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行体制下农信社贷款管理模式研究

2012-08-15朴松花张冬梅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农信社联社信贷

朴松花,张冬梅

(1.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哈尔滨150080;2.中国银监会黑龙江监管局,哈尔滨 150001)

·经济探求·

现行体制下农信社贷款管理模式研究

朴松花1,张冬梅2

(1.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哈尔滨150080;2.中国银监会黑龙江监管局,哈尔滨 150001)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金融市场多元化、主体多样化趋势加剧,特别是面对金融业全方位对外开放,农信社现行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如何创新管理模式是农信社体制改革的重点。其中,贷款作为农信社的支柱业务,现行的经营管理模式虽具有一定的市场适应性,但其弊端和不足日益显现,风险集中、决策过长、赢利能力下降、生存空间受到严重威胁。创新贷款管理模式是促进农信社建立现代金融企业的必然选择。

农信社;贷款;管理模式

一、农信社现行贷款管理模式的特点

1.贷款组织体系实行分层管理,分级授权授信。目前,农信社信贷组织体系自上而下为省联社、市联社、县级联社和基层信用社,是较为典型的一层管理一层的“科层制”,其基本特征或组织机构要求,一是专业化分工。即不同专业的人被安排在不同的层级和位置上,他们专业化地发挥作用。二是权力等级制。即依靠不同层次的权威来控制和监督体系运作,对上服从和对下施令是最基本的决策和执行程序。在授权管理的前提下,省联社、市联社、县联社和基层信用社在权限范围内活动,超过权限就必须有从下至上的申请,以及从上至下的批准。

2.贷款产品定价具有制度规范,并具有一定的自主灵活性。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农信社在信贷产品定价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一是先后制定了有关产品定价的制度和办法,在定价行为上具有了一定的制度规范;二是对贷款利率定价的管理方式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定价行为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成熟度。例如,针对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企业确定不同的利率价格,又根据是否是农信社股东实行差别管理。现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农信社的贷款产品定价也具有了一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3.贷款以高额回报为目的,重视规模投放。农信社与其他企业一样,将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的经营目标。为实现这一经营目标,农信社不断扩大再生产,一方面多渠道吸收存款,提高筹集资金的能力和水平,增加可运用资金;另一方面加大贷款投放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放贷款,将可运用资金发放出去。而为追求与利润相匹配的贷款规模,有的农信社甚至不惜运用拆入资金等高成本资金来发放贷款。面对日益提升的贷款规模,农信社更重视的是怎么才能把贷款迅速投放市场,至于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则是搞形式、走过场,形同虚设。贷款管理粗放、向规模要效益,这是目前农信社贷款管理的主元素。

4.信贷管理集中。由于农信社性质的特殊性,传统上农信社致力于与农村客户发展长期稳定的关系,向客户出售系列化产品和服务,实现赢利最大化。这种特殊性,使农信社在信贷管理中呈现以下特征:一是贷款投向集中于农村市场。这是农信社经营的主线。二是贷款风险集中于特定的行业、地区。一方面,开拓业务受周边地区“自然市场”限制,贷款集中于当地支柱产业。另一方面,倾向于集中信贷资源投入热门产业,发挥信贷业务的规模效应。三是贷款风险集中于单一客户。将利润绝对值作为衡量客户关系价值的标准,信贷投放向重点客户倾斜。

二、农信社现行贷款管理模式存在的重要问题

1.垂直管理,分级授权授信,决策链过长。农信社的信贷组织体系是与行政体制高度耦合的“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机制,表现为管理责任关系和信息的汇报渠道均为省联社、市联社、县联社、基层信用社之间以及机构内部主任、部门负责人、经办人之间的分级管理,纵向管理链条过长,而横向的分工与制衡关系强调得不够。近几年农信社进行了内部结构调整,相继成立了资产保全和风险部门负责处置不良贷款、评估贷款风险,改变了旧体制下信贷部“一统”信贷业务的局面,但信贷政策管理、信贷资产组合风险管理等职责仍然基本由审贷部门承担,部门的细分化程度不够。

