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江茶韵

2012-08-15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2年1期
关键词:淇河丹江丹江口水库

本刊记者:□李 迪

美丽的汉江水,从秦岭的崇山峻岭萦绕迂回,缓缓地流到陕、鄂、豫交界的湖北省丹江口和河南淅川县境内。在丹江口与其支流丹江交汇,注入丹江口水库。

这里正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地。丹江,纯净清秀的丹江——史书上称道“天下名水”,将顺着即将修成的大运河而来,使沿途河南、河北、北京等地饱饮清流,不在丹江流域的百姓们也能品尝到它的甘冽。嗜茶的人们也得到了泡茶的“好水”。

丹江泉水宜八方。在祖国的土地上,每一个茶产区的茶都极适宜它的水性。全国各地不少有经验的茶人说,丹江水最宜泡茶。这很耐人寻味。一般来讲,茶叶原产地的水泡各自的茶。比如在郑州的信阳毛尖茶社是专程从南湾水库运水来泡的,而绝不用别的水。另外,跑虎泉泡龙井也最好喝,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丹江的水活。所谓活,就是含氧量高。水的活性从何而来?俗话说:“水老不活”,要靠烧水来把握。古人有:“蟹眼以后,水有微涛,是为当时。”这样的水泡茶,茶汤香味皆佳。另外,水的活性还在于水源用的多还是少,唐代陆羽说:“井取汲多着,汲多则水活”。丹江“汲水”量巨大,决定了丹江的水新而活。

丹江的水透明、纯净。而按古代的说法:“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砾乳泉、石池、漫流者上。”按此说井水应该是泡茶最差的,怎么反而它在今天独领风骚,代替了“无根水”、山顶的轻活泉呢?说起“无根水”,唐代白居易“扫雪煎香茗”、宋代辛弃疾“细写茶经煮茶雪”妙雪美景助文思,添荼趣,而今接雪煮出一壶脏水。还是一句话,现实生活的巨大变迁决定和催生-切茶事。分析来看,古代没有工业污染,保持了原生态,当尾雪飘落,取之煮水是洁净无比。又为什么说井水最次呢?古代断无打深井技术,浅井之中的水不可能太洁净。丹江口水库地下沉积的深层泉水其洁净度、其精华所含是无与伦比的。“上水”有极好的,要是从规模和影响上肯定要输给丹江了。

丹江水库为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工程,已加高堤坝14.6米,坝顶高程176米。同时,把库区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护得很好,保证了充足的水源;因为水库周围群众密集居住容易造成破坏,导致水库污染,此次库区群众又须要搬迁。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现在,库区移民为丹江口水库已做出了巨大牺牲。所不同的是,如今正值国家新农村建设,所有移民的迁居地都配备了相当先进的生活设施。此次淅川县16.2万移民比他们前辈的迁移幸福了百倍。

当茶客们实现了陆羽《茶经》中所言:“其江水,取去人远者”,惬意地“将一壶滚茶喝到恬静”时,是否也应该对移民们的牺牲精神深表敬意和感谢呢?

在河南鹤壁,有一条河流名曰淇河在(古典文献里叫淇水,老百姓叫它“响河”),它与淅川境内丹江的支流淇河重名,所不同的是:它是全省少数几个没有被污染的河流之一。它与丹江的淇河交相呼应,却又小巧别致。不止一次听茶友们夸赞它;也曾从史书上看到描写它。我的脑海里浮现出宽宽的“清且涟漪”的水面:水透明得可见鱼、虾、水草,空气也是透明的。但打破我梦境的是严峻的现实:“去年和今年内,它已经连续断流,已经接近枯竭。淇河,已经变成几个相依的水塘或者相守的小湖。”它即将一眼看见一条宽阔的大运河。那三千年前的场景恍然又重现呢。在远古的灿烂文化中,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即诞生在美丽的淇水边。其中“在水一方”、“河水清且涟漪”、“竹竿,以钓于淇……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等语句三千多年来已传承为炎黄子孙最标准,典雅的语言。南水北调运河又将是三千年后又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新的文化符号,书写在中华民族的史册。

如果说黄河、长江是中华的母亲河,而丹江则是她最钟爱的女儿河。她从历史中走来,在无比亮丽的中国广袤的北方缺水的土地上代言善良,在老百姓的饭桌、茶台停留,在老百姓的心中流淌。丹江,纯净清秀的丹江,就让我悄悄地以这一番茶话,欢迎你即将来到我的家乡。

猜你喜欢

淇河丹江丹江口水库
丹江蓝里望故乡
丹江源探幽
鹤壁市淇滨区明达小学游览淇河诗苑感受淇河文化
商州之恋
打造生态淇河 建设品质“三城”
丹江口水库的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概述
丹江河畔那群人
水库移民农地流转与生计恢复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ETM+数据的水体信息提取
丹江口水库河南外迁农村移民安置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