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多模态视野下英语演讲比赛的发展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2012-08-15江晗

关键词:语块语篇模态

江晗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国际商务系,广东广州,510640)

论多模态视野下英语演讲比赛的发展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江晗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国际商务系,广东广州,510640)

在多模态环境的构建和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的影响下,国内英语演讲竞赛在比赛形式、命题内容和评估方式都有了新的发展,因而在学生英语演讲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自主交互式学习。除了语言内容的表达技巧之外,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的非言语交际训练,包括交际策略语块的学习,伴语言交际多样性和身体语言交际自然度的培养,以及个性化英语演讲形象培养。

多模态;英语演讲;非言语交际训练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交流的深化,英语成为了对外交流中主要的交际语言,承担着沟通各国文化、传播中华文明价值的责任。由于社会对高素质英语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在外语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国内高校越来越多地关注英语演讲训练,作为一门高级的语言交际艺术活动,它是培养学生国际视野、文化素养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而通过英语演讲竞赛这一平台,参赛者可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激发学习兴趣,并从整体上提高中国大学生在英语听说读写的实际水平。

在全国各类英语演讲竞赛中,目前国内规格和水平最高的赛事包括由中国日报主办的“二十一世纪杯”英语演讲竞赛、中央电视台主办的“CCTV杯”英语演讲风采大赛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主办的“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这些比赛促进了全国高等院校在英语人才的能力培养思路上从语言能力向交际能力、从单一技能向多重技能综合的转变。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语言交际研究的深入,这些赛事在比赛形式、命题内容和评估方式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体现了英语演讲发展的新趋势,对广大参赛者和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就多模态环境构建下英语演讲比赛的发展进行讨论,并提出学习者能力培养的思路。

一、多模态环境的构建和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发展

多模态环境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语言文化多元融合的背景下产生的,传统上人们认为意义表达的方式主要以语言的单模态呈现,其它模态仅视为附属。而随着计算机和因特网技术的日益成熟,意义的表达和信息的沟通呈现出多模态化的趋势。数码产品的广泛使用,以及多媒体数据保存提取技术的发展,使得除语言之外的视觉、声音和三维空间等形式都成为了交际的重要符号。而因特网技术将多种符号结合在一起产生能广泛接受的表达方式,从而扩大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交际范围,降低了跨文化交际的难度。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语言教育领域积极引入多媒体网络平台等设施,构建语言学习的多模态环境,这对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模态既是狭义中自然科学领域中所指的感官,也属于广义中语言学领域中所理解的符号[1],是话语分析研究的主要内容,因而在其构建和使用过程中,许多学者日益清晰地意识到仅以语言为核心的单模态话语分析已经不能解释现代交际环境中意义的生成和交际,多模态时代下多种符号资源已成为交际的中心,语言的地位发生了变化[2]。因此在上个世纪末语言学术界出现了“多模态语篇分析”(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的概念。

多模态语篇分析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为基础,作为研究一般语言的理论方法,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包括口语和书面语)是人们把对世界的经验识解为意义的主要符号系统[3],其他符号系统如音乐、舞蹈、服饰、计算机文字输入和语音识别等都是依据语言为模型建立起来的,并“以层次的、元功能的、语言的形象被识解,是依据语言这个类典型建立起来的”[4]。以此理论发展出来的多模态语篇分析打破了单一语言信息的框框,将研究视野扩大为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的综合分析,探讨不同模态的媒体在交际时体现的意义和语法规则,以及各模态之间如何相互关联,共同实现讲话者要表达的意义[5]。这些研究如今已经应用于国内外语教学实践中,对大学英语听力、阅读、口语和写作单项技能的语篇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指导。由于演讲是指说话者在特定的场合中,结合语言和非语言交际符号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演讲者除了使用有声语言传递信息,还会运用多种非语言交际符号如手势、眼神、副语言等方式来辅助口头语言完成意义的建构和情感的表达,其活动本身便可视为多模态语篇,因此,多模态语篇分析也对英语演讲比赛的发展和英语演讲能力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多模态环境下国内英语演讲比赛的发展

