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历程与成就

2012-08-15安富海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2年5期
关键词:西北双语少数民族

王 鉴,安富海

(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历程与成就

王 鉴,安富海

(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教育投资不断增加、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教育体系逐渐完善,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提升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现代教育的发展中,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各自取得了独特而显著的成效,为民族教育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根据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现状,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为指导,未来10年中,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将会有一个更加科学有效、富有特色的发展阶段。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教育

一、西北少数民族及其教育的类型

西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三省二区,有4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1521万人,占西北地区总人口的18%;面积约240万平方公里,占西北地区总面积的80%左右。自古至今,西北地区在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方面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西北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多元文化背景下形成多样化的民族文化。多样化的文化形态孕育多种教育形式。从大的方面来看,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教育类型可以分为民族传统教育和民族现代教育两种。民族传统教育又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和自然形态教育等五种形式。其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生产生活教育、社会交往的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宗教教育等。民族现代教育包括民族基础教育、民族高等教育、民族职业技术教育与成人教育等。民族地区的现代教育从各少数民族地区和民族特点出发,传承了民族文化、提升了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素质,对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西北民族地区的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各个方面,认真总结这些经验,对于进一步推进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历程与成就

(一)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扩大基础教育规模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西北民族基础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教育投入逐年增加,办学条件不断改善。近年来,西北各省区都在积极推动建立和完善财政支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投入机制。如青海省教育经费由2005年28.73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78.58亿元,教育经费中财政性拨款比例达到14.85%,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6.7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国家投入近6亿元支持青海藏区教育,其中3.28亿元投向青海藏区未 “普九”县的寄宿制学校建设,2.18亿元用于青海藏区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补助。总之, “十一五”期间,青海教育基建投入达到67.62亿元,比 “十五”增长2.3倍。其中基础教育基建投入32.98亿元,增长2.7倍。[1]民族学校数量、学生数量及民族学生入学率都大幅度增加。[2]2010年,青海省有民族中小学1046所,占全省中小学学校数的46.99%。其中民族小学924所,占小学学校数的51.56%;民族普通中学122所,占普通中学学校数的28.11%。少数民族小学适龄儿童毛入学率113.69%,比2000年增加了10.41个百分点;民族自治州、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38%;青南三州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62%。初中少数民族适龄人口毛入学率91.69%,民族自治州、县适龄人口毛入学率达102.92%、青南三州适龄人口毛入学率达90.82%。各级各类学校共有少数民族学生560625人,占学生总数的50.88%。少数民族在校生总数比2000年增加了19.9万人。[3]这与1949年全省只有民族小学109所,学生4800人相比,青海省民族基础教育事业真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前,新疆只有小学1335所,中学9所,少数民族学生18万人,仅有民族教师7015人,校舍简陋,办学条件极差,文盲率高达90%以上。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和自治区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计划、经费、师资等各个方面给予重点安排和扶持。2003-2005年,国家先后给新疆投入3亿多元,率先对全区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施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收学杂费和对寄宿贫困学生提供生活费补助的 “两免一补”政策,惠及全区228万名中小学生。从2004年起,为解决牧区少数民族孩子上学难问题,中央投资6.8亿元,在自治区28个未实现 “两基”的县建设364所农牧区寄宿制学校,在已实现 “两基”目标但巩固提高有困难的34个县建设寄宿制学校。2006年,中央和自治区拨款7.56亿元,实施新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2007年,国家开始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中央向新疆投入专项资金4亿元,重点用于30个县的农村初中学生宿舍、食堂、厕所等生活设施的改扩建。总之,“十五”期间,为保证新疆农牧区免费义务教育和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国家和自治区共投入约27亿元专项资金,有力地促进了自治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5]经过近60年的发展,截至2006年底,新疆普通中学1891所,小学4815所,普通高中生402 321人 (少数民族149 963人,占37.27%),普通初中生1170181人 (少数民族757 772人,占64.76%),小学生209 7975人 (少数民族1 329 443人,占63.37%)。少数民族儿童入学率达到97%以上。

