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府责任视阈下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均衡发展研究

2012-08-15宋晓平

长春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重点中学入学机会

宋晓平

(山东大学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济南 250100)

公平一直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其本质是对权利的基本保障和机会的平等获得。高等教育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稀缺的社会资源,它不仅是一种消费品,更是人们改变身份、命运,向上层社会流动的重要渠道。对于大多数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阶层来说它可能就是唯一的路径,所以其入学机会是否得到了合理的分配就显得格外重要。然而越来越多的调查显示本是创造公平和机会的高等教育更多的扮演了固化社会阶层的角色。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均衡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不公。

1 我国高等教育城乡入学机会的现状分析

2009年1月初,新华社播发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署名文章,文中温总理对我国高等教育公平提出了担忧,“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

2011年8月22日,又一年的新生开学之际,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1+1》播出了一期名为《重点大学,农村生源为何减少?》的专题栏目。

中国农业大学是以农村生源比例较高为一大特色的国家重点院校。1999年至2001年3年间,中国农业大学的农村新生比例均在39%左右;但自2002年起,农村新生比例开始下降,2011年农村生源首次跌破30%,降至28.22%。一所国家重点的农林院校出现了这样的状况,令人堪忧。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家重点大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清华大学在2000年是17.6%,比1990年下降4.1%;北京大学在1999 年是16.3%,比 1991 年下降2.5%[1]。

在我国“211”、“985工程”的国家重点院校,农村籍学生比例仍在不断下降。自高等教育改革和大学扩招以来,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大幅增加,农村生源总人数也在不断扩大。但是,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并不是简单的农村大学生总人数增加就说明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仔细研究农村大学生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分布就会发现,掌握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重点高校中农村生源所占比例越来越低,相反在非重点的普通院校农村生源却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也正是我们所说的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正在转变为隐性的结构上失衡问题。

2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结构失衡的政府责任研究

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形态下,农民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个身份阶层。他们是在社会地位、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处在最底层的群体,此外在其教育机会的获得上也处于劣势地位。中国的教育公平最主要的就是农村子女受教育机会的公平问题。

大多数的农村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基础教育使得农村学生在“分数”标准面前就输给了城市学生。连续数年的调查也发现重点大学中农村学生比例仍在不断下降,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出现了严重的城乡结构失衡问题。笔者认为最大责任在于政府政策制度的偏差。

2.1 “效率至上”的教育发展观与价值观

197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从此我国的一切发展都被打上了“效率”的烙印。之后,教育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和国家进步最重要的智力资源,就一定要服务于国家工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强调“早出成果,早出人才”、要求“尽快的培养出一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2]。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越来越偏离其根本理念,沦为国家发展和经济进步的工具。受此影响我国的一切教育制度和政策都被打上了“注重产出和效率”的烙印。哪种教育能尽快推动经济发展,就着重发展什么教育;哪里能较快看出教育成果,钱就投往哪里。也就是在这种赶超模式教育发展观的影响之下,我国的教育出现了“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重城市教育,轻农村教育”的制度偏差。

2.2 政府基础教育投入的城乡结构不合理

2.2.1 农村极度匮乏的财政性教育经费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结构失衡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基础教育城乡建设不均衡的延伸。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受到的教育是否优良、是否能够开发其潜能决定了他们是否有能力享受到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建国后实行的“城市学校国家办,农村学校农民办”政策,造成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长期投入不足,抑制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堵塞了农村子女考入重点中学,最终进入重点大学的渠道。

早在1993年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明确指出在200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要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如果按此标准计算,1993至2003年十一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缺口为9391.15亿元。《中国教育报》2004年夏天对174个地市和县教育局长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的农村中小学“基本运行经费难以保证”,有58%的农村学校危房改造经费无法落实,超过40%的小学仍然使用危房,超过30%的农村小学“粉笔论支有限发放”接近40%的农村小学“交不起电费,有电不敢开电灯”,而缺少课桌凳的小学也接近40%[3]。

2.2.2 基础教育着重发展城市“重点中学”

1982年对重点中学的一次调查显示,在13个省市自治区的348所重点中学中,城市243所,占70%,县镇98所,占28%,农村7所,占2%[4]。一份有关“中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的报告称,“各地通过缴纳赞助费、择校费进入高中的学生比例几乎超过了10%,通过缴纳赞助费、择校费进入城市重点高中的比例达到25.2%。”[5]而广大的农民子女只能和县镇的学生一起竞争占全国重点中学1/3的县镇重点中学和农村重点中学的入学机会。然而即使这样,县镇和农村重点中学还要拿出一定比例的名额给学习成绩欠佳但却有一定经济实力或社会资本的择校生。

