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几年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研究述评

2012-08-15王鹤岩

大庆社会科学 2012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马克思主义

王鹤岩,孙 婧

(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近几年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研究述评

王鹤岩,孙 婧

(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本文围绕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产生的历史渊源、实践观的范畴,在哲学史中的地位及其价值意义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指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继续研究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以及对未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研究前景作出了积极展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批判精神

近年来,我国对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研究十分活跃。本文对学者们的主要研究思路和脉络进行了梳理,并对其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试图判断出我国学术界关于实践观的研究趋势。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历史渊源研究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学者们多数都认为,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实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起点。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的目的不在于对一些事物形成认识和理论,而在于对这些认识和理论的实践,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批判继承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只有把这些研究成果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进行对比研究,才能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产生和发展的逻辑脉络。[2]当然,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来源追溯必须深入到马克思所生活的历史环境和时代中去研究和探索,只有如此,才能把握住该理论的精髓,才能使该理论得以传承和发展。[3]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已经得到充分发展的时代,时代的呼唤使一些富有创见的思想理论喷涌而出,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前提和基础。

还有的学者认为,探索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产生,必须立足于德国古代哲学。康德的实践理性与理论理性都属于理论的范畴,传统西方哲学的理论应该高于实践甚至脱离实践,并指出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4]而谢林把实践范畴与历史哲学结合在一起了。黑格尔认为实践理性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的现实性,实践理性高于认识。当然,认识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必须通过实践来确证,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费尔巴哈认为,“关于存在的问题,正是一个实践问题,一个涉及我们存在的问题,一个关于死的问题。”[5]费尔巴哈反对脱离生活实践的纯粹思辨性理论,而主张理论应植根于实践这个现实基础。费尔巴哈哲学成为德国古典哲学向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飞跃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研究

一些学者认为,实践就是主体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生产活动,他们认为,“实践并不是真正从人的方面、主体能动活动方面来理解的,而是仅被理解为主体和客体、人和外部世界之间的一种纯粹的物质变换活动,甚至被理解为单纯的外在形态上的物理操作活动或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活动。”[6]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了物质生产实践的过程,即“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7]另外一些学者则注重从实践的主体性出发来研究实践的范畴,认为实践是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并且是只有在意识指导下才能进行的活动。实践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能动性、自觉性、选择性、创造性以及社会历史性等等。实践是思想和活动相结合的产物。这也是人类活动在本质上与动物的无意识活动相区别的重要因素。人类的活动不仅仅是生产实践,还必须注重实践的主体性作用。[8]人的主体性的确对实践有指导性作用,然而,实践不是人们在其头脑中的想象活动,而是有着客观的感性基础,是对象化的活动。所以,实践的主体性本质上应该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实践既不是人的纯主观性的精神活动,也不是人的纯客观性的物质活动,而是人的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统一。[9]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主观见之客观的人类特有现象。其中物质是前提,而精神仅是实践的一个内在因素。因此,这种观点认为,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活动。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体的主观世界。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如果只把物质性的改造活动视为实践活动,就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排除在实践之外了;如果只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来理解实践,而忽略了主体和主体之间的关系,就使实践的理解具有了片面性。从人类历史发展阶段上考察,人类实践活动最初的形式是物质生产,但这其中蕴含着人类的认识活动,因为“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10]所以,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是同一的。因此,我们应该从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以及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去把握实践范畴。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哲学史中的地位和功能研究

一些观点认为,实践观的提出使认识论产生了重大的变革,即从直观的反映论转变成为实践的反映论。认识论有了科学实践观,不再是费尔巴哈讲的“镜面反映论”,而是以实践为基点,用全新的理论去展现人类认识活动的整个过程。或者我们可以说,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原则界限。[11]旧唯物主义只是将客观世界理解成纯粹的客体,视为是和人的主观活动无关的自然界,而唯心主义则是将客观世界理解成为由主观精神而产生的东西。马克思认为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理解,必须通过实践这一中介,批判地继承了以往一切旧哲学的实践观,创立了新的实践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新的实践唯物主义。

