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低碳经济

2012-08-15穆艳杰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

穆艳杰,李 慧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低碳经济

穆艳杰,李 慧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不仅是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内在要求。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与低碳转型的艰难抉择中。因此,必须从国家根本利益及长远利益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作为指导,研究战略取向,确定战略重点,明确战略目标,从而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之路。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低碳经济;发展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目前人类面临的最重大的生态环境挑战就是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在此背景下,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这一概念。该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符合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在要求,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革新和超越

一、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和人民消费水平的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所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备受世界关注。协调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我们必须面对以下几个生态环境问题。

1.自然资源的供求形势十分严峻

国际环境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与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共同发布了《中国生态足迹报告》。生态足迹通过农田、木材、水、煤炭以及垃圾处理用地等一系列自然资源的使用量,来衡量人类对大自然的需求状况。报告发现,中国人均生态足迹仅为1.6公顷,远低于2.2公顷的世界平均水平。但中国所能提供的自然资源经计算仅为人均0.8公顷,这意味着中国消耗了相当于其自身生态系统供给能力两倍的资源。

2.环境污染十分严重

我国1.9亿人的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约1/3的城市人口暴露在超标的空气环境中;1.5亿亩的耕地因为污染而退化。这些数据来源于2011年4月21日发布的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报告。报告中仔细分析了水、空气、土壤、生物物种、噪音、固体废物、核与辐射等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要素的现状。目前我国的环境形势可以概括为这样四句话:局部有所改善,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近50年来,我国东部地区的能见度下降了约10千米,区域性阴霾问题越来越严重。全国十大流域中,除了珠江流域污染较轻之外,其他九个流域支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湖泊富营养化呈迅速增长趋势,近岸海域的环境质量下降。土地也正在变得越来越贫瘠。土壤污染量大、面广、持久、毒性大。因为污染而退化的耕地数量已经达到1.5亿亩。粗放发展方式亟待改变。

3.生态破坏日趋严重

这一点比环境污染更为突出,如土地退化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并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扬尘、浮尘和沙尘暴频繁发生;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的面积占草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并且每年还在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同时,水生态系统大量失衡,水环境安全度下降;旱涝灾害频发,河流断流现象加剧;不少湖泊萎缩;天然绿洲消失;现有水库蓄水量减少;湿地破坏严重;一些地区由于严重超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大面积漏斗区。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也受到严重污染。目前我国能源消耗以煤为主,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四分之三。煤燃烧产生大量的粉尘、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是我国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我国倡导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出于对环境的保护,同时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另一方面是为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型工业,建设生态文明型社会。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已经被时代所摒弃,现实告诉我们,经济发展必须和环境保护并行。但是由于我国国情的制约,我们必须面对以下几个问题:

1.发展阶段的挑战

30多年来,中国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大规模基础建设对重化工产品的大量需求转化为对能源需求的激增。我国虽然是一个能源生产大国,但更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改革开放以来,以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却忽视了对人们消费的合理引导,导致“过度性消费”、“炫耀性消费”、“一次性消费”。这些消费习惯和行为对经济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和浪费。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能源消费量年均增加1.8亿吨标准煤。据相关预测,能源消费在短期内将延续加速增长的趋势,到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量将达到50亿吨标准煤以上[1]。因此,怎样既确保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而又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难题。

2.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挑战

一般认为,产业结构合理的地区和国家大都有能耗低、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要求高、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和产品结构。例如2001年发达国家的三次产业结构平均是2%:32%:66%,美国的三次产业结构是1.6%:26%:72.4%,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是14.1%:45.2%:40.7%(中经网数据库)。与此相对应,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其单位产值耗能比我国低一半多。2003年,我国GDP为世界的4%,在全球新增GDP中的贡献率达到了19.3%,超过了美国的18.6%,成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从增量意义上来讲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是这19.3%的贡献,却是以占全球7.4%的原油、30%的煤炭、27%的钢材、25%的铝材和40%的水泥等大量能源消耗作为代价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为特征的粗放型工业化模式是不可持续的,高能源消耗的传统工业化道路是不可能支撑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消费约束将成为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瓶颈。“富煤、少气、缺油”这一资源结构更是决定了中国能源是以煤为主的“高碳”结构。因此,我们必须致力于解决我国特殊的资源结构为发展低碳经济带来的困难。

