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现状与优化

2012-08-15田利军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2年4期
关键词:建筑施工建筑信息

□文/宋 月 田利军

(1.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公司天津分公司;2.中国民航大学经管学院 天津)

一、研究背景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是我国最具活力的基础产业,关联产业众多,社会影响较大。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建筑业在大规模投资拉动下,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全国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5,206亿元,比上年增加18,398亿元,增长24%;实现利润3,422亿元,同比增长25.9%。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为205,883元/人,比2009年同期增长11.2%。建筑业的发展,不仅大大改善了城乡面貌和人民居住环境,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吸纳了城市化及农村结构调整所转移的大量富余劳动力,而且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建筑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隐患,如安全投入不足、控制环境薄弱、风险管理不到位、控制制度存在盲点、信息化水平较低、沟通不甚通畅、内部监督流于形式等。据建设部公布,2010年全国共发生房屋建筑、市政工程施工安全和在建工程质量安全事故3,042起、死亡3,905。2011年仅上半年,全国共查处建筑市场违法违规行为企业7,690家,其中,撤销、撤回资质921家,占11.98%;注销资质548家,占7.13%;吊销资质22家,占0.29%;降低资质29家,占.38%;警告罚款2,693家,占35.02%;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296家,占3.85%;停业整顿714家,占9.28%;通报批评1,726家,占22.44%;其他查处类型741家,占9.64%。

安然等跨国公司东窗事发后,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的长寿基因和免疫系统对加强企业管理、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作用得到空前重视。2008年6月28日,五部委更是联合下发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4月26日,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研究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对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同时还可以洞悉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实施的经济后果与技术问题,为企业监管提供经验证据和理论依据。

二、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一)内部环境。大部分建筑企业的价值观基本健康和积极向上,高层的权责分配比较清晰,人力资源政策较为合理,大部分员工能够胜任当前的工作。但是,很大部分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完善,主要负责人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有些企业的“三权”尚未分开。监事会负责人懂经营或会计的人或懂法律的人较少,监事会获得监督所必要的信息仍以列席董事会为主要渠道,采用其他途径获取信息的比例仍很低。企业虽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但是尚未设立各专门委员会,比如内控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管理职能相对重叠,管理部门及链条过长过多。有些建筑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的组织架构混乱,管理控制体系缺失,部门职责不清晰,存在互相推诿扯皮的情况。有些公司职务说明书不健全,书面规定少,主要依靠惯例和口头说明;责权利划分不明确,特别是权力的界定比较模糊。更多的企业片面强调经营责任,忽视了合同责任和社会责任。由于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利润水平较低,安全投入不足,建筑工人(80%为民工)文化素质低,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较差,员工流动性比较大。大部分企业建筑施工机械化水平偏低,大部分关键部位仍以人工作业为主,劳动效率不高。多数建筑单位的设计人员大多是专职从事设计工作的,缺少施工方面的经验和知识,对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了解不够,造成设计和施工脱节。

(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的首要任务是目标设定,我们调查发现,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的战略目标与企业自身的资源禀赋基本匹配,但作业层级的目标不明确。很多企业的风险识别的方式原始、单一,效果欠佳。一些建筑企业被动应付风险,没有具体的风险分析程序和制度,没有风险预警机制和应对措施。在战略方面,部分建筑施工企业战略定位不明,缺乏对产业前景的认识和自身的定位,无法组织和建立未来竞争所需的资源和竞争力,对战略层面的风险没有进行足够的预计,在执行战略时没有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在招投标方面,有些建筑企业招标信息不实,报价方法不当;工程设计方面,存在内容不完整,规范版本有误,设计过程中规范发生变化,设计人员在设计中不严格执行国家规范、法规和强制标准,对业主提供的资料不熟悉,有些设计单位超资质等级承揽设计任务;在施工过程中,工程不能按照合同规定的质量、安全、进度和环保的标准进行。因管理不善造成工期延误,导致索赔或被主管部门处罚;工艺设计未达到规定性指标,工艺流程存在缺陷。超过30%的企业没有对各类风险进行持续有效的识别、计量、监测与评估,没有书面程序,很多企业对汇率变化、油价变化、经济状况、政治状况、法规与监管状况、自然灾害等外部风险缺乏应有的敏感性。

