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外来人口去向特征分析——以广州市天河区为例

2012-08-16常化倩陈朝隆

关键词:天河区外来人口城中村

常化倩,陈朝隆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城中村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特有现象,已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案例地分析[1-2]、改造模式和思路[3-6]、改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7-10]、民意调查[11-12]以及改造后居民生活状况[13]等方面;国外期刊专门研究城中村的文献不多,主要集中在城中村外来人口居住、土地利用等方面[14].关于外来人口,现有的研究主要涉及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原因[15-16]、择居偏好[17-18]、生活条件[19]等.此外,CHAN 等系统地回顾了广州市城中村的发展历程,并从住房保障体系角度探讨了城中村对外来人口的拉力以及城市房地产市场对外动人口的推力作用[20];祝玮[21]对城中村改造模式以及城中村改造对外来人口的影响作了分析.

就广州市而言,天河区为广州的CBD,地理位置优越,道路交汇贯通.位于天河区的石牌村、棠下村、棠东村周边高校林立,科研单位集聚,是典型的城中村,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众多的外来流动人口中,是广州最大的外来人口集聚的城中村.广州市大规模的城中村改造始于2009年,随着天河区猎德村的改造成功,广州市加快了城中村改造的步伐.城中村的改造迫使原来住在城中村的外来人口另找新的居所,如何解决外来人口住房的问题,成为维护城市社会稳定发展最具挑战的课题之一[14],也是解决和提升我国城市内部城市化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将改造的城中村内的外来人口进行调查,研究不同去向的外来人口在人口统计学和居住属性方面的差异,以期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为外来人口的良性流动和管理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收集方法

以广州市天河区的石牌村、棠下村和棠东村为例,以居住在城中村的外来人口为研究对象.为提高问卷的回收率和质量,采用现场发放、现场收回的调查方式.调查在2010年12月和2011年1月进行,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问卷592份,有效问卷574份,有效率95.67%,其中石牌村196份,棠下村198,棠东村180份.

1.2 数据结构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取外来人口去向意愿、人口统计学等方面的信息.问卷设计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①对城中村改造的态度以及流向意愿;②城中村内外来人口统计学属性及居住现状特征,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学历、月收入、户籍、婚姻状况、来广州的年限等.

1.3 数据分析方法

使用SPSS 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对样本结构特征以及外来人口的去向作描述性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卡方检验对外来人口的去向与人口统计学特征及居住现状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2 分析和发现

2.1 调查样本的结构特征

调查样本的结构特征表明(表 1),男性占56.3%,女性占43.7%.受访者年龄大多在35岁以下,占总数的75.1%,年龄大于50岁的受访者仅占5.9%.学历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者最多,占43.6%,大学及以上学历者仅占14.5%.已婚人士居多,2/3以上的被调查者与人合住.职业以个体业主(43.4%)、工人(25.8%)及公司职员(17.6%)为主,占总数的86.8%.受访者已在城中村居住3年以上的较多(38.9%),3 个月以下的则较少(11.8%).

表1 调查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和居住现状特征Table 1 Demographic and resid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mples

2.2 外来人口去向特征

2.2.1 外来人口去向选择 当面临所居住的城中村要改造时,35.4%的受访者选择搬迁到其它的城中村(表2),说明“其它城中村”是外来人口的首选搬迁地;18.1%的外来人口选择回老家,仅4.7%的外来人口有在广州买房的打算,另有近1/4的人尚未决定何去何从.

表2 外来人口去向频数(频率)Table 2 Moving intentions ofmigrant population

2.2.2 不同去向外来人口的特征分析 用卡方检验对不同去向外来人口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和居住现状特征进行分析(表3),发现在年龄、学历、职业、月收入、婚姻状况及来广州的年限上有显著性差异;而在性别、户籍所在地2个因素上,相伴概率值 >0.05,无显著性差异.

选择“搬到其它城中村”居住的外来人口在年龄上集中在35岁以下;学历层次较低;职业构成以个体、工人、公司职员为主,占总数的87.7%,这一群体无业人数最多(17人),明显高于其它组别;收入水平较低,月收入大多在1 001~3 000元之间(71.9%);但这类外来人口来广州的年限较长,5年以上者占35%.

选择“小区租房”的外来人口,年龄较小,学历以高中、中专和大学为主;职业构成以公司职员为主(49.2%);平均收入水平比“搬到其它城中村”者高;37.5%的受访者在3 001~5 000元之间,多为单身人士(66.2%);40%的受访者到广州的年限在1~3年之间.

选择“在广州买房”的外来人口,年龄结构和学历构成与“在小区租房”的外来人口极为相似,但到广州的年限较长,5年以上的占48.1%.

表3 不同去向意愿的外来人口在人口统计学及居住特征上的差异Table 3 Differences in demographic and resident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migration intention ofmigrant population

选择“搬去其它城市”的外来人口在年龄结构上与“在小区租房”和“在广州买房”者相似,23岁以下群体为主(46.9%);学历较低,多为高中或中专及以下学历(84.4%);职业以个体及各行业工人为主(74.2%);月收入较低,多在1 001~3 000元(68.8%);单身人士较多(53.1%);到广州的时间不长,3年以下的占65.6%.

