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与延伸: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2012-08-15侯曙芳

关键词:大学语文情感语文

侯曙芳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和精神滋养作用毋庸置疑,但它的作用能否真正发挥出来,又受制于许多主客观因素,如社会环境、学校重视程度、教师教学、学生接受等等。在当前倡导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无疑为大学语文课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但如何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发挥本课程的最佳作用?高校扩招造成包括大学语文在内的公共课都是大班教学,大班上课如何出效果?90后新生代学生电子产品随身带进课堂,对课堂教学产生极大的冲击,什么样的内容和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持续学习的动力?这都是授课教师面临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即从课程性质和学习主体需要出发做到三个立足和一个延伸。

一、立足点之一:突出语文课程对学生的工具和陶冶价值

大学语文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工具价值和陶冶价值:一方面语文教育通过使个体掌握语言这个生活与工作的工具而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手段;另一方面,语文教育通过文学作品的教学对个体进行审美的、精神的与人格的陶冶,使其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语文教育是整个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母语教育的高级阶段,是传承先进文化、优秀文化的最佳途径、有力推手,是大学生实现“精神成人”和母语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体裁和不同题材的文章来领略这种语言文化的美,如在诗经、诸子散文中发掘文字背后的文化意蕴,在小说、现代散文、诗歌中感受语言的情感美、表达的流畅美,潜移默化,进而形成自己的流畅表达。

大学语文主要讲授赏析文学作品,文学最具有陶冶价值,因为“文学是人学”,中国文学更有着“人文关怀”的优良传统,它不仅表现于反抗暴政“哀民生之多艰”的社会政治关注,更多的是咏歌友谊、爱情、忠诚、信义等对“人”的尊重和理解,以及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爱、和谐等方面,还体现在“天法道,道法自然”、“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等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咏歌和议论之中[1]。寻绎两千多年中国文学的人文关怀传统,探讨其人文精神的种种内涵及其在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和文化学方面的价值,探讨如何利用其合理的内核并进行价值重构,这对处于青春成长期大学生的情感教育、人格素养及工科院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安排均有很大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如下做法:首先精选富有思想性、审美性、情感性的作品。同时,也不拘泥于固定的教学内容,如随季节的不同,或遇到某个传统节日,让同学们参与朗诵应景的诗词文赋,设计表演场景等活动。其次,引入话题教学。话题设置注重:(1)传统与现代对话;如通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赏析,探讨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的特殊意象,并思索今人为何冷落了月亮;在一组宋词欣赏中,玩味“登楼凭栏”这一现象的文化价值,进而考量今天的人们用何种文化语码解读复杂多变的现代情感?在品味周作人《故乡的野菜》中浓郁的乡土风情的同时,去考察今天的乡村还有哪些风俗;通过对古代爱情诗词的赏析,讨论“如何看待大学校园中的爱情?”[2]等等。(2)经典与时尚融合。例如在赏析汤显祖的《牡丹亭》时,配合王力宏的说唱歌曲《在梅边》,古典与时尚融合,激发学习兴趣。适当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可以讨论当今社会的一些热点话题,分析当代一些有争议的作品、网络文学作品等具有时代气息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适合90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立足点之二:提炼特色教育、注重个性化教学

(一)发挥文学对建筑专业教育的特殊作用

我院办学是以建筑及相关专业为特色,有建筑学、城市规划、园林、土木等专业。文学与建筑的关系由来已久,历来文人寻幽揽胜、登临凭吊、受建筑形象意境的感染,引发出诸多神思妙笔。同时由于年代久远,一些建筑物的流传只能在文学作品中寻其芳踪,我们针对建筑专业特色,增加文学和建筑相关的作品,挖掘建筑本体的文学因素,展示文学作品中的建筑艺术,如滕王阁借王勃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以流芳后世,岳阳楼因范仲淹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名扬天下。这些文学作品既是诗文与建筑艺术最直接的结合,又是文人参与建筑创作,表达建筑意境的主要手段,对建筑景观有画龙点睛之效果。有些文学作品中还蕴含着一定的建筑美学和建筑理念,在授课中针对专业特色补充这方面作品,帮助学生把语文学习和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建立发散性的、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开拓专业视野,调节思维方式,激发创造火花。另外,结合学生到宏村、西递等地进行专业实习的机会,写文学随笔,增强文学教育对专业学习的实效性。

