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城隍信仰看宗教神灵的形成

2012-08-15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神力城隍神灵

孙 鹏

(南京大学儒佛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江苏南京 210039)

·历史文化与新闻媒体研究·

从城隍信仰看宗教神灵的形成

孙 鹏

(南京大学儒佛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江苏南京 210039)

城隍信仰起源于古代的水庸祭祀,水即隍,庸即城。城隍神的出现与百姓的崇敬和信仰是分不开的。城隍神最初是自然神,后来演变为人物神。城隍神多数是由历史上的官员、英雄去世以后演变而来,在百姓们的供奉下,成为能够护邦安国、救苦救难、帮助百姓消灾解厄的神灵。通过心理学、宗教学的比较研究,结合城隍信仰的形成,可以得出理性的结论:通“神”的实质是沟通了集体潜意识;遗传基因是“神力”的物质载体;集体潜意识是“神灵”智慧的宝藏;世界上本来没有神,信仰者多了,也就成了“神”。

城隍;通神;集体潜意识

一、城隍信仰的启示

城隍信仰起源于古代的水庸祭祀,水即隍,庸即城。“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安全,所以修了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在古代万物有灵观念影响下,古人认为,与人的生产生活相关的事物都有神的存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早在周朝时期,每到除夕人们都要腊祭八神,其中第七神就是水庸神,水庸神即城隍神。后来,道教把城隍纳入自己的神仙系统,称它为消灾解厄、保国护邦之神。

根据历史记载,诗人杜牧等人写过祭祀城隍神的作品,最早的城隍庙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唐朝时,信仰城隍已相当普遍,很多文人雅士撰有祭祀城隍的诗文。在专制统治下,百姓对那些体恤穷人疾苦、为民做主的官员非常敬重。那些为民做好事的官员死后,老百姓便把他们做为城隍神供奉。宋代以后,多以历史上的英雄或名臣为城隍神,如苏州祀战国时春申君黄歇,上海祀秦裕伯,北京祀杨椒山,杭州祀周新、文天祥,会稽祀庞王,南宁、桂林祀苏缄等。

纵观城隍神的演变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城隍的出现与百姓的崇敬和信仰是分不开的。城隍神最初是自然神,后来演变为人物神。城隍神多数是由历史上的官员、英雄去世以后演变而来,在百姓们的供奉下,成为能够护邦安国、救苦救难、帮助百姓消灾解厄的神灵。“城隍又能‘救灾拔难,有求必应’,世人信之,只要礼拜城隍,即可消灾解厄。”[1]然而,那些生前正直的官员或神武的英雄,是怎样在去世后能够护佑民众、惩恶扬善的呢?他们在生前只是一个品德高尚、英勇顽强的普通人,去世后是怎么具有城隍神的神力而能够救灾拔难,成为有求必应的神灵的呢?从城隍神的形成过程可以作出合理的推断:城隍的力量来自众人的信仰,是民众的信仰赋予了历史的忠臣、英雄在去世后具有了城隍神的能力。结合宗教学、心理学理论,我们可以从当代科学的视角分析城隍之“神力”的来源及宗教神灵的形成过程。

信仰者往往有过神秘的体验,这种神秘体验的最直接表现就是“通神”,是人与神灵相遇、得到神灵的指引、在神灵的关爱下获得帮助等等。“通神”的本质是什么?“神秘体验”到底是怎么回事?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他的分析心理学中所阐述的“集体潜意识”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宗教“通神”现象。我们通过对宗教学、心理学、生理学、伦理学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通“神”是沟通了集体潜意识;遗传基因是“神力”的物质载体;集体潜意识是“神灵”智慧的宝藏;世界上本来没有神,信仰者多了,也就成了“神”。这些结论可以从城隍信仰及城隍神的形成过程中得到佐证。

二、通“神”是沟通了集体潜意识

城隍信仰之所以形成并得到延续和发展,不但与百姓对忠臣、英雄的崇敬有关,更来自于信仰者与信仰对象——城隍神之间的神秘感应或沟通。往往是城隍神的“帮助”或者“有求必应”使得信仰者更加崇敬和坚信。信仰者在遇到困难或疑问时,由于凭自己的力量无法解决,在百般无奈之下,去祈求城隍神的帮助。然后,似乎巧合的事发生了:信仰者受到城隍神的“点拨”而产生灵感,解决了困惑,或者面前的困难奇迹般地得到解决。若这样的“通神”体验反复发生,信仰者就会对城隍神的神力坚信不疑,而且从内心认为自己受到了城隍神的宠爱,只要坚信并崇敬城隍神,就会长期受到城隍神的保佑,在需要的时候就会有通神的能力。

