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职教育发展对接“两型社会”建设的思考*

2012-08-15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两型社会办学校企

方 旭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1 武汉城市圈高职教育发展的几个现实问题

武汉城市圈区域内现有高职院校45所,占到全省高职院校总数的约4/5,每年有约17万的高职学生毕业,全日制在校学生也近50万.近几年来,区域内各大高职院校逐步形成了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部分院校已初步形成了自身的高职办学特色,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培养了大批实用技能型人才.

1.1 “两型社会”建设与高职教育的内涵界定

高职教育是建设“两型社会”中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发展高职教育是体现社会公平、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促进整个教育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人们对高职教育的内涵认识往往归根到内涵发展,包括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的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制度改革、人才培养评价多元等,这种内涵发展定位既是我国高职教育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后的理性选择,也是解决高职教育存在的目标不明确、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教学脱离生产实际等问题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职教育虽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由于国家在政策上不一视同仁,给高职以不利的竞争地位,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教育类型歧视,已直接困扰到高职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进行高职教育内涵的的正本清源也就显得非常必要.第一,它应当解决将高职教育视作次等教育的认知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急速发展和企业对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巨大需求,事实上也在逐步颠覆人们原来的传统思维,高职教育正成为整个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腾飞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第二,它应当树立起高职教育新的形象.高职教育就是一种与社会融合、与企业融通的教育,它就是一种就业教育、一种生存教育、一种终身教育.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率先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作为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高职教育,将与城市圈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密切、更直接、更广泛.因此对高职教育内涵的界定和把握有利于丰富和充实高职教育理论的研究,实现高职教育与“两型社会”建设的良性互动和双赢.有鉴于此,我们把高职教育的内涵界定为:是一种以现代高职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服务社会和区域经济为宗旨,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平台,具有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具备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师队伍和专业教学团队,具有充分满足实践、实训、实习的培养职业能力的校内外学习基地,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双证书”培养模式,实行开门办学、开门办专业的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育.

1.2 办学模式与办学体制机制

高职的办学模式是高职教育理论界探讨比较多的领域之一,世界各国高职教育模式的探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模块教学”,美国的“合作教育”,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各种模式各具特色,各有优势.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走过规模扩张阶段,随着社会经济和政策环境的不断改善,各种类型的办学模式异彩纷呈,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理解主要是指学校的总体运行模式,狭义的理解特指学校的管理和投资经营模式.单从高职的投资和经营来看,有公办体制、民办体制和股份制三类.无论是从全国还是从武汉城市圈来看,都是公办体制占主流.但通过分析各高职院校的投资需求和经营需求,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自筹,这种体制上属国家所有,经营和生存却要靠院校自身解决的管理制度已对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首先,我们都把公办高职学校当成所谓"事业单位",而"单位体制"中的"官本位"、"大锅饭"和"办社会"的制度缺陷必然造成领导管理中的缺位、错位、越位,管理效率低下.不打破既有的大锅饭体制,实行市场导向的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势必影响高职教育效率的提高;其次,尽管我国的高职教育投资体制逐步开始由政府投资单一化向政府、社会、个人投资的多渠道发展,但目前仍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这种以国家投资为主的体制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多元化经济明显不协调,学校难以做到主动面向市场、灵活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性,摆脱传统观念和原有体制机制的束缚.从高职院校的管理层面来看,如何协调解决高职院校经营面临的市场规律和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之间的目标差异问题,探索建立一种既与市场紧密融合又符合国家政策的办学模式,应该是高职院校特别是我们中部不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必须认真对待和研究的现实问题.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结合武汉城市圈高职教育管理的现状,充分考虑到各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可尝试在城市圈内的高职院校探索建立一种“学校成立理事会,二级学院建立董事会”的新型办学管理模式.首先建立由政校行企组成的理事会制度有利于调动各方面资源,形成发展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合力;有利于集聚校企优质资源,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步伐,在区域内率先建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与育人机制;有利于推进职业院校办学体制和理念创新,形成校企紧密结合、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并有助于高职院校及时反映社会需求,避免内部利益群体对学校事务的控制.同时,它也是一个缓冲器,可以过滤掉一些外部对学校事务的非正常干扰,有助于保障学校的资质和促进整个教育体系的多样化.其次,探索和实施学校和企业共建专业、共建系部、共建二级学院的办学新体制、新路子.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管理学校,在实施股份制合作办学基础上,在二级学院成立董事会,资产、资源为举办方共同所有,学院所培养的人才优先由举办方录用,学院所具备的技能培训、技能鉴定、技术开发等办学功能也由举办方共同受益,学院实训基地所具备的生产功能和设备在保证学生实训的前提下也可由举办方按照需求使用.这种董事会制度一方面有利于为学校筹措资金,解决高职院校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借助社会资本举办高职教育,对于促进高职大发展有一定的好处;另一方面董事会在学校与社会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校企可深度融合,有利于学校在发展规划、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方面达到和社会需求同步,同时推进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提升,实现互利、互惠、共赢.

