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高校大学生幸福感提升困境及对策

2012-08-15王为尧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2年4期
关键词:幸福感群体心理

□文/王为尧 张 琳

(南京审计学院会计学院 江苏·南京)

随着2011年两会的闭幕,国民“幸福感”再次成为社会焦点话题。高校大学生作为整个社会的新生力量群体,对于他们的幸福感尤为值得探究。作为青年人的代表,大学生群体面临着升学、就业压力,其幸福感的提升与情感调适的程度,对于社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幸福感认知现状及其趋势变化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幸福即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以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

当代大学生的幸福感是在社会转型发展新时期的背景下,基于基本的生活保障水平之上,追求精神与物质、过程与结果、个人与社会的协调统一所产生的主观愉悦、积极的心理体验。它是大学生群体依据自身内部标准,对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整体质量高低的衡量和生活满意程度的体现。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了大学生幸福感呈现出的一些具体现状:

第一,小部分大学生经济来源少或不稳定。部分大学生来自家庭收入较少的农村或边远地区,高等教育的高额学费对于他们而言是个沉重的经济负担,带来较大的生活压力,部分大学生不得不以打工的方式来谋取自己的学费及生活费,在此方面大量时间的投入,对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造成影响。该群体虽然已接触到社会,但还未能从自身获取稳定的经济来源,主要来源依旧是其父母。父母对子女经济上的控制也会直接影响其经济现状,对大学生的心理感知造成影响。若较低层次的经济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将会导致较大的生活压力,影响其幸福感认知的获得。

第二,不明确的人生规划,心理压力较大。在大学生群体中,一些学生因未能考上理想的大学或专业而产生自卑心理,致使学业成绩不如别人。对学业学习缺乏兴趣甚至导致社会责任感缺失,没有较为明确的规划。此外,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使得大学生承载着很重的心理负担,一些学生偏于激进,不断地补习、参赛、考证,将证书的获取当作其后续谋生的工具。激烈的竞争致使大学生心理负荷较大,影响了幸福感认知的提升。

第三,巨大的社会压力,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在当前社会的舆论导向下,是否能够买房买车已然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成就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准。面对社会舆论压力,毫无经济基础的大学生群体面对心理层面的挑战更为严峻。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时代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掌握一门知识的“专才”,更是需要精通多种技能的“通才”,这一趋势使得大学生的社会期望值越来越高。只掌握一门谋生手段的大学生缺乏后续的竞争优势,这也对幸福感的提升造成影响。

二、当前大学生在心理调适、幸福感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学业成绩方面。在探讨研究过程中,学业成绩已然成为高校学生幸福感提升的瓶颈所在。经过调查发现,近半数的被调查者都曾对自己在大学期间的所学内容,即专业主干课程,甚至对于自己所在的二级院系、所处学校、授课老师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认知不满情况。部分考生在高考失利,进入大学后,“被迫”学习与自己原先兴趣不符的专业课程,对于学业的自我认知评价及自我学习本身的认知方面,存在明显的幸福感缺失。在此方面,有很大的提升和调适空间。

(二)社会关系方面。在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处理实践中,当代大学生群体也显得笨拙稚嫩,存在着不小的心理落差。当前,独生子女群体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体,对于独生子女的教育失当也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一些独生子女自私、任性、不善交际的言行已成为家长、教师以及教育界人士倍感棘手的问题。对于那些从小处于溺爱中成长的孩子,经常会养成一些不良习性,且没有得到及时的发现和纠正。他们一向受到父母家长的呵护与关爱,肆意妄为,从小就缺乏与同龄人相处的经验,很容易形成自私任性、为所欲为的个性;另一方面部分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还包办一切,使得离开家庭、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缺乏最基本的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事的能力。对于周围的同龄人,他们不知道如何沟通,不懂得交往的技巧和原则,会出现为了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准则、随波逐流的现象,甚至会产生自闭倾向等后果。

(三)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方面。大学生群体对于自我价值认知存在严重的认知偏差。一方面独生子女占有绝对优势的当代大学生群体,普遍缺乏社交经验,在社会参与程度不高的条件下,盲目自信甚至自大,主观将自身定位在了较高的平台之上,缺乏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对于自身状况了解不够深入,很难理解步入社会后可能遭遇月薪1000~2000元的客观现实,心理落差与滑坡明显;另一方面对于社会需求能力与自身实际发挥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心理失衡之后的情感调适也存在方向性偏差,自我控制和改善的能力有待提升。

