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境感受音乐的美

2012-08-15马宝艳

长春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形象化形容词语境

马宝艳

(长春大学 音乐学院,长春 130022)

音乐的美包含着乐曲的结构美、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以及音响的意境美等等诸多方面。感受音乐的美,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而透过这种感受的程度能够折射出一个人的音乐能力。故此,在音乐教育中通过易行有效的手段,培养和提高学生们的音乐感受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1 不同语境产生对音乐感受不同的诱发效果

在培养音乐能力的过成中,营造一个合理的语境,至关重要。语境,作为一种语言的环境,它包括修辞或鉴赏过程中影响言语形式的选择和修辞效果产生的主客观因素。教师的潜在的语境营造力直接影响到语言的表达效果。而这种效果的好坏,又能够直接左右到学生们对音乐的情感反应,甚至影响他们对音乐美的感受。

1.1 形容词对学生们感受音乐美的启发和诱导

1935年,海芙娜制定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形容词核对表。并将其用于研究在各类音乐因素刺激下的人的心理情绪反应。该表中筛选了67个形容词作为具备典型意义的心理反应的象征符号,分为八个近义词簇以供选用。1957年,奥斯古德在《意义的测量》中又提出了一个语义差异量表用来研究同样的问题。其所采用的仍然是一些形容词。也许是受其影响,在接踵而来的研究中,无论是在音乐心里学领域里,还是在音乐教育相关的领域中,人们在对音乐作品的感受能力进行评价测试时,常常使用的都是一些形容词和形容动词。在不知不觉之中,形容词不但成为描述音乐的惯用词,同时也成了音乐欣赏课堂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语言。然而,人们对音乐的美的感受,绝非是一个词就能够表达完整的。比如在聆听一首乐曲的时候,被感发的情感及细微的个体差异,仅靠几个词汇,是难尽其意的;关于“美“也是同样的,在对音乐其美的感觉油然而生之时,那种美的含义,应该说,已不再仅仅局限与字典中“美”即“美丽”所做的如此狭义的解释了。由此,不难看出仅基于单一的形容的词汇语境,对于诱发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还是较为力软的。进而提出基于形象的词汇语境,更易于唤起人们对音乐美的感知,从而提高音乐能力。

1.2 形象化语言的诱导作用

(1)人们对音乐美的感受过程,就是一种对音乐作品象化的审美过程。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不是凭空想像出来的,也不仅仅是音乐家们个人内心世界的情感幻象,而是与作者所处生活现实息息相关。因此在感受其音乐中所蕴含着的美的时候,就一定要符合其情感逻辑,经过意识和潜意识的综合改造,来营造这种情感幻象,营造的过程中,形象化语言是最为直接的诱导手段。

(2)诸如“美”这样较抽象的概念,作为要素,将其进行细致分解的时候,它可使之更加具体化、形象化,易于理解,其表达效果要比形容词的表现来的更加直接,易于接受。

(3)似如比喻的形象词汇其自身所具有再创造功能。当A被象化为B的时候,能够使一个更新的概念X孕育而生。形象词汇的这种再创造性是任何一种形容的方式都无法比拟的,而感受音乐美的同时,就是对音乐美的再创造过程。因此可以推断,在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形象性语言的利用也是一种价值极高的媒介手段。

2 形象语境便于理解且易于接受

笔者曾以长春大学音乐专业大三、四学生78人,非音乐专业大四学生93人为对象,进行了《音乐教学和诊断测验》的实验。在进行实验测试时,分别选用了大家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两段音乐。对于比较熟悉的音乐片段,在调查问卷上未加任何说明,结果就音乐专业的学生,在收回的75张有效问卷中,近85%的学生都采用了完全的形容词形式作答,并且对曲目的感受及所用词语有着惊人的相似;而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在收回的88张有效问卷中,有近67%的人作答的方式是选用了完全的形容词方式,余下的学生,无论是音乐专业的还是非音乐专业的,所采用的回答方式即便运用了一些形象化的语言,但并未多见。而对于非熟悉的音乐片段,问卷给出了规定式形容词量表,有别于以往的是,将每个选项都以形容词和形象的语言两种形式同时出现,例如:安静的……像妈妈轻声哼唱着摇篮曲在摇着孩子入睡那样;怀念的……像又回到小时候常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情景一样;沉重的……像背着一块巨石爬向一个高坡一样等等,供学生们在回答问题时自由择用,调查结果显示:在音乐专业的学生中,完全采用形象语言的占56%、混用者占33%、完全选用形容词的占11%;在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中,其所占比率顺次分别为78%、19%和3%。通过对所得数据的推断分析,可以窥视到这样的问题存在:透过对较为熟悉的音乐片段的情感描述,那种完全采用形容词的表述方法及如出一人之口的相似的词汇选择的音乐心里,表明了教师的那种格式化教学的结果,从非专业学生的调查中也不难看到其影响;而在非熟悉的音乐片段的情感描述中,两类学生所选用的大都是形象的语言表达方式,这种出自自愿的内心选择,体现了学生们更易于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心理。

这种通过欣赏者自己对音乐美的描写与评价,以及对形容词和形象化语言的利用的对比分析,可以说是一种关于感受音乐美的逆向思考方法。一部音乐作品究竟有多么美,并不是事先就已被决定好而存在于其中的。它是人们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有感而发自创出来的一种构想,是人们在自我创造性及以往对美的经验的驱动下的产物。由于人们的知识水平、想象力以及审美的能力各有所异,因此,对于同一部音乐作品来讲,有多少人聆听,就有可能会有多少种“美”被创造出来。

在音乐课教学过程中,运用事先规定好的“美”让学生们去感受的方法,与其相比,那种由学生们自主建构、自我创造出来的美的方法更适宜于他们的心理。学习感悟那种被定格了的美,绝不应该是学生们的学习意愿,也不利于多元化人才的培养。更不适宜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教材中预先已被预备好了的美,或者说,所谓在指导计划中预先准备想使学生“感到的”美,包括来自于曲式形式、转调、和声、音色等方面的美,并不是学生在与音乐的关系成立之时通过“自我”而被创造出来的,是一个没能经过创造能力的实际受训的过程。然而,忽视这种具有创造性感受能力的培养,一味地使用定格式的教学模式,那么所谓的“美”的知识的传播与发展,势必将会产生停滞甚至倒退的危险。

音乐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它的美是通过“听”来欣赏,通过“情”来感悟,但作为认知对象,音乐的美于其他所有认知对象一样,也需要通过语言的辅佐而为人们所感悟。尽管其不能尽善尽美的予以表现。

音乐教育不只是冰冷的实施与技能的堆砌组合,而应使受教育者在情感领域得到积极的发展。从创造美的过程中去感受音乐的美,无论是作为教学的指导方法,还是作为衡量教学的评价方法,都应将其作为一种新的视点予以关注。因为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来描述美与感悟享受美两者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形象语言描述的方法来窥视、了解、检验学生们是否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美及感受的程度,都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

3 结语

通过形象化语言来表现音乐的美,不仅需要有诸多的自身体验,同时,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而实际上运用形象化语言的手法来表现音乐的美,伴随着语言而经历对音乐美的体验。因此,基于形象化语言的这种语境,不仅能够提高人们对音乐美的深层感悟,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够掌握其学习方法,提高其音乐能力。

[1]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里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3]刘沛,任恺.音乐心理学手册[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4]王次炤.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形象化形容词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用图象法让问题形象化
认识形容词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数形特征显本质 直观形象化难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化研究
跟踪导练(三)2
形容词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