1.3 专业结构如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

由于地理位置、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制约,特定区域在经济、科技、文化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上,往往会有不同于其他区域的特点和个性.武汉城市圈高职教育与省内各区域经济之间呈现出相互依存、相互驱动、共同发展的关系特点.理论上分析,高职院校从区域得到办学经费和资源,根据区域产业结构进行专业设置,并制定人才培养方向,绝大多数生源来源于本区域内,而区域内各产业还必须消化大部分就业,所有这些特点,都决定高职教育依托区域的必然性.高职教育要不断发展,必须服务于区域需求,可以说,与区域发展密切联系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石.从这点上看,区域产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对高职发展影响巨大.武汉城市圈大部分区域处于产业聚集和经济起飞的初期,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还不能完全与区域经济发展和需求同步,大部分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现状和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状况尚有不少差距,这就决定了城市圈内的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结构上既要紧盯本区域的产业和行业发展变化,同时也要放眼周边,做大做强特色专业,服务区域内、外经济发展.

从长期来看,武汉城市圈高职教育的发展,只有在市场选择和统筹规划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调整,形成与各中心城区产业结构相配套,功能、层次、形态既有差异又融为一体的高职教育形态格局,最大限度地避免高职教育平面、圈形扩张所带来的小而全和专业趋同化等一系列弊端,才能在不同的区域发展出若干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功能性高职教育中心区,从而与武汉城市圈经济同步协调发展.

高职教育只有与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才能真正体现其特色和价值.各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调整与提升必须从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的大局出发,考虑和研究区域范围内的专业结构问题.要通过科学地分析社会需求,正确估价自身的办学实力,主动适应外界环境来实现自身的正确定位,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制定正确的发展目标及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的服务区域定位.在专业结构问题上,既要考虑办学的超前性,又要服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既要与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特点相适应,又要结合学校的优势,明确学校的发展重点.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相适应,圈内各职业院校要利用劳动力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减少、淘汰市场竞争力差的专业,做强传统特色专业,积极开办“两型社会”建设急需的专业,尤其是以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两型”专业,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同时也可以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

1.4 高职教育自身发展如何体现“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

武汉城市圈作为国家试验区,率先开展“两型社会”建设试点,这是国家在新的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布局.“两型社会”建设与高职教育的发展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社会发展必将给高职院校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保障和外部环境,同时,高职院校的发展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首先,“两型社会”建设将会直接体现在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上.高职教育要根据城市圈的产业特点和人才需求实际,通过调查经济和社会发展、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就业结构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作好人才需求与预测.随着“两型社会”的提出,许多产业面临转型,所需的两型产业人才也日益缺乏.因此各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教育资源实际情况,以服务于“两型社会”这一根本目标,为“两型社会”建设输送急需的各类人才.其次,“两型社会”建设将会带动“两型”校园建设.“两型校园”建设是在“两型社会”建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两型校园”建设应该符合“两型社会”建设的发展要求,“两型校园”建设的目标从宽泛的角度去看就是“两型社会”的建设目标.所以武汉城市圈内的高职院校开展“两型校园”建设就是对两型社会建设的一种努力.除了建设“两型社会”需要外,“两型校园”建设的另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在于建设好学校,培养合格人才.随着“两型社会”建设的深入,武汉城市圈的高职院校“两型校园”建设的方向会逐步定位在资源节约型校园、环境友好型高校、科技创新型大学、创新模式人才培养、服务型大学的建设上,并应力求成为“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典范.

2 高职院校对接“两型社会”建设的对策及有效途径

促进高职院校对接“两型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企业、高职院校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三方要协作联动,共同推动高职院校科学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顺利推进.