选择“回老家”的外来人口在年龄构成上与前4种有较大的差异,大于50岁的受访者高于其它组,占到12.5%,35岁以下人口所占的比例小于前4组;学历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占63.5%;职业以个体及各行业工人为主,分别占45.2%、28.8%;月收入较低,月收入在3 000元以下者占89.5%;已婚人数较多(62.5%);来广州的年限大多较长,36.6%的受访者到广州的时间在5年以上.

3 小结与讨论

结果表明,外来人口在面对城中村改造时,选择“搬到其它城中村”和“回老家”是最主要的2种流向.

(1)选择“搬到其它城中村”(35.4%)的外来人口来广州的年限较长,对广州的气候、生活习惯、饮食等较适应,一般不会轻易地选择离开广州.但由于学历低,收入水平较低以及正规廉租房的严重缺位,这类外来人口只能选择“搬到其它的城中村”.这种迁移势必导致周边“城中村”面临更大人口压力,形成所谓的“烂边”现象[22],不利于城市化的发展.因此,在城中村改造时,除了考虑当地居民、开发商等人群的利益外,政府部门需要关注外来人口这一特殊群体,建设廉租房或公租房[23],尽量满足外来人口的居住需求,使流动人口有个稳定的居住环境,维系社会安定和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此外,还有与选择“搬到其它城中村”人口属性构成相似的另外一部分外来人口,他们“不知搬向哪里”,对未来去向没有明确的打算,他们未来的去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发展和相关政策.城市政府部门应在制度上将外来人口纳入城市管理体系,并在招录、职业培训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利用市场化的手段引导外来人口的良性流动.

(2)选择“回老家”(18.1%)的外来人口学历偏低,难以适应都市生活,回家意愿较强.对于这部分人群,重点应解决就业和基本生活保障问题,相关地区之间的人口分流与缓冲机制也应逐步建立.

表4 外来人口的去向特征Table 4 Migrato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migrant population

致谢 感谢吴智刚老师提供的宝贵意见和华南师范大学2007级地理科学班同学在问卷调查中给予的帮助!

[1]李传斌,段汉明.外来人口与城市系统的协调作用[J].陕西工学院学报,2001(2):52-57.

[2]柳岸青,张蓉,曹星,等.城中村居民拆迁意愿调查研究——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村的调研[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7(3):33-35.

[3]刘德清,于桢.太原市“城中村”改造的调查与思考[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8(1):22-24.

[4]何宇.“城中村”改造之路——广州市天河区龙洞村发展模式研究[J].中山大学报论丛,2004,24(5):222-226.

[5]欧志雄.“城中村”改造研究——以广州市天河区珠村为例[J].南方农村,2005(3):18-21.

[6]蔡曦亮.关于广州“城中村”改造的思路[J].探究,2003(6):56-58.

[7]王涛,黄志玉,李远坪.重庆市:“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城市开发,2004(10):24-27.

[8]曹东,蔡荣军.广州城中村改造的困境和对策[J].商业现代化,2006(5):148.

[9]胡莹.“城中村”的文化冲融——以广州石牌村为例[J].城市问题,2002,2(106):42-44.

[10]刘毅华.文化整合是城中村改造的核心——以广州城中村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7(8):73-80.

[11]侯力,林品副.广州地区城中村改造民意调查——以石牌村为例[J].现代乡镇,2009(5):5-9.

[12]李丽娟,朱鸿伟.城中村改造的利益相关者分析——以广州猎德村为例[J].特区经济,2009,10:146-147.

[13]王宁,王录仓,李纯斌,等.“城中村”改造后居民生活状况调查研究——以兰州市城关区为例[J].城市社会学,2008,15(4):109-114.

[14]仝德,冯长春.国内外城中村研究进展及展望[J].人文地理,2009,24(6):29-35.

[15]姚华松,徐学强,薛德升.广州外来人口特征及空间差异分析[J].热带地理,2008,28(3):259-264.

[16]吴森富,谌新民.沿海省市流动人口结构特征的实证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36-43.

[17]LIU X L,LIANG W.Zhejiangcun:Social and spatial implications of informal urbanization on the periphery of Beijing[J].Cities,1997,14(2):95-108.

[18]XU H.Commuting town workers:The case of Qinshan,China[J].Habitat International,2001,25:35-47.

[19]LEAF M.Chengzhongcun:China's urbanizing villages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C]∥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Urban Development and Land Policy in China.Shenzhen,2006:145-159.

[20]CHAN R C K,YAO Y M,ZHAO X B.Self-help housing strategy for temporary population in Guangzhou,China[J].Habitat International,2003,27:19-35.

[21]祝玮.城中村改造兼顾外来人口居住问题的必然性分析[J].问题与对策,2008(1):156-157.

[22]包路芳.北京市“城市化”改造与流动人口城市融入[J].新视野,2010(2):67-69.

[23]冯晓英.论北京“城市化”改造-兼述流动人口聚居区合作治理[J].人口研究,2010,34(6):55-66.

猜你喜欢

天河区外来人口城中村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外来人口政策迭代研究
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小学
春天的雨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家乡的橘子红了
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
不同流动类型外来人口的知觉压力现状
特色城中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建荣村为例
广州市天河区社区康复服务能力的调查研究
存续与发展:我国城中村治理的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