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留守学生幸福成长

2012-08-15宜昌市西陵区政协副主席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朱昌林

湖北教育 2012年7期
关键词:西陵区教育局爱心

◎/宜昌市西陵区政协副主席,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朱昌林

2012 年春天,宜昌市西陵区教育局关爱城市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踏出了铿锵的足音。随着关爱路径不断深化,从政府高度重视到教育系统创新服务,再到各个学校的有效管理,西陵区不断掀起关注、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热潮,把关爱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动因:关爱盲区 现实需要 责任推动

西陵区教育局实施“微爱传递工程”,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打破城市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关爱盲区。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律法规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政策文件,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用工方式的转变,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城市留守儿童队伍进一步扩大,深刻影响城市教育和社会发展。城市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是严重缺少父母关爱和引导的特殊群体,他们成了这个时代的孤儿。父母关爱缺失、家庭监管缺位、家庭教育长期弱化,导致他们生活失助、学业失教、行为失控、道德失范、心理失衡,使得幼小的他们成为心理病变的“高发群体”,在一定程度上致使人格缺陷。

西陵辖区城市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问题尤为突出。近几年来,随着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和省域副中心城市进程的不断加快,作为宜昌主城区的西陵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人数逐年递增。在他们的父母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同时,这些城市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在繁华都市中另类留守、孤独流泪,如何让他们幸福快乐健康成长,成为摆在教育面前的民生难题。

推进“学有优教,幸福西陵”建设的内在要求。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关爱和引导,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或突然断裂,许多城市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出现了敏感内向、自闭胆怯、任性逆反等问题,更令人担忧的是还有少数儿童对父母或社会产生抵触、仇视情绪。为推进“首善之区的首善教育”,服务“四个西陵”建设,西陵区教育局将对城市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关爱,放在教育之首来思考,是践行“以生为本”的职责所在,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题中之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探索:建立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服务体系

“微爱传递工程”实施办法及目标:主要通过优化学校育人环境,聚合单位、家庭、邻里、网民等各方面力量,形成“政府领导、教育主导、部门联动、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关爱城市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工作格局,实现城市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学业有教、生活有助、健康有保、安全有护、心中有爱”的目标。

为了让每一名进城务工或外出务工的家长放心,让每一名城市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得到关爱,在同样的蓝天下感受同样的温暖,西陵区教育局通过建立一套机构,完善两份档案,设立三个中心,推行四大行动,实现城市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五有”目标。

建立一套机构。成立了由分管教育副区长任组长、区教育局党委书记任副组长,区政法、妇联、共青团以及街办等部门配合的关爱城市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关爱城市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各项工作。

完善两份档案。完善城市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基本情况档案,内容包括城市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基本情况及监护现状,如流动原因、留守原因、家长务工情况、监护人情况、联系电话等。建立一份城市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个性成长档案,内容包括思想表现、学业成绩、成长足迹等,为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科学细致、持续深入开展提供详实依据。

设立三个中心。一是帮扶中心,使城市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心有人爱,难有人帮”。帮扶中心广泛争取学校教师学生、企事业单位党员团员、街办社区爱心人士和广大爱心网民的支持,与城市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结对帮扶,为贫困或学困的城市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争取物质帮助、学业辅导和心灵关爱。二是活动中心,使城市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课外充实,自信快乐”。西陵区属各小学均已经设立了活动中心,中心内设悄悄话信箱、亲情电话、文体器材等,让这些“孤独的花朵”以悄悄话信箱的形式轻松反映自己的心情,第一时间让老师和“爱心妈妈”知晓心声。三是训练中心,使城市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自立自律,自强自信”。当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没有形成时,会感到生活中处处受挫而自卑,进而迁怒于父母。为此,西陵区教育局在城市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较多的学校建立生活训练室,内有电饭煲、电磁炉、微波炉、洗衣机等,供留守流动儿童使用,教会他们使用最基本的家用电器。

推行四大行动。一是“爱心妈妈”牵手行动。今年2 月,西陵区教育局相继在学院街小学、三江小学开展了城市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关爱服务试点工作,借助媒体面向社会为该校的城市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寻找“爱心妈妈”。短短一周时间,1000 多名市民通过爱心热线、QQ,或亲自前往学校、教育局,表示希望成为一名“爱心妈妈”。二是“送爱暖心”行动。为了倾情呵护这些留守儿童,每逢新学期开学、节假日、寒暑假,西陵区工会、妇联、教育局都积极组织结对单位、“爱心妈妈”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到城市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学校或家里开展送爱心活动。三是“亲子互动”行动。为了增进城市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与“爱心爸爸妈妈、爱心哥哥姐姐”等“代理家长”的感情,自3 月份牵手以来,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同时,学校还建立了“爱心妈妈”QQ 交流群,为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妈妈”传递学校最新活动动态,让她们能够及时地了解和参与到活动中来。四是“立志感恩”行动。通过举办书画展、演讲朗诵比赛、文体演出等各种活动,让城市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在活动中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组织城市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到敬老院、孤儿院做义工,让他们从小懂得传递爱;走进军营、特殊学校,感受自立自强精神;听身边励志之事、看身边自强之人,立己之志、做有德之人。

实现“五有”目标。关爱城市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微爱传递工程”,以“爱心妈妈”为主要载体,城市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了对城市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及“爱心妈妈”的统一管理,实现了城市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学业有教、生活有助、健康有保、安全有护、心灵有爱”的目标。

启示:分类关爱 载体适切 合力推进

为了让每一个城市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享受成长的快乐和幸福,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教育局借智借力整合社会资源,坚持做到“四有”,着力构建城市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关爱工作的长效机制。

全面掌握每一个城市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实际情况,做到“有数”。建立健全城市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档案,数量上确保一个不漏,内容上确保全面掌握每一个城市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家庭状况、思想表现、学业成绩、日常行为、监护状况等。

针对城市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同情况实施的关爱,做到“有别”。在全面掌握城市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城市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物质基础、思想品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所存在的不同问题,在实践中积极摸索行之有效的补偿教育途径和关爱方法,以最适切的关爱方法取得最佳效果。

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学校全局工作重点推进,做到“有机”。把关爱城市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工作纳入学校全局工作,重点部署、推进、考核,在学校的德育、教育教学、后勤、目标管理等工作中都保证城市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机渗透。

发挥“微爱传递工程”中“爱心妈妈”主要载体作用,做到“有效”。为了让“爱心妈妈”不流于形式,实实在在为城市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提供帮助,明确要求“爱心妈妈”要做到“五个一”:即每周至少与城市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谈心一次;每两周与其监护人电话沟通一次;每个月指导城市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给父母写一封信;每学期开展一次家访;每年与留守儿童开展一至两次户外社会活动。

猜你喜欢

西陵区教育局爱心
江都市教育局
云梦县教育局举行实验教学说课比赛活动
《科教新报》2020年度十佳通讯员、优秀通讯员名单
爱心树(下)
贺宜昌市西陵区诗词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圆满闭幕
为爱奔跑 爱心满满
爱心
宜昌市西陵区教育创新成果亮相全国教博会
宜昌市西陵区创新举措开展全民阅读
宜昌市西陵区表彰31位“美德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