另外,国家为进一步加快新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步伐,国务院于1999年9月批转教育部、计委、财政部和国家民委 《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意见》,决定从2000年秋季开始在北京、天津、上海等12个发达城市举办新疆高中班,90%以上招收少数民族学生。2007年扩大到28个城市、50所学校,招生规模扩大到5000人,“十一五”末将达到1万人。参照内地新疆高中班的模式,自治区从2004年起在乌鲁木齐等8个城市开办了区内初中班,主要招收边远农牧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当年招收1000人,2007年招生规模达到5000人,“十一五”末将达到1万人,使边远贫困地区的各族青少年接受到高水平的基础教育。[6]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多年来,全区在校生中少数民族学生从7.48万人增加到52.41万人,增加了6倍。截至目前,宁夏挂牌的民族中小学校有221所,其中,小学177所,中学42所,少数民族在校生总数52.41万人,占全区在校生总数的37.6%,高于全区回族人口的自然比例。2006年,宁夏回民中学24所,回民小学96所;各级各类学校回族在校生37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30.26%,其中回族小学生26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39%,中学生8.4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3.67%,回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4.5%。

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最大成就就是通过国家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采取的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建立起了体系完备的现代学校教育体系,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基础教育领域的经费支持,使得民族地区现代学校教育的基础设施、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生规模等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基本完成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普及任务。

(二)完善课程体系,不断丰富教材内容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课程建设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由全国统一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统编教材向民族地区编写本民族的教材及设置相应地方课程过渡。教材方面,逐步建立了八省区蒙古语文教材、五省区藏文教材等中小学文字教材编审协作组织,加强了民族文字教材建设,推动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如甘肃省结合民族地区教育特点,开展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是以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为特色的甘南藏族地区课程改革。一方面在民族语文课及教材中增加反映民族文化的内容,另一方面通过乡土教材的开发与使用来扩大民族文化教育的范围。这样一来不仅国家课程中按比例增加了各民族多元文化的内容,而且在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中体现民族文化的特点。甘肃省正是考虑到藏族教育的特殊历史与现实特点,重点抓住藏族教育中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积极探索多元文化教育的课程模式。先后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开展五省区藏文教材编译工作会议,将过去藏语文教材只重视语言文字学习的重心转向了藏族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重心,对九年制义务教育藏语文教材的内容全部进行了重新审订,计划列入与藏族文化关系更为密切的、适合藏族学生使用的藏语文内容。通过跨省区联合开发地方课程的模式,增加民族教育中民族文化的内容、扩大使用范围。针对藏区内部存在的差异,甘肃省考虑甘南藏族的历史与现实情况,在开发地方课程的同时,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使用。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开发了 《藏族文化》的校本课程,分小学低年级与高年级两册,以双语形式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甘南藏族的生态地理、人文历史、文学艺术、风土人情、民族团结等。同时,借用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在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培训师资的课题,联合开发了甘南双语师资培训的多元文化教材,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养特殊的师资创造了条件。[6]

新疆根据各民族教学的需要,一直坚持用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和锡伯5种民族文字出版教材。1956年自治区专门成立了新疆教育出版社,配备了少数民族教材编译人员,加强了少数民族文字教材的编译出版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自治区高度重视民族语文教材建设,专门成立了新疆教材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新疆教材建设的领导力度。开发了一些少数民族文字的乡土、地方教材和一整套新的中小学汉语教材。同时,相继出版了维、哈、柯、蒙、锡文中小学各类自编教材的大纲、配套教材和各种课外读物。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民族语文各类教材品种和印刷册数均大幅增长,呈现出民族语文教材蓬勃发展的局面。新疆教育出版社从建社到2005年,累计编译出版各种文字教材、教辅读物30898种,共计1332922.7千册,其中少数民族文字品种22609种,共计559934.1万册,占总数的42%。[7]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民族地区的课程建设已经基本形成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体系,而且这一体系正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不断完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直接使民族地区的优秀文化传统进入到了教材之中,减小了从国家宏观整体设计课程到校本课程实施之间的落差,使民族教育的内容更加符合民族地区的实际。