2.产品定价缺乏弹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信社的发展。农信社贷款利率普遍存在上浮现象,这本身并不违背国家政策,但浮动水平较高,而且定价缺乏弹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信社的发展。究其原因,一是利益性驱动。农信社历史包袱比较沉重,自身积累能力较弱,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农信社只能迅速扩大存贷款规模,根本在于通过大幅度上浮贷款利率来提升赢利空间。二是垄断性驱使。长期以来,农信社基本垄断了农村市场,由于缺少充分的竞争,为其垄断经营提供了充分的空间。三是市场意识淡薄。对如何制定一个完善的利率定价机制才有利于农信社效益的发挥缺乏通盘考虑。四是欠缺灵活性。在利率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刚性”,即县级联社在上级联社的指导下,实行统一定价,统一执行,基层信用社没有灵活的定价权,需要浮动或优惠的利率必须报联社审批决定。

3.贷前调查依靠个人经验,征信体系尚未健全。一是信息来源单一,质量不高。农信社贷款以农业为主,目前,农信社仅为农户建立了经济档案,简单记录农户的家庭、经济来源及收入状况等自然信息,信息来源主要是农户自身,渠道单一,信息质量不高。二是缺乏征信产品创新的动力机制。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限制,在绝大多数地区,虽然已评定了信用村、信用户,但在实际操作中基本流于形式,信贷员发放贷款时仍然凭借个人经验。三是尚未建立适合农信社特点的征信应用系统。农信社电子化进程起步较晚,虽然近两年来取得了较大进步,但相对于其他大型银行,仍处落后状态,特别是适合农信社特点的征信应用系统,基本属于空白。

4.贷款管理欠缺精细,削弱了制度执行力。一是不能严格执行贷款各项规章制度。目前,农信社虽然建立健全了信贷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由于信贷人员风险意识较差及素质较低等原因,致使信贷管理制度写在纸上,挂在嘴上,但却不能全面落实在行动上,大大削弱了制度执行力。二是没有严格执行信贷操作规程,重任务,轻实效。个别农信社为了完成发放指标,违规减少信贷程序,给信贷资产带来风险。三是没有严格执行贷款责任追究制度,只讲发放,不讲责任。有些信贷人员只要发放权利,不愿承担责任,使信贷监督制度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5.贷款风险防范意识较弱,风险控制手段落后。在国外,银行十分注重信贷风险的早期防范,将防范风险作为整个信贷业务流程的核心,在各个业务环节采取了多种措施防范金融风险。与国外银行相比,农信社由于历史包袱沉重,把风险管理工作的重心放在存量风险的化解上,风险防范意识比较落后,风险的早期防范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一旦产生风险,农信社只能通过处置抵债资产或通过司法诉讼等途径来清收不良贷款,方法单一,化解风险难度较大。

6.激励机制不科学,形式单一,缺乏长期性。目前,农信社的激励机制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问题较多,难以发挥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阻碍了贷款业务的发展。一是激励机制不科学。农信社现行的激励机制具有计划经济的特点,激励方式和激励程度往往是与其行政级别紧密相关,平均主义体现明显。二是激励机制形式单一,缺乏长期性。农信社的激励机制体现为职务晋升、薪酬、各种福利和精神激励,由于激励机制与农信社长远发展战略关联度较低,且激励缺少多样性、灵活性,难以满足各层次的需求,使信贷人员工作热情难以提高,短期行为明显。

三、创新农信社贷款管理模式的建议

1.按照权责制衡原则,建立健全信贷组织体系。按照目前现行的信贷组织管理体制,各联社既要负责市场开拓,又要负责风险控制,实际上将市场开拓与风险控制对立起来,这是现行管理模式下矛盾最突出的体现。因此,农信社的信贷组织架构应实行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即在实行垂直管理的同时,在机构内部设置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多个部门共同负责信贷业务的组织管理体系,如信贷政策制定部门、资产组合风险分析部门、业务管理部门、风险审查部门、不良贷款处理部门以及系统一体化管理部门等等。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业务上相互沟通、协作又相互监督。部门设立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遵循相互牵制原则,即信贷组织各部门、各岗位、各权力之间形成一种约束制衡机制;二是遵循程序定位原则,各部门、各岗位、各人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和授权批准,相互之间必须各负其责,不能超越职权;三是遵循系统协调原则,各部门要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动作,理顺关系、增强实力、杜绝内耗。

