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尿病高危人群血糖检测分析

2012-08-18郜秋英裴京明

中国医药科学 2012年2期
关键词:糖化年龄段空腹

郜秋英 裴京明

北京市西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100029

糖尿病(DM)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综合征,是仅次于心血管病、癌症的第三大致死性疾病。多数患者以早期症状不明显而未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一旦发病给患者带来极为严重的伤害。故糖尿病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并有效地监测其发展显得至关重要。笔者所在医院对2010年1~6月收治的120例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血糖检测,并与正常体检者的血糖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120例患者均为笔者所在中心社区慢病管理的糖尿病高危人群,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界定:糖尿病家族史者、曾有轻度血糖升高者、肥胖和超重者、高血压患者和心脑血管病变者、高血脂、年龄45岁以上的其他患者。有其中1项或多项者,且检查前均未被确诊为糖尿病;其中男66例,女54例;年龄46~75岁,平均(48.4±5.3)岁。选择同时期来进行健康体检的1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其中男62例,女58例;年龄46 ~ 75岁,平均(47.6±6.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均排除明确的糖尿病,近3个月内接受手术或输血,或有明显感染患者,所有患者均无肝、肾及内分泌病变,均未进行饮食控制且未服对糖代谢有影响的药物,受检前患者维持正常的饮食。

1.2 方法

所有入选者均于检测前禁食12 h,晨8点采集空腹(空腹10~12 h)静脉血4 mL,分离血清,血糖采用己糖激酶法,用日立718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试剂由日本和光纯药技术株式会社提供。各项操作均由检验人员完成。FPG≥7.0 mmol/L为糖尿病,6.0≤FPG<7.0 mmol/L为高危状态。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以(±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空腹血糖和2 h血糖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各年龄段空腹血糖和2 h血糖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空腹血糖和2 h血糖有逐渐增长趋势。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血糖检测结果比较(± s,mmol/L)

表1 两组患者血糖检测结果比较(± s,mmol/L)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空腹血糖 2 h血糖观察组 11.23±2.74* 19.81±3.26*对照组 5.27±0.59 8.47±1.25

表2 观察组不同年龄段血糖检测结果比较(± s,mmol/L)

表2 观察组不同年龄段血糖检测结果比较(± s,mmol/L)

年龄段(岁) 空腹血糖 2 h血糖46~55 10.14±2.64 17.79±3.17 56~65 11.58±2.72 18.94±3.94 65~75 11.84±2.68 20.05±2.91

3 讨论

糖尿病是以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抵抗引起的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一个重要的临床和社会健康问题,人群中未确诊的糖尿病患者人数甚多,估计可达总患病数50%[1],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早期诊断、治疗对疾病的预后具有极大地改善。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糖尿病筛查、对糖尿病患者的防治及普及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没有一项公认的筛查试验既简便、经济且易接受,同时灵敏度、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又均令人满意[2]。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是诊断糖尿病的金标准,但此法较为繁琐,重复性较差,不适合于大规模人群的筛查。在糖尿病诊断方面,血糖是不可替代的绝对指标[3],能反应机体采样瞬间的血浆葡萄糖水平,受检测前数日及检测当日诸多因素的临时性影响,能客观的反映检测时的血糖水平,用于诊断及血糖水平监控时,需定期多次检测,以其平均值或变化趋势才能做出较为可靠的诊断和病情评估,但不能准确反映较长时间段内糖代谢总体状况。因此,糖尿病患者仅测血糖是不全面的。血糖多反映近期1 ~ 2 d内血糖的变化水平,具有早期灵敏,波动性和瞬间性,反映糖代谢变化的优点,但可出现过早、过度干预治疗倾向,且易受饮食、药物、情绪等诸多因素影响,对病情预后、疗效评价的可靠性较糖化血糖蛋白低,但有研究表明诊断糖尿病时,血糖的敏感性高于糖化血糖蛋白,而糖化血糖蛋白诊断的准确性优于血糖[4],因此,联合监测血糖和糖化血糖蛋白的水平才有助于全面了解血糖在糖尿病患者中全程变化。本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高危人群的血糖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空腹血糖和2 h血糖有逐渐增长趋势。

总之,在糖尿病初期诊断中,血糖检测具有早期灵敏,波动性和瞬间性,反映糖代谢变化的优点,但在临床诊断中还应结合糖化血清蛋白与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作为参考,将有利于临床更早、更准确诊断糖尿病并及早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1]邓晓初.空腹血糖超常103例临床特点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3,6(12):1042-1043.

[2]王振果,李锐,俞顺.2 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的策略和方法[J].中国全科医学,2003,6(3):255-260.

[3]初开秋,周淑华.糖化血清蛋白在糖尿病患者中检测的临床意义[J].陕西医学杂志,2005,34(8):955.

[4]张健,杨青,张进安,等.糖化血红蛋白在高危人群诊断2 型糖尿病中的价值 [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7,31(4):512-514.

猜你喜欢

糖化年龄段空腹
不同年龄段妊娠早期妇女维生素D含量水平分布
各年龄段人群对网上健康教育的认知和期望的调查报告
采血为何要空腹
糖尿病患者为何要做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空腹运动,瘦得更快?
院外延伸干预模式对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自护行为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适合各个年龄段的黑胶爱好者 Sony(索尼)PS-LX310BT
应用安琪酿酒曲糖化工艺的研究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空腹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