(三)控制活动。有些建筑企业虽建立了符合国际潮流的内部控制,但是由于不符合国情,更不符合行业特点和企业的实际情况,或对部门或岗位的描述不够详细,没有描述内控执行者怎样执行内控制度,执行内控制度的依据是什么?我们的调查发现,国家制定发布了相应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以及其他会计工作规范得到很好的执行。资产的接触和资产记录的接触控制执行较好,但资产处理制度和执行有待进一步完善。多数建筑企业都建立了预算制度,但是由于预算指标极大程度被作为业绩评价的标准,致使预算部门降低其预算,使效率低的业务也能符合预算的期望值,或削减一些必要但不会影响短期经营成果的开支,或为了避免未来预算被削减在预算期末而用很浪费的方式花完预算的余额。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制定了财务分析管理规定,明确了分析报告的结构、内容以及报送流程,但对于企业的其他经营活动却缺乏明确规定,导致分析内容不完整,分析频率低。绩效考评制度的绩效指标与组织战略、生产过程之间的关联程度较低。考评往往侧重于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过程的实时评价。有些企业没有建立重大风险预警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四)信息与沟通。及时、准确的信息沟通与交流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建筑企业由于项目高度分散、多工种交叉作业等特点,信息与沟通这一要素显得更加重要。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信息与沟通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信息企业战略脱节、信息化投入水平较低、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协调不力、沟通机制不健全等。很多企业的生产系统与管理系统不能互联互通,业务流程被割断,信息化与业务流程不匹配。组织机构调整后,信息系统不具有对组织机构的适应性,信息化与管理职能不匹配。对信息化理解有偏差,重点放在技术设计方面,信息化与管理成熟度不匹配。在业务流程上还未形成标准化的操作规范,基于此基础上的信息化建设更无标准可言。大多数企业沟通机制不健全,没有公关危机处理机制,没有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企业相关领导对信息报告机制重视不足,信息报告职责在交接过程中未完全落实,内部信息报告程序不理顺,信息系统无法保证决策层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而一线员工也不能及时了解管理层的反应和决策。

(五)内部监督。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监督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管理层和董事会对内部控制监督不以为然,这种基调影响员工们执行监督和对监督的反应的方式。在内部控制监督主体上不明确,在董事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部门中,作为内部控制“守夜人”角色的内部审计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大部分企业缺乏内部控制的定期评估。内部监督没有企业目标风险的分析以及风险应对的理解,在整个监督流程中没能贯穿风险导向原则。

三、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优化

(一)优化内部环境。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主导着对内部控制的内部需求,因此合理的组织架构和健康的企业文化对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构建和完善至关重要。企业应该有效地发挥监事会的监督职能,解决监事会形同虚设的状况;独立董事的设立可以发挥董事会内部的制衡和制约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发挥审计委员会作用,赋予审计委员会监督内部控制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协调内部控制审计等方面的职能。建筑施工企业要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强化责任追究制度,界定其关键区域的权、责以及适当的沟通渠道。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并保持和谐企业文化氛围,用卓越的企业吸引力引导员工的态度和行为。

(二)强化风险管理。建筑企业施工环节多、周期长,需要多工种交叉作业,面临着更多的质量、安全、经营等不确定性,属于较高风险的行业。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首先要求提高建筑工程企业负责人和成员的风险意识,组建专门的团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风险分析和管理,并落实风险管理责任;其次,重视基础性的管理工作,在建筑工程立项、建设的开始,就要收集大量的信息资料以进行风险识别,并在建设的过程中建立信息反馈机制,保障对风险因素的控制,并在发生风险情况时能有效制定应对措施;此外,将风险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这样就能减少和避免在工程建设中出现的不确定因素,有效防范各种类型的风险。

(三)健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首先要对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并对一级流程进行层层分解,细化到二、三级流程。在此基础上,在每一业务流程中找到关键风险控制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建筑企业应根据业务不相容原理设置相关部门和岗位,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施工方案的编、审、批应该分别由不同人员或部门完成;施工过程中,建筑公司应严格审查施工单位是否领取施工许可证及相关文件,工程技术部门应及时掌握工程投资、质量、安全等情况,财务部应审核各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以保证工程项目资金来源的合法性、可靠性;建筑公司应会同勘察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严格按照设计与合同的要求对竣工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进行审查,并组织竣工预验收。所有的控制措施或办法均应形成文件,并下发到所有部门。内控体系文件一般包括内控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具体规章制度及记录。

(四)注重信息沟通。建筑施工企业应建立收集、处理和传递的信息沟通程序,建立自己的信息数据库。信息数据库即可处理建筑公司所生成的内部信息,同时也处理外部环境产生的信息。企业建立良好的信息数据库,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在信息数据库中的应用。促进信息的聚类和应用。应该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财务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保证信息网络安全、便捷、有效的运作。企业内部员工、各部门能够通过办公网络、信息系统、会议等方式进行沟通,能够及时、顺畅交流、沟通公司内外部信息;建立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例会机制、预算执行反馈机制、总经理办公会制度、重大信息内部报告制度、重大事项督办制度,确保各类信息在公司内有效传递。

(五)加强内部监督。建筑施工企业可以通过工作人员日常自查、内部审计部门开展内控稽核、管理层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等方式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日常监督应该强调各单位主管通过现场观察、检查、复核工作结果等方式对员工进行监督的责任。对于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制度,应该选择更加有利于审计部门独立性提高的领导模式,如审计委员会模式。审计人员的遴选要注重吸收既懂管理又懂审计的复合型人才,以便内审工作能够真正融入到经营管理、风险管理等领域。对于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管理层应该根据建筑施工企业自身的主要业务循环,结合内部控制要素,建立起诊断、缺陷判定的具体标准,构建内部控制自我诊断机制。

[1]田利军.困境与出路:基于民航机场内部控制现状的分析[J].交通财会,2011.11.

[2]曾肇河,孙三友.建筑公司内部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韦群.工程项目内部审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1.

[4]张达.上半年查处建筑市场违法违规企业7690家[N].证券时报,2011.11.4.

猜你喜欢

建筑施工建筑信息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建筑的“芯”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