筋与膝关节痛
论少阴“三急下”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解读少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经筋理论在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炎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论《伤寒论》少阴病误汗
采采卷耳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