(三)实施 “双语教学”战略,稳步提升 “双语”教学质量

双语教学是西北少数地区有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学校的主要教学形式。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家一系列双语教育政策的引导下,西北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成果显著,双语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青海从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出发,以培养 “双语”兼通人才为目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和改进 “双语”教学,促进少数民族孩子在汉语言使用上民汉兼通,减少了学生就学就业的语言障碍。建国以后,新疆为保障和提升汉语教学质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对促进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提高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77年新的教学计划,要求从小学三年级起至高中毕业开设汉语课。1978年6月,自治区教育局颁布了 《关于加强民族学校汉语教学的意见》。1980年自治区教育厅组织编写了 《汉语教学大纲》。并重新编写了从小学到初中的七册 《汉语》教科书。自治区人民政府规定,从1982年起,大专院校招生、少数民族考生要加试汉语,并适当计算分数。1984年自治区党委决定,少数民族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开设汉语课,力争在高中毕业时达到民汉兼通。1987年7月,自治区教育工作会议又决定进一步加强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工作,并把这项工作作为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一项战略措施提出来。1987年9月自治区出台了 《关于当前我区教育工作中几个主要问题的决定》,把 “县以上城镇的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中学,力争1995年前后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基本达到 ‘民汉兼通’的程度作为汉语教学的奋斗目标”。同年9月,自治区教委印发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工作的几项措施》,制定了九项具体措施。新疆少数民族学校的汉语教学,走上了迅速发展的道路。1992年以来,自治区教委在维吾尔、哈萨克、蒙古语授课的部分民族中学,开展了部分课程使用汉语授课的双语教学实验。2001年,自治区在 《关于加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双语授课实验范围,县 (市)及以上少数民族中学要逐步过渡到双语授课实验班教学模式。”为提高汉语教学质量,新疆还积极引进和推广国家汉语水平考试 (HSK)。参加汉语水平考试(HSK)的已有3万多人次。双语授课实验班的学生,其汉语水平考试成绩基本都在6级以上,有80%的学生通过了8级。目前,新疆形成了从小学三年开设汉语课,双语授课实验班、民考汉、民汉合校,小学一年级开设汉语口语,高校各专业各门课程基本采用汉语授课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课除外)等多种双语教学模式并存的格局。2004年,自治区下发了 《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双语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确定了少数民族中小学逐步过渡到全部课程用汉语言授课,同时加授母语文的双语教学模式;提出了推进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的方案,要求少数民族学生高中毕业达到 “民汉兼通”的目标。2007年自治区成立了 “双语”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在和田市召开了自治区少数民族学前 “双语”教育现场会,进一步明确了 “双语”教学的目标任务。1999年自治区仅有27所中学开设了 “双语”教育实验班,到2007年,新疆中小学 “双语”班达到5 247个,学生数达到15.5万人;中小学阶段进入汉语学校 (班)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达到17.7万人。民汉合校稳步推进,从2000年的461所增长到2006年的787所。[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指出:“国家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全面开设汉语文课程,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全面加强学前双语教育。国家对双语教学的师资培养培训、教学研究、教材开发和出版给予支持。”这是国家对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未来十年的一个整体规划,也是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努力的方向。当前民族地区双语教学体制的形成与完善,双语师资的培养与培训、学前双语教学等都为进一步发展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后一段时间在双语教学领域更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全面开设汉语文课程,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正处在一个战略重点转移的过程之中。

三、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历程与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西北地区对于民族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不断增大,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少数民族学生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也明显提升。青海 “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基建投入29.15亿元,增长1.8倍。[9]新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新疆大学的“211工程”建设4亿元贷款。二是支持高校重点学科和基础实验室建设。从2002年以来,共安排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1 000万元。三是实施高校危房改造工程。自治区共安排1 695万元的贴息资金。四是高校特困生助学金专项补助。自治区决定从1994年起,每年拿出1 500万元,用于特困生的学习和生活资助。2002年,自治区还制定了《资助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特殊困难学生办法》,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月生活费来源 (含家庭或亲友资助及各种补贴)低于所在地政府规定的最低生活标准,难以维持正常学习和生活开支的普通高等教育的本专科在校生和预科生给予资助。从2007年秋季开始,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投入1.29亿元用于资助5.1万名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特困生和9.5万名中等职业学校特困生,其中70%为少数民族学生。

