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情商素质开发的启迪作用

2012-08-15张连春赵宝新赵丽新

关键词:启迪情商理想信念

张连春,赵宝新,赵丽新,李 敏

(1.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河北 张家口075000;2.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河北 张家口075000;3.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党委办公室,河北 张家口075000;4.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团委,河北 张家口075000)

在大力倡导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今天,情商素质的开发培养已越来越受关注。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20%依赖智商因素,80%依赖情商因素。在智力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主要靠非智力因素即情商素质的开发。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广义上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狭义上指与智力活动关系密切且共同影响智力活动的个性心理因素,具体到大学生而言,它主要包括志向抱负、成就动机、求知欲、表现欲、注意力、学习热情、进取心、自尊心、自信心、责任感、荣誉感、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群体性等因素。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灿烂的民族文化,虽然中国的先人们并没有专门明确情商素质这一概念,但他们却从“心”、“性“、“命”、“德”、“志”等范畴高度重视被今人称为“情商”的作用。事实上,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进取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宽容和谐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崇高理想;“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浩然正气;“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德操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1](P11-13)等,都是中华民族或者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情商素质的集中体现。

一、“修齐治平”的思想对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启迪作用

中国古人十分重视对理想信念的追求,“修齐治平”是被读书人所尊崇、标榜的理想信念。《礼记·大学》曾指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2](P320)就强调了道德教育与自我修养的统一,内修与外功的统一,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理想,成为古代读书人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追求。从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1](P73)等,都体现了中国古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与抱负,为今天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生动教材。志向抱负、理想信念作为情商素质体系引导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激情导行的作用。因此,“修齐治平”的思想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坚定理想信念、促进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二、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对磨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具有启迪作用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易传》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的“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的“天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以及古代仁人志士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1](P91-93)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中华民族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以及不甘失败、坚忍不拔的刚强意志,这些不仅是中华民族奋发有为、蓬勃发展的强大动力,更是今天素质教育中磨炼学生坚强意志的重要思想资源。意志作为重要的情商素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起着不可或缺的调控作用,意志坚强的人才能自觉主动地调节、支配自己的思维、行为和心理状态,并通过克服种种困难实现最终目标。宋代文学家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因此,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学习和素质培养活动不可缺少的。

三、“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对完善学生的人格素质具有启迪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对人格精神的追求,“圣人”、“君子”、“大丈夫”、“内圣外王”等都是中国古人苦苦追求的理想人格。古人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大丈夫可杀不可辱”、大丈夫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P113-115)等,均体现了中国古人崇高的人格追求。所谓“内圣外王”的“内圣”是指进行修心养性,成就圣贤人格,“外王”则是从事道德实践以建功立业。它体现了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且把社会价值看得更为重要。孔子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P38),立己、达己是起点,立人、达人是终点。只有满足自己需要的同时也满足别人的需要,才是仁者的胸怀。在古人关于“圣人”、“君子”等的论述中,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立的人格尊严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在铸造中华民族精神品格方面有着极为重要和深远的影响。情商素质十分集中地体现在人格素质方面,在对大学生加强情商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关人格追求方面的丰富资源。

四、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对培养学生兴趣、促进个性发展具有启迪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也十分重视兴趣的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就是说只有具备浓厚的兴趣,才会把全部身心沉浸其中,才不怕困难,不怕苦累,乐在其中。孔子的“有教无类”集中体现了他重视根据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习兴趣全面施教的教育思想[3](P48-49)。他对弟子的个性特点十分了解,能准确地把弟子的性格特点概括出来,如高柴愚直、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但果断、端木赐通达事理等,再根据其差异,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挖掘潜能。这种教育理念获得了极大成功,对今天的素质教育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因为兴趣作为重要的情商素质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素质培养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广泛而稳定的兴趣能丰富人的知识,促使人勇于探索、深入思维并爆发出创造性的智慧。因此,兴趣作为内在驱动力,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起着强化推动作用。

五、“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对塑造学生开放包容的群体性格具有启迪作用

《易传》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即要人们以大地般宽广的胸襟承载万事万物,顺承天道。中华传统文化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从不抱残守缺,故步自封。从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多闻,择其善而从之”,到老子的“上善若水”,不论是从个人角度还是整个民族文化的角度,总能以非凡的包容与会通精神丰富和完善自己[1](P13-14)。事实上,古代中国除了儒、佛、道三教长期并存外,还以宽厚的心态从外来文化中汲取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这种兼容并包的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人宽广开放的胸襟和谦虚好学的态度,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度自信力,对塑造民族性格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开发学生情商素质的过程中,对塑造学生开放包容的群体性格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兴趣作为重要的情商素质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素质培养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4](P353-354),群体性格作为重要的情商素质是学习成功和素质提高的关键因素,尤其对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六、德业日新的思想对激发学生的独立创新意识具有启迪作用

《易传》中说:“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又说:“易其至矣夫!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1](P82)《周易》德与业并重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与精神世界。“德”是一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业”是一个人外在的建功立业,两者不可偏废,必须紧密结合。从学生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开发学生的情商素质,是为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并使之成才成功,因此“情商素质开发”与“综合素质培养”密不可分。而“日新”就是生生不息,不断创新。只有生生不息才能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富有。也就是说,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独立创新意识,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使之走向成功。《易传》的思想强调的是以德创业,以德守业。《易传》讲“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可见德业日新思想的重要性。所以“富有”与“日新”是不可分割的。只有不断地创新才是最高的品德。因此,倡导开发大学生的情商素质,目的就是不断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之成为独立思考、坚韧不拔、崇尚道德、勇于创新的人,只有这样,其综合素质才能得以提高,将来才能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

七、中正适度的中庸思想对形成学生的理性思维具有启迪作用

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不易谓之庸。中庸之道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目标追求,因此,中国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处事作风与人格境界。中庸之道的真谛在于:坚守中正,寻求适度,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面对现实中的两极选择,人们试图有效地在两者间找到一个均衡的支点,不走极端,以达到最佳、最善、最美。中庸思想作为为人处世的方法论,对促进学生形成对立统一、执两用中的辩证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而辩证思维又是更高层次的情商素质,这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起着决定作用。

八、仁者爱人、追求和谐的思想对促进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具有启迪作用

情商素质主要是一种心理因素,人们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看其是否具有和谐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5](P95-96)。中 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体,儒家的核心范畴是“仁”。儒家劝诫人们奉行“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修养的主体来看,恭、宽、信、敏、惠5种品德是实现仁的具体要求[2](P115)。为人庄重、待人宽厚、诚实守信、办事敏捷、待人慈惠,这实际上是用温柔敦厚的君子人格来规范人的修养,以尊重、友爱、宽容、恭敬的人道原则调节人际关系,达到全社会的和谐,实现个人理想。这些思想,对于改变现代人“仁爱”精神的缺失、情感冷漠、人际关系冷淡与紧张等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这一肥沃的土壤上培育出了无数的中华英才,他们为民族的发展书写了各自的辉煌。在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今天,从大学生情商素质开发与培养的视角去反观中华传统文化,其精华定会为更好地加强学生情商素质开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宝贵的思想文化资源。

[1]商聚德,刘荣林,李振纲.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

[2]先秦元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M].北京:线装书局,2007.

[3]于丹.于丹《论语心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赵春霞,朱书卉.论当代大学生的情商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08,(20):353-354.

[5]雷体翠,李文华.大学生情商教育内容的新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1):95-96.

猜你喜欢

启迪情商理想信念
你过得不好,是因为“假情商”太高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低情商的6个原因
季羡林的养生启迪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广义RAMS解读与启迪
二则
没有表达,哪来的情商?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