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56例临床分析

2012-08-18钟国荣

中国医药科学 2012年2期
关键词:心肌细胞冠脉心肌梗死

钟国荣

广东省湛江中心人民医院CCU,广东湛江 524037

随着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疾病发病率的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日益增多。临床中心电图普遍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与评估中,认为ST段抬高具有较为可靠的诊断价值,使得AMI临床诊断显得愈加简便。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行急诊介入治疗56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AMI患者临床诊疗特点,并分析其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8年10月~2011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患者,收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诊断标准参考2001年中华血管病学会制订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指南[1]。入院后常规给予抗血小板、抗凝及他汀类降血脂等药物治疗。

1.2 治疗方法

试验组为6 h内行急诊介入治疗并疏通血管的28例患者,对照组为6 h后行急诊介入治疗疏通血管的28例患者。两组患者的PCI均采用常规方法进行,采用血栓抽吸法取出血栓[2]。监测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手术后6个月内心脏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及患者治疗后恢复的情况,将结果进行临床对比分析。患者在术后3~6个月内如需再次进行PCI术,以及出现急性血栓形成甚至死亡现象,均应作为心脏不良事件。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6个月内随访发生的临床事件情况见表1。结果表明,对照组在术后发生临床不良临床事件的人数明显多于试验组,且病死率亦高于试验组,经SPSS软件计算两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x2=15.87,P<0.01,二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患者在发现AMI临床症状后迅速疏通堵塞的血管可有效改善治疗效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术后不良临床事件率。

表1 两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情况

3 讨论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治疗关键是快速疏通梗阻血管、恢复缺血心肌组织的灌注。经急诊行PCI治疗后,有部分心肌组织由于冠状动脉微血管的栓塞和血管痉挛缺血供血较差[3]。传统行PCI术由于对血栓的挤压引起血栓破裂并流向远端,进而导致原梗阻部位血流不畅现象。梗死后的血管其血栓负荷是PCI术中血管栓塞和无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血栓抽吸是一种主动近端保护方法与措施,有学者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介入治疗时行血栓抽吸,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心肌灌注[2],因此,本研究在急诊行PCI术时采用该方法取出血栓。

目前临床非ST段抬高的治疗有一定的分歧,既往大量冠脉造影资料显示,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由于新鲜血栓引起的血管完全闭塞比急性STMI少很多。因此,目前对该类AMI的治疗并不主张行积极的再灌注治疗,即不宜行急诊介入治疗。药物溶栓治疗已被否定,其导致的并发症和心血管事件尚无一致定论,而采用PCI治疗是否具有优越性尚无明确定论。有学者研究证实了PCI的优越性[4]。本组资料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含急性非ST段抬高心梗患者)行急诊PCI治疗后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预后改善,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下降。此外,对急性非ST段抬高心梗的药物治疗强调抗凝、抗血小板粘附及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合理运用,有助于进一步改善术后冠脉复通。

当前临床研究认为,导致患者心肌缺血的根本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起粥样斑块破裂出血,形成血管腔血栓形成。如若血管闭塞不得到及时的复通,即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导致急性心梗的发生,危及患者生命。

本研究中,对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使梗阻相关血管的复通率极大的提高,有效率达到95%以上。AMI的急诊介入治疗可使濒死的心肌细胞恢复供氧,进而恢复活性减少心肌梗死的面积,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极大的改善患者预后。池洪杰等[5]报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其血管复通的距发病的时间越短,治疗效果越显著。如果能够在患者发病后2 h内对重建冠状动脉内的血供,可最大程度上挽救濒死的心肌细胞,恢复缺血心肌细胞的功能。若在患者发病6 h后复通冠脉血管供血,则治疗效果明显下降。甚至有学者提出如果梗死相关血管的复通每延迟30 min,患者可减少1年的预期寿命。

患者梗死血管迅速、有效而又到位的复通,能够尽可能多的挽救患者心肌细胞,使心肌梗死的面积最大限度的减少,术后患者心脏功能够进一步得到改善,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6]。本研究结果亦证实了上述结论。对于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后6 h内复通血管的患者,其不良临床事件的发生率仅为7.3%,远远低于发病6 h后复通血管的患者。因此,对急性心梗患者进行迅速有效的治疗,缩短患者梗死相关血管复通的时间,可尽可能多的挽救濒死的心肌细胞,降低患者心脏功能恶化现象及不良临现象的发生。所以,采用急诊介入治疗梗阻时间较长的患者要尽可能的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减少心脏负担,尤其要重视患者出现心衰现象,采用多种手段降低心脏破裂现象发生的可能,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09)[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7(1):4-25.

[2]尹作民,孟昭艳,张成森,等.急诊介入术中血栓抽吸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0,4(5):613-619.

[3]康俊萍,马长生,吕强 等.非ST段抬高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介入结果的比较[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11):1156-1161.

[4]张中平.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90-93.

[5]池洪杰,张大鹏,杨新春,等.高血糖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中华心血病杂志,2009,37(7):595-560.

[6]阳维德,郑萍,朱汉华,等.急性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析 [J].广西医学,2011,33(6):95.

猜你喜欢

心肌细胞冠脉心肌梗死
左归降糖舒心方对糖尿病心肌病MKR鼠心肌细胞损伤和凋亡的影响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活血解毒方对缺氧/复氧所致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冠脉CTA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APSCM与100kVp管电压的比较
256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应用价值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冠脉CT和冠脉造影 该怎样选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冠心舒通胶囊对心肌细胞Ca2+ -CaM-CaMPK Ⅱ δ信号系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