众所周知,重点中学无论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还是教育方法和环境方面都比农村普通高中有着更加雄厚的基础,国家重点大学的录取新生中绝大多数也是来自城市重点高中和超级中学的学生。而另一方面自国家放宽高校办学权限实施自主招生政策以来,重点大学自主招生名额也绝大多数投向了城市重点高中,这也进一步挤占了农村学生进入重点大学的空间。

2.3 高校自主招生政策挤占了农村学生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

自主招生政策其实行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探索招生录取的新途径,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同时引导中学教育全面发展,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进步[6]。为了培养创新人才,提升学术竞争力,一些国家重点大学纷纷开始扩大办学自主权,竞相选拔高素质优秀生源,试行通才培养模式。自主招生实行以来对我国的教育事业确实做出了贡献,但是其弊端也日益显现。

从实施的效果来看,重点大学的自主招生政策存在“马太效应”,进一步扩大了业已存在的重点高校中城乡大学生的比例差距。在现行的自主招生实施办法中我们会发现,无论是报考条件、考试内容还是面试方式,各个方面都带有着明显的城市倾向,农村考生根本没有能力与城市学生平等竞争。而另一方面目前重点大学的自主招生大多采用90%以上的名额直接投放城市重点高中的方式,而在城市重点高中里就读的农村学生本来就很少。其结果是,重点高校自主招生比例越大,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的机会就越少。

3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均衡发展的政府责任研究

3.1 将“公平”确立为教育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

在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尚不能满足所有需求的今天,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只占少数,因此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分配是否公平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改革开放至今,我们的高等教育一直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而在追求社会安定和谐,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今天,教育的公平性就必须提上日程,坚持“公平”的高等教育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通过制度变革和政策调整,克服那些明显影响、损害教育公平的制度性因素,同时采取倾斜政策,扶持弱势群体[7]。高等教育的公平性主要体现在:录取体制上要严格按照“分数+能力”的指标;平等对待城市和农村的考生,真正做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从制度上规避经济和社会资本对教育入学机会的干预;在收费和资助制度上做到向弱势群体倾斜等等。

3.2 统筹发展城乡基础教育办学

在农村义务教育入学的经济负担减轻之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姜沛民在2009年全国教育新闻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义务教育的着力点是:建设合格学校并提出要进行标准化学校建设。所谓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就是结合当地经济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统一的学校标准,政府为人民提供相对均衡的办学条件,以县(市、区)为单位,优化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使每所中小学校都能按照法定标准,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力量,从而均衡教育教学质量[8]。只有统筹了城乡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才能真正实现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起跑线的统一,农村学生城市学生的竞争才具有可比性,高等教育的城乡公平才有可能实现。

3.3 高等教育录取体制中增加“家庭因素”评价

笔者认为在基础教育城乡差距没有得到改善之前,高等教育录取工作可以借鉴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录取标准中的一项“家庭因素”评价,将家庭经济和社会状况作为录取与否的标准之一,对那些家庭条件不好的考生予以优先录取。试行“分数达到录取标准的前提下,优先录取农村考生”的作法。因为在现阶段基础教育城乡差距巨大的情形下,农村考生能以与城市考生相同的分数考入重点高校,那么一定程度上就可以说明,这些农村考生有相对高的智力或学习能力,也付出了更多的努力,所以理应在相同分数下被优先录取。同时这也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措施。

[1]我国高等教育城乡差距在缩小[N].人民日报,2005-02-16(4).

[2]邓小平文选(1975-1982)[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01.

[3]刘亚荣,张婕,于京天.教育局长眼中的教育经费[N].中国教育报,2004-8-23(1).

[4]袁振国.论中国教育政策的转变:对我国重点中学平等与效益的个案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79.

[5]冯雪梅.择校:中国教育公平之痛[N].中国青年报,2005-03-12(1).

[6]张亚群.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动因、问题与对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4):31.

[7]杨东平.试论促进教育公平的教育公共政策[J].人民教育,2005(7):11.

[8]刘智慧.论公共选择理论视野下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的政府职责[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11):35.

猜你喜欢

重点中学入学机会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
给进步一个机会
最后的机会
给彼此多一次相爱的机会
没机会下手
入学面试
鞍山市重点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书之井
入学第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