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用预设视角下的万荣笑话分析

2012-08-15师艳芳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万荣长治笑话

师艳芳

(长治学院外语系,山西长治 046000)

语用预设视角下的万荣笑话分析

师艳芳

(长治学院外语系,山西长治 046000)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万荣笑话诙谐幽默,与众不同。正是语用预设保证了万荣笑话中幽默的形成和理解:熟悉的语境促成了读者与听者对万荣笑话的理解,而虚假语用预设、语用预设推理、预设更换和预设对立是万荣笑话幽默效果产生的重要机制。

万荣笑话;语用预设;语境

在山西省西南部,黄河与汾河交汇处,有个万荣县,是闻名全国的历史文化名县和笑话之乡。万荣笑话就扎根在这块古老土地上,它生动有趣,机智幽默。万荣笑话是由历史上广泛流传于万泉、荣河一带的荣河七十二zeng故事演变而来的,其间群众口耳相传,一人讲,千人编,万人传,不断丰富,不断完善,遂成精品,特别是《万荣七十二zeng笑话》 (山西古藉出版社,张旭光、马力、屈殿奎编著)和《万荣新笑话》 (书海出版社,管喻整编)出版之后,万荣笑话从民间口头传播而成为文学作品。2008,年万荣笑话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研究、繁荣万荣笑话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试从语用预设角度对万荣笑话作一初步探索。

一、语用预设简介

“预设”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弗雷格(Frege)提出,是哲学、逻辑学的概念。20世纪60年代,预设开始进入语言学领域。语言学家一般把预设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语义预设是和句子或句子的命题联系在一起的,而语用预设则是和说话人联系在一起的[1]。在前人相关研究的成果之上,周礼全从语用学角度给预设进行了定义:在交际语境C中,说话者S对听话者H说出话语“U(FA)”时,S预设“B”(语词、短语或句子)所指谓的对象或事态存在,当且仅当:①S相信“B”所指谓的事物或状态存在;②S相信H也相信“B”所指谓的事物或状态存在;③S相信H知道①和②[2]。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语用预设是说话者S为了成功交际所必须满足的前提,并且是为听话人H所共有的背景知识。所以说话人、听话人和语境是语用预设的关键组成部分。

二、语用预设视角下的万荣笑话分析

(一)语境与万荣笑话

语用预设与语境联系紧密,实际上语用预设就存在于语境之中,并受到语境的制约。我们在阅读或听万荣笑话时,阅读者或听者与笑话之间就是言语交际的双方。万荣笑话为劳动人民创造,是从生活中提炼而来的。正是这些熟悉的语境,促进了我们对万荣笑话的理解。作为文艺作品,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些故事在现实生活中未必真正发生过,但又是可能发生的。我们忍俊不禁、大笑捧腹之余,往往会联想起生活中与其相似的某人某事,甚至也不难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引起自省、自安。由此可知,正是因为万荣笑话中的语境被共知,其中的预设就更容易被大家接受,幽默更易获得。

(二)虚假语用预设与万荣笑话

虚假语用预设是预设的一种超常操作现象,其相应的预设信息至少对于交际中另一方来说是未知的或有争议而不能接受的[3]。虚假语用预设常常是万荣笑话中幽默的原因所在。例如:

万荣人买菜

菜市场有个嘴特甜的卖菜人,见了谁也叫得特亲热。这天小万老婆来市场,卖菜人老远就喊:“嫂子,看我这韭菜多鲜呀,捎一捆回去给我哥和我侄儿包饺子吧!”小万老婆于是提上一捆韭菜就走,卖菜人喊道:“嫂子,还没给钱呐。”小万老婆说:“你哥一会从这路过,你跟他要吧。”卖菜人说:“可我不认识我哥呀。”过路人都笑道:“你连你哥都不认识,你哄谁呢。”

这则笑话中的卖菜人,直接把一个并不真实的信息处理为预设信息,称小万老婆为“嫂子”,并称其的丈夫和孩子为“我哥”和“我侄儿”。很明显,买菜人的预设是:我这样热情的招呼,将你们一家人都作为家人来称呼,你应该能买我的菜。而小万老婆的回应虽有贪小便宜之嫌却又巧妙至极,她承接了买菜人的预设并反其道而行之:既然你称我们为“哥嫂”,那我们就是一家人,韭菜我拿了,你要钱就向你“哥”要。虚假预设的幽默效果在这则笑话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语用预设推理与万荣笑话