2.1 管理体制创新是前提

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选择怎样的管理模式,提高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高职院校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的效率,实现高职院校的快速健康发展,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在综合考虑学院特色、师生规模、专业设置、机构设置、管理人员数量与素质、管理制度、管理经验、办学理念的形成等因素基础上,结合系部管理的现状,构架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实现管理思路的转换、管理职能的转变以及管理方式的转型.院系二级管理主要是在院系二级建制原有基础上,规定拥有系部相应的职责,根据职责的范围将部分权限下放,将系部被动管理型变为以系部主动型管理模式,使系部在学校总目标要求指导下,拥有足够的权限,成为充满活力、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同时,积极探索在学校实行理事会、在二级学院或系部建立董事会制度的“双会”管理模式.通过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形成“政学企社”四方联动机制;通过在二级学院或系部建立董事会制度,实现产学研训一体化,这种“双会”制的新型办学管理模式既是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特色产业有效对接的基本途径,也是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在政府直接管理和市场灵活调度之间矛盾的最佳途径;既是一条高职院校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之路,也是武汉城市圈高职院校对接“两型社会”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探索之路.

2.2 专业结构优化和课程改革是关键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等应用性技术人才的职业教育,明确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方向与高职教育之间的结合点,是高职院校进行课程设置、专业规划的基础.专业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社会的纽带,是沟通社会经济和受教育者的桥梁,也是高职院校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前提.因此,合理规划专业和课程设置对于办出高职院校的特色,提高教学质量,保证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产业发展的职业岗位为依据,从“两型社会”建设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学科专业的交叉复合为发展方向来综合考虑专业设置,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框架,在专业建设上要开“专卖店”,应该抓住机遇进行专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开出有特色、有品牌的“专卖店”.同时,要克服传统的以“学科本位”课程论为主导的课程体系的弊端,紧扣专业培养目标,以省级精品课程为示范,院级精品课程为龙头,建立一个以“能力本位”课程论为主导,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瞄准职业岗位实际需要,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既有较强针对性又有一定适应性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体系构建,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推动教材建设、带动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校教学整体水平,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实现.

2.3 校企深度合作是手段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是以学生的技能高低为核心标准,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必须以校企合作为手段,在校企合作中解决职业性和技能性的问题.校企合作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与当今先进技术发展保持同步,有利于学校专业建设,有利于校企双方互惠互利,优势互补,提高各自的知名度.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已进入了“规模到质量”的瓶颈阶段,如何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大改革力度、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校企合作,特别是校企深度合作是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凸显高职院校特色,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政府、学校、企业各方利益共享的一种先进的办学模式,是培养新时代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之路.校企深度合作要求高职院校和企业全方位地进行合作.即校企双方要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课程体系、选定教学内容、建设实训基、组织实践教学和培训师资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合作,同时切实解决好在合作中遇到的诸如教育理念、运行机制、政策法规、效益等方面的问题.

目前,武汉城市圈高职教育领域,校企合作存在校企不对等性、脆弱性、风险性和缺乏体制、机制的保障.因此,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深度融合、互利共赢”的长效合作机制是校企合作的基本保障,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是高职院校实现良性发展、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瞄准区域经济发展和特色产业的校企深度合作才能得到区域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把高职职业教育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高职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2.4 “两型”高职院校建设是基础

“两型社会”建设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不再是经济体制的有限变革,而是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两型社会”的建设为高教发展提供了更加重要而广阔的空间,这就要求高校要加强双赢意识,“两型社会”建设提供了优美生活新环境,但也提出了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新要求.高职院校参与“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形式是在高职院校自身体系内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由于主体生态意识以及资金、环保技术设备缺失,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现象.作为承担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智力支撑重要任务的职业院校,必须坚持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方式进行发展,将节约、环保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因此,应从生态教育、制度保障、生态校园等各方面着手,加强宣传与教育,促进高职院校生态文明建设.高校是先进文化的引领者,也应该是健康生活的倡导者,在树立“两型社会”意识方面更应该走在社会前面,努力使广大师生成为节约、环保思想坚定的实践者和传播者,使职业院校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先行区.高职院校作为一个特殊社会单位,积极参与“两型社会”建设,把生态和谐理念纳入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现实意义.

[1]骆利民.高校实行二级管理的思考[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2,(3).

[2]彭振宇.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三十年回顾与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09,(13).

猜你喜欢

两型社会办学校企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图书馆治理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城市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两型社会”视角下的长株潭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