通“神”是多数宗教信仰者重要的宗教经验。“宗教经验究竟是宗教职业者自欺欺人的骗术,还是某些宗教信仰者宗教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实?这是宗教学在理论上判断其性质前必须解决的一个事实问题。种种情况表明,我们应该把宗教经验作为宗教生活的事实予以承认。”[2]宗教经验是指宗教信仰者对信仰对象的精神体验。“所谓宗教经验就是宗教信仰者对于神圣物(神、神圣力量、神性物)的某种内心感受和精神体验。”[2]宗教信仰者所说的通“神”,是一种内心感受和精神体验。即便有过多次宗教体验的人,他所认为的“神”也不过是他对这种不寻常感觉而假设的存在。“野蛮人听到雷声,就以为自己知觉到了雷神。他们真正听到的,是一种特定的响声,而他们却由此推论出一个造成这响声的伟大存在物(雷神)的存在。同样地,神秘主义者体验到大量或多或少不同寻常的感受、情感,而他就得出了结论,说它们是一种神圣的显示。”[3]宗教信仰者者所说的“神”,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某不寻常感觉的假设。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宗教信仰者者的“不寻常感觉”,实质上是集体潜意识在人脑中的显现。

宗教体验是使宗教信仰者对信仰对象坚信不移的重要原因。宗教信仰者认为,虔诚的信仰加上遵守宗教戒律,自己就可以得到神灵的保护,而且可以获得和神交流的本领——“神通”。当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当他们觉得问题难以解决或非人力所能解决的时候,宗教信仰者常常寻求神灵“帮”他们解决问题或给他们指示。在虔诚的祈祷中,信仰者忽然获得了灵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时他们往往认为是神灵给了他们帮助。实际上,由于信仰者不假思索地信任和依赖“神灵”,几乎忘却了“神灵”以外的任何事物,在这种精神状态中,他们的主观意识减弱,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活跃起来。这时,集体潜意识向他们敞开大门,给了他们解决问题的“灵感”。集体潜意识中蕴藏着前人的经验和智慧,对解决问题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这样看来,宗教信仰者的通“神”,在一定程度上是沟通了集体潜意识。

三、遗传基因是“神力”的物质载体

宗教信仰者坚信神灵具有超自然的神力,而且这种神力无所不能,能够随心所欲。其实,这种“神力”来自于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整合了前人的认识,具备了解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多数事物具有相似性,它们的背后隐藏着相似的规律。很多相似的事物已经在历史上出现过多次,这些事物给前人造成的记忆积淀在人类的集体潜意识中。若能够有效利用集体潜意识记忆的信息,人就能够了解多数事物的运行规律。用前人经验和智慧的总和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岂不是轻车熟路?

在城隍信仰流行的地区,多数百姓都对城隍神十分崇敬,而且认为城隍神能够保佑他们,无所不能。这样的观念世世代代流传下来,形成这些人的集体观念,并经过长期的流传而形成他们的集体潜意识。

人类的集体潜意识通过遗传而获得,它通过遗传物质的载体——基因,一代接一代延续下来。宗教信仰者所仰慕的“神力”和集体潜意识的“能力”极为相似。这样,基因实际上成了宗教信仰者所仰慕“神力”的物质载体。有关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的传播,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是这样叙述的:“个体潜意识包括了个人的所有习得经验——被压抑了的、被遗忘了的知觉、思想和情感。个体潜意识是独特的,因为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思想和情感。个体潜意识存在于潜意识的浅层,随时有浮出意识层面的可能。同时荣格相信在心灵的最深处,存在着集体潜意识,还存在着其他未在个体潜意识中发现的内容,它们通过遗传存在于心理机能和人脑结构中。”荣格反复强调集体潜意识是由遗传得来的,集体潜意识的内容大多在前人的生活中存在着原型。“按照拉马克的习得性遗传的原则,荣格认为,集体潜意识在原始时期就已获得,代代相传,成为人类积累的经验,此等种族性的经验,留在同族人的潜意识中,成为每个个体结构的基础。面对类似情景时,大家都会不自觉地以类似的方法去反应。世界上不同民族文化中都有神话、寓言、梦的解析及艺术作品等,这些东西基本上都表达人类对神、对大自然、对动物、对英雄人物、对生命及对死亡等多方面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原型。”[4]遗传基因是集体潜意识的物质载体。宗教徒所谓的“通神”在本质上是沟通了集体潜意识。所以,人类的遗传基因就是“神力”的物质载体。

四、集体潜意识是“神灵”智慧的宝藏

在城隍信仰中,信众普遍认为城隍神拥有无边的神力,能够帮助信众消灾解厄。信众遇到困难或需要帮助的时候,只要向城隍神请求帮助,就能够受到城隍神的点拨或相助。城隍神的智慧或神力究竟来自于哪里呢?我们不妨从集体潜意识中寻求答案。