预设研究表明,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交流双方共有的背景知识越多,交际越成功。其中发出言语行为的一方会下意识地对另一方的知识情况作一个估算假设。如果双方背景信息的“覆盖程度”非常少,也就是不对称,听话人就不一定能正确理解说话方的真正意图。听话人为了让言语交际顺利进行,也总会设法了解说话人的认知心理和背景知识,从说话人发出的信息中找出最佳关联来推导说话人的预设。于是常常听话人就成为下一个发话人,这样预设就要不断调整,具有动态的特性。正是这种调整引发万荣笑话中的言语幽默。例如:

班主任老师到彬彬家家访。在彬彬的卧室里,看见有个地球仪,顺口问:“你说说看,这个地球仪为何会倾斜23.5度?”

彬彬惶恐地答道:“不是我弄歪的,老师!”

跟在老师身后的彬彬爸满怀歉意地说:“不能怪娃,我买的时候它己经是这样了。”

“不瞒你说,老师。咱家里经济困难,他爸买的是减价货。”彬彬妈在一旁帮腔说。

当老师发出问题时,所作的预设或寻求的答案是:知道并回答原因或不知道。从彬彬的回答可知,他的背景知识不包含这一答案。他的回答一方面导致幽默的产生,另一方面又形成了新的预设:希望老师不要责备他。彬彬父母的认知模式中也不具备老师发出的预设信息,和老师的交际中产生的预设信息偏差。从彬彬父母角度来看,地球仪的倾斜是父母的问题,不希望老师责怪孩子,为了让老师与他们的预设信息匹配,不断调整信息,为了达到共有知识的覆盖,这种调整使预设信息的偏差增大,诙谐与幽默便产生了。

(四)语用预设更换、预设对立与万荣笑话

万荣笑话有时是一个小故事,会有多个说话人与听话人,经过多次话轮更替,常常会造成预设的更换,并且更换的预设与原预设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立,获得幽默效果。例如:

难怪他打你

小荣从县城买回来二斤茶叶,老婆问他:这东西怎么吃?小荣说:拿开水一冲就行了。第二天,小荣刚一回家,老婆就对他说:你买的那草儿不好吃,一股怪味。小荣一看,老婆已经将两斤茶叶都煮到了锅里,气得小荣打了她一耳光。老婆跑到婆婆那里哭诉,婆婆喝了口茶,责怪道:难怪他打你,你怎么没放盐呢?

正是预设的更换令这则笑话产生了幽默的效果。小荣媳妇不懂茶叶是用来冲水喝的,把二斤茶叶都煮到锅里,其实这并不能完全怪她,因为当初小荣的解释很模糊。她到婆婆那里去哭诉,预设一定是:婆婆应该理解媳妇的委屈。接下来婆婆的话“你怎么没放盐呢”也有一个预设:婆婆与媳妇一样,也不知茶叶为何物,本因同情媳妇,却错上加错,认为儿子打媳妇是应该的。先后预设的更换,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立的,在这个过程中,先前的共同心理预设过渡过快,反差强烈,造成幽默的形成。

三、结语

万荣笑话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间故事精品。本文利用语用预设的相关理论对万荣笑话作一浅析,旨在探究万荣笑话的幽默机制,以期对万荣笑话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当今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浪潮中,一个发掘、整理、创造、传播万荣幽默故事的热潮正在来临。我们期待着这个民间文学艺术瑰宝大放光芒、异彩纷呈!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周礼全.逻辑—正确思维和成功交际的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邹涛,曾江被.虚假语用预设:预设的一种超常操作现象[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1(12)

H0

A

1008-178X(2012) 02-0042-03

2011-11-20

山西省社科联重点课题研究项目(SSKLZDKT2011103)。

师艳芳(1976-),女,山西长治人,长治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从事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万荣长治笑话
内外模台车滑移法在明挖隧道二衬施工中的应用
山西万荣:现代农业示范区闯新路
山西长治:“三级联动”保“三秋”生产
当当鼓
长治学院外语系
长治至临汾高速公路开通
山西万荣 香菇首次出口东南亚国家
解放:万荣笑话的活字典
幽默笑话
幽默小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