2010年青海省高校在校生总规模由2005年的4.9万人增加到6.2万人,增长26.5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7.42%,比 “十五”末提高6.2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已步入大众化阶段;全省高校建设硕士点66个、博士点2个,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明显增强;立项建设27个省级教学团队,开设本专科专业131个、高职专业86个,专业设置更加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配置的需要。青海现有少数民族高校一所,其中少数民族学生7313人,占在校生总数的64.23%。[10]2006年,宁夏有民族高校1所,其中大专院校回族在校生占22.63%。[10]1949年,新疆400多万人口中,仅有高等学校1所。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扶持新疆高等教育发展。教育部、国家民委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分别于1989年、1992年、1995年、1999年先后四次召开内地高校支援新疆协作会议,实施了内地高校支援新疆协作规划,国务院有关部委所属和内地省市的70多所高校 (含预科培训学校承担了这项任务。截至到2005年9月,内地高校已累计在新疆招收本、专科生1.3万人,共培养毕业生9000余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培育少数民族本科、专科学生5.79万人,中专生13.57万人,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少数民族专业人才,新疆少数民族的教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截至2004年,新疆共有普通高等院校26所。

西北民族地区高等教育领域的重点发展有两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的办学经费逐年增加,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民族高等教育的质量正在稳步提升;二是高等教育的数量不断增加,学生规模不断扩大,而且形成了民族教育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接轨,国家采取各种特殊政策充分保障各民族学生都有较多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提出要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更应该在形成与强化办学特色方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

四、西北少数民族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历程与成就

西北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发展相对比较缓慢。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西北少数民族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1952年,新疆只有一所中苏有色金属公司开办的中等技术专科学校。经过50年的发展,到2006年,新疆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4541人,其中:普通中专45439人,职业高中(中专)12941人,成人中专7199人,技工学校18962人。招生数比2005年增长30.1%;全区接受农村科技培训的青壮年达354万人次,全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州3个,实验县19个,示范乡140个。1024个乡 (镇、场)中有1006个建立了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办学面达98%;全区8889个行政村中有8 088个建立了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村级分校,办学面达91%。建立了3个国家级和10个自治区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年培训居民、职工达6万人次。全区有职业院校259所,其中中等职业学校179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13所,职业培训机构400多个,年培训80万人次。全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例为25.4%,每万人口中普通中专在校生数36.87人。[11]

2000-2009年,青海省设立了职业教育专项投资。“十一五”期间,中职教育基建投入5.49亿元,比 “十五”期间增长5.8倍。建成了8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个中等职业教育省级实训基地。全省职业学校办学活力不断增强,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从2000年的1.09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3.52万人,在校生规模达到7.6万人。注重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每年开展各类职业教育培训达到20万人次,为本省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和脱贫致富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目前,青海省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7.9万人,比2005年在校生增加48864人,增长161.6%,中职占高中阶段招生比由2005年的29.22%提升到2010年的47.5%。

成人教育方面,甘肃组织实施 “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和 “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2006年,甘肃省各类农村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共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30多万人次。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教育部提出的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2006年在实施“阳光工程”中,共有74所职业中学和普通中专承担了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占培训基地的26.4%以上,任务人数达到24 050人,占培训总任务的24.2%。[12]

总之,西北民族地区的成人教育以教育综合改革为突破口,通过 “农科教结合”的方式,把扫盲教育、科技教育、农业教育与成人的教育结合起来,不仅提升了成人的教育水平,而且推动了成人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使成人教育效果明显增加。西北民族地区的教育,在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和民族地区特殊政策的引领下,以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与特色经济为纽带,带动职业教育的 “特色化”发展,以东西部对口支援为纽带,带动 “订单式”职业教育的发展,使本来起步较晚、发展较慢的职业与成人教育显现出了特有的活力。

五、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研究的历程与成就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研究从大的方面说经历了从关注 “上学难”到 “上好学”这样一个过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政策研究:从关注 “优惠性”到关注“特殊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制定的这些优惠政策促进了民族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少数民族人才,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13]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变迁,民族教育的优惠政策也要发生一定程度的转型,以适应其存在的外部环境的变化。许多研究者认为,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重心应该转移——关注 “特殊性”。特殊性政策是在充分考虑民族教育发展中的特殊因素,特别是语言与文化方面的特殊性的基础上,就民族教育内在的教育目标、价值、内容、方法、评价等问题所采取的特殊政策。[14]

2.课程方面:从关注国家课程的实施到关注“多元文化课程的开发”。过去一直致力于学生汉语文课程学习状况的研究。汉语各科教材基本上都是使用全国统编教材。学校教育的课程内容基本上照搬全国统一课程,民族教育的课程内容很少反映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产生活方式。经过几十年的深入探索,我们认为正是这种忽略民族文化传承功能的课程观念使得民族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缺乏民族文化教育的学校教育正在使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疏离于自己的传统。[15]因此,当前关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学校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元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上。

