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教师的角色转变

2012-08-15董晓芹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9期
关键词:小学教师新课程课程

董晓芹,俞 劼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教师的角色转变

董晓芹,俞 劼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

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教师需要进行角色转变,主要表现在:(一)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二)从单向的传授者转换为主动的合作者;(三)从课程忠实的执行者转向课程发展的参与者和设计者。

新课程;小学教师;角色

一、角色及教师角色

“角色”一词源于戏剧,社会学对它的定义是“与社会地位相一致的社会限度的特征和期望的集合体”。角色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指具体的个人,它本质上反映的是一种社会关系,具体的个人只是一定角色的扮演者。对角色的内涵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角色被社会客观赋予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行为,并且符合事先所固有的社会期望,按照社会所规定的特定的行为规范、责任和义务去行动。

2.角色又是由每个人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的,个体在群体生活和社会关系中所处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理所当然也就大为不同。

3.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潜在代表的是一套特定的行为模式,这套特定的行为模式规定和制约着个体在扮演某一特定的社会角色时所应有的行为与行动。

4.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扮演着多种角色,集众多角色于一身,在不同的社会活动、不同的阶段相应的都会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二)教师角色的概念及内涵

教师角色,包括以下三方面的意思:一是教师角色表现出来的就是教师的行为。二是教师角色代表了教师的地位和身份。三是教师角色意指人们对教师的期望。对教师角色的内涵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教师角色表现出来的就是教师的行为。教师的行为是指教师按照教师角色规范所实施的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行为。教师在教学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们的认识及表现,因此,为了尽可能的符合教师这一角色,教师会严格要求自己,并时刻注意调节和控制其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二,教师角色代表的是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教师角色是教师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的象征,教师一旦被赋予角色,他代表的就不仅仅是个人,而是某一社会群体,执行的也是整个群体的社会权利和责任。教师也只有实现了构成教师地位的权力和责任的统合时才算真正扮演了教师角色。

第三,教师角色同时蕴含着大多数人对教师的一种特定的社会期望。作为被赋予特殊身份的教师,社会及不同的群体对其期望都较高,期望教师任何时候都能表现的比其他人要好,也正是这种近乎苛求的期望,才会引发大家对类似“范跑跑”等事件的热议。其实从人性出发,教师也是人,也存有人性当中最基本的因素。

(三)小学教师角色的概念及内涵

小学教师角色作为教师角色的下位概念,同样需要从上述四个层面去理解。“如果一个儿童或成人遇到的第一位教师是位未经过充分培训并且缺乏积极性的老师,那么他们未来进行学习的基础本身就缺少坚固性。”[l]小学时期是儿童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此时的儿童具有极大的好奇心、较强的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可塑性等,这些特质使此阶段的孩子成为学习知识、提升能力的最佳时期,此时,教育的核心任务应是帮助儿童养成热爱学习的习惯,学会学习、学会适应学校生活、学会与人友好相处等,并为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对于小学阶段的教师来说,所面对的对象是一群年龄相对比较小的孩子,虽然有自己独立的个性,但对成人的依赖性也比较强,其教学任务也就相对比较艰巨。

小学阶段的孩子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属于学龄年初期儿童的范畴,他们对教师怀有高度的信赖感和敬佩感。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所说的一切都是正确的,教师拥有无穷而又神奇的知识,教师的形象异常高大,任何人都是无法取代的。钦佩、依赖、尊重、崇拜教师,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这是小学阶段的孩子所特有的心理特征。于是,许多在家里叫家长们束手无策的“调皮鬼”、“捣蛋鬼”孩子,一旦进入了学校,都会成为老师的“好学生”、“好孩子”。“老师就是这么跟我说的”,成为他们跟大人进行争辩的有力武器。孩子的年龄越小,这种特征就会越发明显。小学生们的这种特有的心理状态,心理学家称其为“向师性”。孩子们就像花草树木趋向于阳光一样,趋向于教师[2]。因此对于小学教师来说,要了解孩子们的这种心理,时刻注意保持自己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形象。

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课程理念是课程的灵魂,“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围绕着这一核心理念,本次课程改革在理念上有着很丰富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课程是经验”的新型课程观

新课程改革奉行的课程观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这意味着:课程是一种经验,强调体验;课程是一种过程,强调参与生成;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脱离于课程之外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积极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二)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新课程首先倡导用一种整体主义的观点从三大关系上去规划学校培养目标,即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以培养人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三)突破知识传授的教学传统,营造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氛围

传统教学大都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重结论、轻过程,强调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一切都是现成的: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论证、现成的说明、现成的讲解,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因此,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四)确立“教师是学生学习促进者、课程开发者和研究者”的新型教师角色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改变单纯的知识传授者的身份,教师不再仅仅作为课程的消极传授者,而是要作为积极的课程开发者,参与到学校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也是新时期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五)改变学校个性缺失的现实,创造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随着多元文化及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发展,目前比较单一的校园文化已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学校文化的重建成为课程改革的直接诉求和终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在学校文化再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特别关注建立民主的管理文化、建设合作的教师文化和营造丰富的环境文化。