3.科技水平不发达的挑战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较高的科技水平作为支撑,没有强大的科技作后盾,发展低碳经济只能是一句空话。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在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情况下更集约地利用资源,更严格地保护环境,不依靠科技创新很难达到这个目标。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可以说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创新则是科技的核心。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最大难题就是科技水平落后,创新研发能力不足。因此,加强技术创新,加快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是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重中之重。怎样提高科技水平,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技术支持,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三、关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对策的思考

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气候变化问题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低碳经济之路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特殊的经济背景和资源环境,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应该符合基本国情并且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1.加强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研究工作

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普遍真理,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实践的理论,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有生命力。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品质。而理论的滞后,也必然导致实践活动漫无方向。当前,我国的当务之急是要重视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研究工作,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使人类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促使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进而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2.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已成为其国际地位和在国际竞争中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中国政府对于技术研发和创新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作用十分重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提出,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应对气候变化,“要发挥科技进步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促进各种技术的发展以及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引进步伐”。斯特恩也指出技术政策是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一个关键[2]。此外,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国内外学者基本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通过开发和使用低碳技术是减少排放的一个关键途径”[3]。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研究体制升级,加深可持续发展创新体系研究,加强科学研发服务创新理论体系建设,巩固理论与实践的联合,致力于科研单位、中介服务部门、各大中小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创新研究和运营,从而加深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与科研体制之间的密切关系,加强现有科技资源的充分利用,创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3.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法律体系

我国现有的市场容量还不能充分满足当前低碳产业发展的要求,因此,我国低碳产业的发展除了依靠市场自动调节以外,还需要政府充分发挥调控职能,运用各种政策手段来支持低碳产业的发展,例如产业财税政策、产业标准制定等措施。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职能不仅仅是资金、人才、技术等的投入,而且承担着社会资源开发的优化配置、生产要素与价格机制的完善开发、技术市场竞争模式的建立等任务。政府要在国家低碳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上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不断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的实际,建立起更加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模式。政府在未来低碳产业发展中不仅需要切实的制度,更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相关约束,从而构建低碳经济下产业体系的根本保证。我国可以借鉴欧洲大多数国家的做法,创新政策,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计划和目标,进一步修改有关可再生资源、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法律条案,通过制定法律、修改法案和采取切实行动落实这些法律条款。只有政府宏观调控和法律制定两者结合,才会达到低碳经济效益最大化。

四、结语

发展低碳经济将是一个艰难的、繁重的长期战斗,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技术,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新途径,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之路。

[1]杜飞轮.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09(10).

[2]IPCC.ClimateChange2007:migitation.Contribution ofWorkingGroupⅢ.ToTheFourth AssessmentReportofthe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3]Nicholas Stern.Stern Reviewon the economics ofclimate chan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2006.

The Necessary Way for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A Low Carbon Economy

MUYan-jie,LI Hui
(School ofMarxism,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32,China)

The low-carbon economy which is based on lowenergy consumption,lowpollution and lowemission,is not only the necessary wa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economic,but also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of the ecological theory of Marxism.Although,as the largest developing country,China is facing the difficult choices between rapid economic growth and transition to a low carbon economy,the certain strategy aim,key and orientation can be easily established by the ecological theory of Marxism.Therefore,concerning the fundamental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China,it is an available way to explor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wcarbon economy road by the ecological theory ofMarxism.

ecological theoryofMarxism;low-carbon economy;development

F062.2

A

1008-178X(2012) 05-0009-04

2012-01-16

穆艳杰(1959-),男,内蒙古通辽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研究。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生态养生”娱晚年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