(二)强调教师的教学特色,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教师因教育背景的不同,即使面对同一种教材或同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不同解读,我们尊重并倡导这种因不同而产生的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所以,在授课篇目和内容上不作具体规定,有古典文学背景的,可以在这方面多加发挥;擅长现当代文学的则多增加些此方面的课文篇目等等。大学教育不是应试教育,同事之间可以就备课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探讨,互相取长补短,但不能作同一要求,事实证明,任课老师的教学风格各具特色,使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学更具活力和色彩。大学语文成了我校近几年的热门选修课。

因新校区建筑的大体量,造成我校的教室以大为主,公共课教学课堂大多是容纳200人左右,这对教师教学效果来说,绝对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语文水平及接受能力的参差不齐,导致我们不能完全寄希望于课堂上获得全体满意的教学效果,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经常随机做一些课堂小调查,了解学生的心声,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并调整教学内容。尽量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设置有课前知识趣味问答,这些问题都和授课内容相关,不论回答问题深浅,我们都积极鼓励,创设轻松环境,尽快进入课堂教学情境;每一次课后都设置不同层次的话题让有意的学生去拓展,有简单问答式的,有带有一定探究性质的或深度思考性质的,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三、立足点之三:发挥信息化优势,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注重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凸显文学类课程本身所具有的音、诗、画特征。将包括影音文件在内的多媒体形式适当引入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新颖性,在课堂教学中,使多媒体技术成为重要的辅助手段。我们不断提高课件制作水平,力图使制作出的课件体现多媒性,图、文、声并茂,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增强大学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审美性,激发学生在兴奋愉快中调动各种感官进入学习训练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有利于陶冶情感,拓展审美体验。这对习惯带着各种电子产品听课的90后学生产生吸引力,进而会对内容产生兴趣,讲解诗词时的配乐朗诵、小说欣赏时的影视剧片段的插入,如在讲授巴金的作品《家》时,笔者特意剪辑了同名黄梅戏电视连续剧片段进行赏析,这些可感的人物形象和优美的唱腔很快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进而去关注剧中人物的命运,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向课外延伸:把课堂教学和课外隐性教育相结合

课时少、学生多,教学内容无论如何精选,都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口味,开拓教学空间、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必须要多种形式并举,尤其要求学生多参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多阅读、多实践。为了激励学生的参与热情,我们进行了考核模式改革,即考核过程全程化,强调学在平时,把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核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为此,我们除了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显性),还向课外延伸,发挥课外隐性教育的价值。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强调学生要随时随地学语文,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由课本延伸到生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在学校、教务处、团委、各系及其他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指导学生参加主持人大奖赛、辩论赛、演讲赛、话剧表演、心理情景剧等实践活动。支持学生创办文学刊物并提供帮助,推荐优秀作文投稿,并且把诸如课堂回答问题、写读书笔记、参加演讲辩论、发表文章、参加校园心理情景剧创作或表演等都可以作为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依据。如我校50周年校庆时校宣传部征集校训、校歌、校园道路、景观、建筑物命名,我们课程组就把这作为语文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学生踊跃参与,命名丰富多彩,有不少作品入选并获奖,突破了原来学语文只在课堂内的定向思维,大大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让语文学习变得亲近可触,从而激发了学生课程结束后的学习持续性,部分地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改革考核模式,淡化考核标准意识。语文教育除了学习语言文学文化知识外,它更是一种对人的精神、灵性的熏陶,是一种更内在、更深刻的情感、审美教育,应该永远充满着朝气和生机。因此,在考核过程中,我们用一种全新的观念去评价学生与所谓标准答案迥异的观点,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这是培养创新素质的时代要求。

除此之外,语文教学的改革总是充满着艰难与挑战,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不仅要顺应时代要求和新生代学生的变化,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学养水平,更要有奉献精神。伴随着教学过程的持续,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也要跟进。老一辈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语文教师尤其要多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除了授课内容需要切入以情动人的教学方法之外,还要把关爱的情感延伸到课外。由于课时和大班教学的限制,课间交流非常有限,大学语文课程往往又安排在低年级阶段,此时的学生正处于高考进入大学兴奋之后的目标迷失、孤独无助等情感彷徨时期,适时介入情感交流会更好的帮助学生精神成人,和本课程的教育宗旨不谋而合,会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笔者的学生就经常通过短信、邮件、QQ和老师进行情感交流。如果授课老师和学生的情感仅仅停留在课文本身的以情动人的教学手段层面,而课下却形同陌路,这种分裂行为难以达到良性的教育效果,即使再精美的教学改革也是一场纯技术的走秀而已,是不会获得学生认可的。

[1]唐先田.中国文学中的人文精神与当代价值重构[J].江淮论坛.2005(1).

[2]侯曙芳.大学语文的困境与突围[J].铜陵学院学报,2006(2).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情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情感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