集体潜意识是蕴藏着前人经验和智慧的宝藏。信仰、守一、静坐等宗教手段使个人的主观意识放松后,可以使集体潜意识相对活跃。吕大吉先生在《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对通过宗教修行获得宗教体验做了这样的概括:“各种宗教修行,在基本点上有共同之处:它们都是通过控制自己的思想情感,排除外物刺激和肉欲的干扰,把思想集中到宗教目标上来……这种种宗教修习本质上仍属于催眠术之类,因为修习者心意高度集中便进入催眠状态。在此忘我状态下,潜在的与神遭遇的意念,长期培养起来的宗教信念,心不由己的语言,就会使神秘修行的实践者发生神灵附体、与神会合的宗教幻象。”[3]这段论述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点:控制思想、排除欲望可以使主观意识无限消退;催眠状态使集体潜意识得以显现;神灵附体、与神会合是集体潜意识在宗教信仰者脑海中显现,使他们进入了集体潜意识的境界中。

前人的经验和智慧是宝贵的历史遗产,它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保存下来:一种是显性的,通过文献记录或口传心授,这需要后人通过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和运用。由于个人精力和能力的限制,每个人从前人经验智慧中获益是有限的;另一种是隐性的——积淀于集体潜意识之中,通过遗传基因保存下来。集体潜意识所收录的经验和智慧,在数量上极其庞大,但是,后人很难把它转化成自己的智慧。使个人的主观意识放松或消退,给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提供显现的可能,这是从集体潜意识中获取信息的重要条件。

五、信仰者多了也就成了“神”

在城隍信仰流行的地区,城隍神是一些信众共同信仰和崇拜的对象。这些城隍神最初只是令百姓敬仰和拥护的忠臣或英雄,在这些忠臣或英雄去世后,随着信众的不断敬仰和崇拜,逐渐成为了拥有神力的城隍神。这是因为,在信仰者的心目中,城隍神等神灵高高在上,法力无边,具有超自然的本领,能够完成非人力所能及的事,能够主宰人间的一切。他们认为只要对神灵恭恭敬敬,自己犯下的错误就可以得到神灵的谅解,自己合理的需要就可以得到神灵的帮助。因此,宗教信仰者在日常生活中非常严谨,他们对神灵必恭必敬。而且,为了积功累德,让别人也得到神灵的恩惠,他们互相告知神仙的灵验事迹,让更多的人崇拜神灵,敬仰神灵,接受神灵的恩惠。宗教信仰者对神灵的存在和神迹坚信不移,对供奉的神灵极其崇拜。众多信仰者的类似观念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种强大的意识冲动,汇聚成集体意识的洪流。如果这种集体意识长期流传,成为一种传统观念,深深根植于集体的传统意识之中,就形成了集体潜意识。这种集体潜意识包含着宗教徒崇拜神灵的各种信息。如果后人在潜意识活跃的状态中接收到这种信息,呈现在他脑海的就是以前宗教信仰者思想中的神灵形象。古人心目中的神灵形象是集体潜意识中神灵形象的原型。这种“神灵”是以前的宗教信仰者思想观念中的存在者。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其实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我们不妨说:其实世界上本来没有神,崇拜者多了,也就成了神。

现代宗教学学者,早已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这样的观点:人们所崇拜的神灵,不过是人们自己“造”出来的偶像。但是,作为偶像的“神灵”仅仅是人们的偶像还是不足以长久存在的,它必须具有维持其作为偶像存在的理由。其中,最能维持“神灵”存在的因素莫过于“神力”。如果神灵没有一点点“超自然”的能力,很难相信这种偶像会存在很久。

世界各大宗教,一般都有信徒们崇拜的偶像。那么,这些偶像是靠什么让信徒长期相信自己存在的?靠什么给信徒带来神秘的“宗教体验”的?神灵在信徒的心目中树立“超自然”形象的能力从何而来?我们不得不从集体

潜意识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前人的思想意识储存于集体潜意识之中,前人观念中的神灵形象是神灵的原型,前人不仅信仰神灵的存在,而且坚信神灵具有神力。正是前人的这种“坚信”意识赋予“神灵”以“神力”。他们坚信神灵无所不能,法力无边,能够随心所欲,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众多信徒都坚信神灵具有无比神力的这种意识,积淀在集体潜意识中并得到有机整合。若这种集体潜意识在一个新个体的脑海中得以显现,就容易使这个新个体产生所谓的“神秘”体验。而且,前人信奉神灵所形成的意识冲动,积淀在集体潜意识中,这种意识积淀若能在新个体的意识中被激发而活跃起来,就可以在新个体的脑海中显现 “神灵”的幻象。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其实世界上本来没有神,崇拜者多了,也就成了神。

[1]丁常云.道教的城隍信仰及其社会思想内容[J].中国道教,1997(3).

[2]吕大吉.宗教学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马向真.道德心理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B921

A

1671-8275(2012)04-0070-02

2012-07-06

孙鹏(1977-),男,安徽临泉人,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道教与中国文化。

木 生

猜你喜欢

神力城隍神灵
两个城隍
城隍庙的来历
城隍庙的来历
“神灵沟通”的秘语——科尔沁蒙古博神歌艺术
筷子的神力
筷子的神力
禁戏下行与“以神为戏”之民间事象——以清代城隍演剧为例
筷子的神力
神灵也是要喝酒的
纸片的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