2.加强内控建设,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打造全流程银行。为了加强信贷风险管理,保持信贷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银监会先后颁布了《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项目融资业务指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出台后,改变了贷款管理模式,贷款管理流程从原来的贷前、贷中、贷后三个管理环节转变为贷款受理、调查、风险评价、贷款审批、签约、发放、支付、贷后管理和资产处置九大环节,推动了银行业全流程管理的贷款管理模式的转变,提升了贷款精细化管理水平。农信社应该比照“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及时对现有的贷款管理规章制度等进行修改,将贷款管理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分解,按照有效制衡的原则将各环节职责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岗位,并建立问责机制,进一步强化科学的贷款全流程管理,实现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贷款管理模式转变,提高贷款发放的质量,增强贷款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3.推行积极的信贷组合管理。信贷组合管理是一种全新的以“风险—收益”为导向的新型信贷管理理念。农信社不能被动承担过多风险,而是主动发挥风险管理专家的优势,通过优化风险配置格局获益。其一,建立信贷组合信息系统,收集数据,度量风险,评价组合风险回报水平,对组合风险进行监测和早期预警。这是产品定价的基础。其二,通过贷款的直接转让、贷款证券化等信贷组合手段将信贷产品在买卖双方之间重新合理配置,降低信贷风险,提高收益。信贷组合管理能有效地化解信贷管理集中的弊端,它将成为现代银行取得竞争优势的必备条件。

4.加强风险管理,提高风险处置水平和能力。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家银行机构已经把信贷风险管理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农信社也应建立适应自身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一是树立以价值为核心的风险管理理念。紧紧围绕价值,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方式来推断借款人的信用额度,进行信贷组合管理,真正做到对风险的动态管理。二是实行“下分一级”的贷款风险分类模式。“下分一级”就是基层信用社负责对有关数据的整理、报送工作,由县级联社的风险审查部门负责风险分类工作,基层信用社不会对分类结果施加任何影响,保证了风险分类的准确性。三是建立风险预警系统,该系统既包括外部市场信息,也包括内部交叉信息,从而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农信社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第一,加快征信制度建设。农信社应尽快出台相关规章制度,从制度层面上解决信用主体的顾虑,保护信用主体的征信权益。第二,开发应用软件对信息进行管理。省级联社应发挥自己集中管理的优势,依托科研院校或软件公司,开发出适合自身业务特点的征信系统,制定科学合理的信用评价标准,使该系统成为决策依据。第三,实现信息共享。农信社应与当地政府积极配合,协调好各职能部门,尽快实现信息共享。

5.建立科学、规范的产品定价机制。一是建立有效的市场反应机制。农信社应建立一种经营和管理紧密结合的扁平型的经营管理模式,减少管理层,强化经营层,实现贷款产品定价标准化、规范化,使经营管理机构能随时应对市场情况的变化做出迅速和正确的决策并采取措施。二是推行贷款利率公开制度。农信社应将贷款管理办法及投向、利率管理原则、利率适应范围等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防止在利率执行中的不规范行为。三是建立完善的利率监管制度。监管部门和人民银行要加大对农信社的利率指导工作力度,促使农信社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和科学的产品定价机制,严密监测农信社贷款利率执行情况,并做好对农信社执行贷款利率定价的日常监管,促进农信社在支持经济发展中提高自身利益。

6.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一是建立合理的综合业绩考核目标。农信社应建立以目标责任制为特征的激励考核办法,规范责任人完成目标任务的奖惩手段和保障措施,这样可以按确定的目标和考核结果实施激励。二是建立“优胜劣汰”的用人环境。农信社应按照工作性质设置管理岗、技术岗、普通岗等多个岗位,以岗定责、以绩定薪,对不同的岗位建立不同的岗位素质标准,通过竞聘上岗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实现“职位能上能下、岗位能进能出、薪酬能高能低”的企业人才体制和市场激励机制。

F803.3

A

1008-8520(2012)06-0035-03

2012-07-04

朴松花(197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梁桂芝]

猜你喜欢

农信社联社信贷
平泉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吉林省手工业合作联社第九次代表大会在长春召开
岳池联社开办兴趣课堂
农信社金融风险控制管理研究
大竹农信社:以花为媒宣传金融知识
河南省濮阳县联社:着力打遣“指尖上”的农信
浅析农信社优化存款结构的必要性及对策
内江市中区联社:做“小微”金融服务专业银行
绿色信贷对雾霾治理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