(四)人生目标的追求。当前大学生群体对于目标定位的准确程度、对目标的坚持度、实践过程中的抗压力,也存在一些不到之处。

三、当前大学生群体心理调适的特点

(一)家庭背景。在社会转型发展新时期,人民大众已基本实现小康,可以拥有较为富足的生活条件。在此基础上,有一大批学生可以拥有良好的物质、精神资料来源。

(二)心理方面。一方面独生子女作为大学生的主体人群,具有独特的时代个性,任性、偏执,具有反抗精神和独特的精神追求向往;另一方面高校领导有意识地增设一些心理健康类通识课程教学安排和心理咨询、就业指导中心,以期帮助学生解决可能遇到的心理困惑。当前,大部分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但总体而言该资源实际利用率偏低,现状不容乐观。

(三)素质方面。当前,高校大学生创新意识、知识技能等方面较之过去3~5年内的学生有了一定幅度的提升,但整个社会对于学生群体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在某一时期内,社会需求与实际能力之间存在差异强化了大学生的受挫感。

四、对提升大学生群体幸福感、增强心理调适能力的建议

(一)家庭环境的营造方面。家庭因素对于大学生的幸福感认知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关系和睦,情感联系紧密,亲子之间经常进行思想沟通的家庭,学生个体会感受到更多积极的情感体验,对自我的生活状态认可度高。相比之下,缺少家庭温暖的孩子难以感受家庭给予的和睦,对于人际交往、沟通方面存在认知误区,易造成幸福感缺失。

对于大学生而言,虽然许多同学第一次背井离乡,在一个陌生地方求学,但其幼年接受的家庭影响依旧存在,不会因为时空变化而轻易颠覆。因此,父母对其子女的教育方式应该更加注重沟通与交流、不断调适、改变,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特点。此外,还需要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增强情感调适能力。

(二)学校课程教育方面。大学生幸福感的缺失很大程度上还与其所接受的学校教育有关。目前,部分大学依旧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幸福感的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中偏向功利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学生受到的人文熏陶不多,对学业知识的理解过于狭隘等问题日趋严重。因而,大学生的主流认知越来越注重物质利益,而忽略了对于理想、精神方面的发展与统一。面对竞争压力巨大的社会现状,大学生将自己与那些接受过更高学历教育的应聘者进行比较,认为自身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如人,由此而产生自卑消极的心理,诱发“毕业即失业”的认知。为此,大学教育中对于心理健康的认知教育也迫在眉睫,相关的通识课程更有必要进一步的贯彻和落实。学校对于学生、教师的评价体系也应该更为关注其情感方面的调试,以期更加完善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此外,高校还需自身不断创造和激励富有活力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大学中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文化设施,利用大众传媒,开展高雅的校园活动传播校园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源于社会而又高于社会,陶冶学生的情操,拓宽他们的视野,便于大学生走出幸福感提升困境。

(三)对于大学生群体的个人方面

1、人际交往因素。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提供物质及精神上的帮助,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助,一方面增加了自信,另一方面也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认知幸福感,摆脱心理困境。然而,社交能力的不足,阻碍了人际关系的发展,使得大学生对于生活满意度不断下降。因而,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大学生团体必须认知到自己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价值,积极接受、参与社会的趋势发展,主动地融入到改变自身、社会现状的队伍中去。

2、自我意识。大学生具有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大学生希望获得比较高的独立性与个人自由,但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存在,大学生难以脱离父母而独立存在,依然存在一定的依赖性。情绪与理智的矛盾也会影响自我意识。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情绪波动较大,尤其是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难以在心理上达到平衡。

求知欲与识别欲的矛盾。大学生的求知欲强烈,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充满好奇,可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过量让学生难以辨别信息的真假。这些矛盾都是从大学生自我意识引发的,会影响生活满意度的认知。因此,需要通过各种休闲活动的参与,丰富学生的生活质量,给繁忙的学习生活增添乐趣。健康的娱乐活动,如一项体育运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更多的是从中获得了运动的乐趣,感受到过程的美好,追求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3、调整自我的个人目标和期望水平。

人生目标的设立是用来引导自我的发展与促进社会价值的实现。在主观幸福感的期望值理论中,个人所做出的主观幸福感评价总是与一定的标准相对比,其实这一标准就是个人所设定的目标。如果主体认为自己正处于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或者目标已经实现,相应的主观幸福感较高,反之则很低。这个目标期望值水平与自我实际的成就水平之间的“缺口”,就体现为当前高校大学生幸福感的提升困境。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要学会调整自己的目标期望值,明确自身的实际水平,确立适合自己的目标,缩小自身现状条件与预期目标之间的“缺口”落差,从而避免情感上的起伏变化。要认知到目标对于道路的指引作用,在人生目标的引导下,现实行动会变得更加充满意义和存在的价值,使得学生获得更高水平的幸福感体验,走出幸福感提升困境。

[1]张懿.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教育学术月刊,2010.1.

[2]王立花.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研究.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0.6.

猜你喜欢

幸福感群体心理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心理感受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