3.西北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性研究。西北少数民族地处西北特殊的地理环境,且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文化渊源。对其特殊性进行专门的研究才能做到政策制定和课程开发中有的放矢。

4.多元文化教育的比较研究。多年来,以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为核心的西北少数民族教育研究团队非常关注国外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新成果,2006年,民族出版社出版了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人员编著的 “多元文化与西北民族教育研究丛书”(7卷本),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媒体称为西北少数民族教育研究的代表作。另外,西北少数民族教育研究团队还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民族教育司和国家民委提供了许多咨询报告。

民族地区的教育十分特殊,这使得民族教育研究工作显得十分重要。要科学有效地解决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就必须有研究成果的专业支持。不管是民族地区的教育政策实施,还是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制度改革等都需要专门的研究,而在这一点上,民族地区的教育研究机构及其成果,为推进民族地区教育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六、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趋向

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西北民族地区相继建立了各级各类学校,不仅对西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对西北地区人口素质的提升起了重要作用。但西北民族地区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民族教育事业还比较落后,民族地区的教育在今后很长的时期内还将继续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关注的重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促进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巩固提高民族地区普及义务教育成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加大对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积极发展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支持民族院校加强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大力推进双语教学。按照 《规划纲要》的要求,根据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现状,在未来的10年中,西北少数民族教育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巩固基础教育的成果,加强基础教育阶段课堂教学研究;深化对双语教学的策略研究,推进双语教学的有效性;加强多元文化课程的建设力度,进一步推进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继续加强多元文化的比较研究,将国外先进的、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到国内来,为我所用。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加大高等教育对口扶持力度,尤其是要加强人才的培养力度。提升高等教育教学的质量,增强高等教育对民族地区的服务能力。

[1] http://www.qhedu.cn/zwgk/jytj/201105/t20110503_2008.html.

[2] 青海日报,2010-09-12.

[3] 2010年全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1-05-03.

[4] http://www.sina.com.cn.

[5] 《2007年新疆统计年鉴》.

[6] http://news.sohu.com/20090531/n264247331.shtml.

[7] 王鉴,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与探索[J].中国民族教育,2007,(2):35.

[8] 吴福环,葛丰交,等.新疆社会科学 [J].2008,(2).52.吴福环,葛丰交等.新疆社会科学 [J].2008, (2):53.http://www.qhedu.cn/zwgk/jytj/201105/t20110503_2008.html.

[9] http://news.cntv.cn/20110106/107896.shtml.

[10]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53/16976/1491210.html.

[11] 《中国教育年鉴200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

[12] 《中国教育年鉴2007甘肃教育》.

[13] 马雷军.论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教育优惠政策的转型 [J].民族教育研究,2009,(6):5.

[14] 王鉴.试论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重心的转移问题[J].民族教育研究,2009,(3):22-25.

[15] 王鉴,安富海.论民族教育优先发展的科学内涵[J].西北师大学报 (社科版),2009,(3):82.

History and Achievements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Northwest Minority Regions

WANG Jian,AN Fu-hai
(Research Center for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Minorities,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70,PRC)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northwest ethnic education has made such world-known achievements as the investment increase in education;the widening of the education scope;the enlargement of the student population,and the perfection of education system.Northwest ethnic education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opulation quality in Northwest China.Particularly,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ducation,fundamental education,higher education,adult education,and vocational education,all made unique and evident achievements,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ethnic education.Based on the status quo of northwest ethnic education,and guided by the “A Middle and Long-term (2010-2020)Syllabus for China's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in the next ten years,northwest ethnic education will enjoy a more scientific,effective stage of development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northwest;ethnic groups;education

G 75

A

1674-5779(2012)05-0007-07

2012-08-20

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西北多民族地区课程与教学问题研究”(10JJD880013)的阶段性成果;2011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项目 (EMA110407)阶段性成果

王鉴 (1968— ),男,甘肃通渭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责任编辑张永祥/校对一心)

猜你喜欢

西北双语少数民族
一座西北小城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西北不惑
黔西北行吟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西北望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