另一些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提出使哲学重心出现了转移,即从“抽象的世界”转移到“属人的世界”。换句话说,是从“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12]马克思主义哲学开辟了一种全新的哲学思维方式,以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为基础去辩证的认识世界,是现实、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是辩证的而不是直观的认识自然界和人本身。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这个新的世界观的提出克服了旧哲学的许多缺陷,也成为哲学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伟大变革。所以,科学的实践观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也是全面认识和理解新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关键。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提出实现了哲学功能的转变。以往的哲学只是在理论上去解释世界,而没有从人类实践出发能动的去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对哲学史中的主体和客体问题的科学统一。[13]旧哲学只是重视从理论上认识世界,没有看到如何用哲学去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开启了将实践活动视为现实世界产生的基础。现实世界必须要用实践的观点来认识和改造,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把握它。纵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发展历程,直到《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问世,马克思实践观才算真正成熟,这种新哲学思维方式才真正得以确立,它标志着马克思新哲学的诞生,同时也开启了人类哲学思维的新视野、新境界。

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价值及其现实意义研究

1.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时将重点放在它的当代价值问题上。认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助于形成和谐的思维方式,它重视生产实践、交往实践、人的实践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14]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用和谐的思维理念指导自己的实践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与此同时,人们在进行生产实践、交往实践的过程中也会逐渐注重人文关怀,注重对于人的生存环境及人类本身的关怀。

2.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功能出发阐述它的现实意义。实践具有两大社会功能:第一,具有创造客体价值的功能。一般而言,人的实践活动创造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价值成果,从本质上而言这些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第二,实践还有优化主体的功能。人的实践活动不仅仅改造了客体,与此同时还改造了主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5]

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价值意义应该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来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范畴作为自己理论体系的核心。这也表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异常深刻的历史意义,即通过实践追求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已经上升成为历史的主要课题。”[1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取得的各项成就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

五、评价与展望

从总体上看,近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层面的文本研究,还是在实际问题的探索方面,都在不断向前推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特点。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研究与争论,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研究方法的反思,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比较,使得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研究层次不断得到提升。

但是研究过程中也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注意。首先,马克思实践观的人文关怀注重揭示马克思实践观以及马克思对于人的生存发展的研究,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具体地、深入地探索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本质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内在关系。其次,学会把握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后的西方哲学家,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思想的研究。最后,对于实践在人的生存与发展中的作用方面仍需进一步的理论阐发。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在实践的根本特性研究过程中更多地探索如何更好地改变世界而非解释世界。

要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就必须继续拓展新的视域,进而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进行进一步深入的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在向人的生存的本质性文化精神回归,回到反思的批判的文化精神状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则是现代社会自我批判的最深刻的反映。随着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进一步研究,必将会在更广阔的视域内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及其当代价值,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注入新鲜的血液。

[1]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八)[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232.

[2]王文慧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历史源头[J].世纪桥,2011,(7).

[3]兰明.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再理解[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

[4]刁隆信.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德国古典哲学实践观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4).

[5]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96.

[6]董武清.关于实践的本质及其深层含义[J].教学与研究,1993,(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1-202.

[8]白兵学等.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若干思考[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3).

[9]胡晓鹤.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概念解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1).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0.

[11]陆秋林.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再认识[J].南京农专学报,1998,(3).

[12]高清海.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变革及其当代意义[J].天津社会科学,2001,(5).

[13]李满枝.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哲学史中的地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9,(4).

[14]马红梅.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再认识[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6,(1).

[15]刘海霞.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意义[J].社会纵横,2010.

[16]陶富源.实践主导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刘金友〕

A81

A

1002-2341(2012)05-0047-03

2012-09-17

黑龙江省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文化哲学视域下马克思实践观的当代性研究》;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罗蒂后哲学文化观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2522017)的阶段性成果

王鹤岩(1971-),女,黑龙江通河人,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马克思哲学马克思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菱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