三、新世纪小学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教师应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即促进者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是教师角色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飞跃和突变。”[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有意识和意志的人,都是认知和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把被动接受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进取的“我要学”,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主地,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学生也可以积极的参与到学习过程,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应受到重视,之前指令性和专断性的师生关系难以再适应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日本学者川上正光认为:“知识,百科全书可以代替,可是考虑出来的新思想、新方案,却是任何东西也代替不了的。”[4]如果一个人从入学开始,头脑就开始信奉和依赖简单的权威,不加思考地接受被授予的一切,必将一事无成。这样的人已经不适应新时期的要求,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师必须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由讲台上的圣人——告诉学生他们必须了解的内容,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在学生加工知识、提出假设、解决问题和创造时给予帮助。”[5]同时,老师应努力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转换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最终进而促进、促成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二)教师应从单向的传授者转换为主动的合作者

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存在主体与客体之分,而是彼此平等共生的关系,这时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到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6]。新时期要求教师不断转换自己的角色,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转变,就是要学会合作。我们社会是需要合作的社会,我们的教育也同样需要合作,并且要善于合作,要在合作中互助,在互助中前进[7]。教师与学生合作最重要的是信任学生,要相信学生一定会成功,并对他们的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合作作用。

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过去的“讲堂”变成真正的“学堂”,学生在“学堂”可以学会如何通过自身努力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学会自己走路。过去,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唯恐学生听得不懂,学得不够,老师一直是滔滔不绝地讲,生怕知识点有什么遗漏,长此以往,学生只会厌烦地记、被动地学。好的教师不以僵硬的教条限制学生,不以教师的权威压抑课堂,而把课堂看成是师生有限生命的重要构成,是知识的汇集,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当教师以民主的精神、开放的态度、合作的方式、宽松的环境进行课堂管理,课堂教学就会成为启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学生心灵成长的土壤。

(三)教师应由课程忠实的执行者转向课程发展的参与者和设计者

回顾以往的课程改革,不难发现:“许多国家的课程变革计划并未真正得到实施,原因是教师对课程变革的态度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样积极。”[6]任何一种教育改革,若得不到学校教师的支持与配合,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转变传统的课程忠实执行者的角色,转向课程的开发者与设计者,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在传统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只是被动的传达者,没有自主权,而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打破“抓纲一务本”的滞后观念[8],成为具有主体能动性的课程教学情景中的真正主导者与创造者,凭借自己的专业判断,大胆合理地做出课程实施方面的灵活变通与调整,使规划的课程、制定的课程和实施的课程以及学生所获得的课程之间尽可能的达到高度的一致。

同时,教师要让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创造者,鼓励引导学生与自己一起发挥各自的主动性,根据自己的视角感悟来参与和理解课程。“如果教师必须服从既定的课程所提出的细致入微、按部就班的要求,这种倾向使教师难以分身以他们喜爱的方式去关心不同的孩子。”[4]课程变革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参与精神,教师和学生都是自己课程的发展者。只有当教师与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程开发发展中时,课程改革才有希望取得成功。

四、小学教师应为新课程改革作出自己的贡献

小学教师是集众多角色于一身的特殊职业,对小学教师来说,能否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是非常关键的,甚至比教师自身的学识、能力等更为重要。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已经由重“教”的表演向重“学”的指导转变;小学教师更多的是要侧重于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情境,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求问题答案,将“要我发展”转变为“我要发展”,“要我学”内化为“我要学”,让学生们从中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一个孩子,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会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8]

新时期的小学教师,必须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多与学生在一起交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声音,真正的了解每一位孩子;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用某一种固定的答案来限制孩子们思维的发展,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能与孩子成为很融洽的朋友、知己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4]作为一个教育实践者,小学教师更应该在教育教学中,时刻总结经验和教训,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具体反思、研究和改进,不断的探索和完善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使自己真正成长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新课程改革在我国各地实行这几年来,小学教师的角色转换也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小学教师已从知识的灌输者逐步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从单向的传授者转换为主动的合作者、从课程忠实的执行者转向课程发展的参与者与设计者等角色转变,并且在学生及家长当中也已经得到了良好的反映,但同时存有很多的不足,比如说在教师角色转变过程中,很多小学教师出现教师角色错位、角色意识模糊等现象,因此,小学教师还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积极倡导并学习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精髓,注重克服角色转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为课程改革发挥一个基础教师真正应有的作用。

[l]王深译.怎样成为优秀教师[J].国外教育动态,1983,(1).

[2]施孝忠.论小学生的向师性[J].教育探索,2002,(5).

[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美]迈克尔·威廉士.21世纪新型的教师[J].杜晓萍,译.教育研究,1994,(1).

[5]新课程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9.

[6]朱德全.试论教师形象设计的多维性[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6).

[7]刘慧.论当代小学教师的专业特性视角[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1).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36-37.

The Changes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Role under the Guidance of New National Curriculum

DONG Xiao-qin,YU Jie
(College ofPrimary Education,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100048)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new National curriculum,the traditional role of teachers should be chang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from the knowledge crammer to the leader of learning,from one-way deliverer to an active partner,from an loyal executor to participator and designer of Nationa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new National Curriculum;primary school teachers;role

G625.1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4-831X(2012)02-0025-04

2010-02-04

董晓芹(1983—),女,山东沂南人,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学研究;俞劼(1967—),女,北京人,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

[责任编辑:葛春蕃]

猜你喜欢

小学教师新课程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沙河市二十冶第二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枣强县第一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平凡教学三十载——一名小学教师的自述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