国内传统的英语演讲比赛一直以落地赛的形式进行,实行从校园选拔赛开始的层层淘汰赛制,比赛一般分为命题演讲、即兴演讲和答辩三部分。由于信息技术的介入和多模态环境的构建,近年来国内各主要英语演讲比赛在比赛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新的变化,体现出多模态交际的发展特点。以“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为例,其现行赛制除了保留校园选拔赛之外,还开辟了互联网选拔赛,通过网络媒体公布参赛所需的各项信息,广泛吸引参赛者,从而提高比赛的信息传播效果和影响力;而所有参赛的选手都必须根据比赛演讲主题自拟题目,完成一篇500字左右的演讲稿,然后模拟现场演讲进行录像/录音,并将演讲稿和演讲视/音频文件上传到比赛官方网站,整个比赛的方式打破了原有的参与模式,降低了参赛的门槛,吸引更多学院和学生参与其中。而在比赛内容方面,除保留原有的演讲环节,各大英语演讲比赛还纷纷增设英文才艺展示环节,如“21世纪杯”的参赛选手可以自愿选择一段英文才艺展示作品(如歌曲、朗诵、影视配音等),进行限时3分钟的录像或者录音并上传参与网络投票;“CCTV杯”英语演讲风采大赛则有单词接龙讲故事和英语表演环节,这都体现了国内英语演讲大赛在多模态环境下的不断创新,以及对参赛选手个性展示的重视。

此外,在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引导下,国内英语演讲研究已经从语言内容层面和演讲策略向非语言交际符号在演讲中的运用转变。作为先进的考察择优手段,英语演讲大赛也注意吸收和运用当代先进的语言研究成果,改革比赛的评估方式。除了对参赛者的发音、语法、内容和流利程度等语言因素进行考察外,各大主要英语演讲比赛还在近年来不断调整和细化评分标准,其中约有30%的分值专门考察参赛者能否在演讲中对包含伴语言特征(如声调、语调、音速等)和身体特征(如手势、表情、头部活动等)等非语言交际技巧予以运用。这种转变有助于英语演讲学习者和教学者拓宽思路,实现演讲学习“从语言能力转向沟通能力,从注重单一技能转向注重多重技能的综合能力培养”的目标培养[6]。

三、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引导下的英语演讲指导思路

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引导下的英语演讲学习首先应该利用好网络环境,鼓励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由于现有演讲比赛网络平台及相关的英语学习网站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具备较强的交互性,方便进行多模态交流和学习:学习者可以浏览网站上的视频和音频,了解往届大赛优秀选手的参赛资料,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和丰富的语言刺激学生视听觉器官,使参赛选手身临其境,让原本抽象的自我英语演讲训练内容拥有了生动形象的参照和榜样[7],促进学生对英语演讲的认知;而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同一赛区甚至是其它赛区演讲者的表现,使学习者有了最直观的对比,激发选手的竞争意识和学习训练的积极性。考虑到英语演讲学习者一般都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其求知探索和网络技术运用也达到较高水平,因此这种生动、互动而信息量大的学习模式能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是他们所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因此,广大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指导,如编辑使用音频和视频软件,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多模态的网络环境进行英语演讲学习。

但是,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下英语演讲学习优势并不意味着削弱教师作为英语演讲学习的教学设计者、技能传授者和策略培训者的主导地位。网络平台的自主学习从根本上来讲是学生对英语演讲的自我探索过程,但由于学生知识结构和个体兴趣的差异,其自主学习过程无法保证对英语演讲知识和技能的整体性认知,因而教师应该发挥其主导地位,遵循以下四个原则为学生设计和提供全面的演讲学习内容:(1)提供信息量大、反映时代特征的演讲案例并不断进行更新;(2)扩大演讲案例的深度和广度,可选择有代表性经典演讲名篇,也可以提供学生演讲习作供学生学习和对比思考;(3)丰富演讲资源,广泛提供包括文本、动画、录像和图片等英语演讲资料;(4)根据现有演讲专题内容如篇章、论证、修辞、文体、语块使用和非语言交际等方面的研究,对成果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提供相应的信息搜索方法和相关网址链接,帮助学生查阅资料,拓宽视野[8]。

以上原则的第四点中,演讲的非语言交际研究对英语演讲训练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中国大学生非言语交际能力的研究发现[9]:在日益丰富多模态的交际环境下,我国大学生在英语演讲时仍普遍存在非言语交际中伴语言交际符号使用形式单一(如仅用升调表达情感),以及身体语言使用缺乏自然性(如表情呆板)的问题。这就要求在传统课堂中的英语演讲教学,教师除了讲授语言内容的表达技巧外,还应该加强非言语交际的策略指导,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策略信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非言语交际训练的重要性。这些训练的内容应该包括:

1.交际策略语块的收集与运用。交际策略语块指的是交际者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为克服由于语言能力不足引起的交际困难而使用的语块,包括拖延策略语块、弥补策略语块、处理话轮语块和自我修正语块等[10]。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英语演讲中的语块研究已经表明:语块作为整体储存在语言使用者记忆里的高频预制词语组合,如果有足够的输入,学习者在语言输出时就可以降低大脑的编码成本和节省语言输出的时间,提高语言交流的效率。虽然语块在英语演讲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承认,但目前中国学生在语块的运用中还存在着过多使用习俗语块的倾向,语块收集和使用总体多样性不足,因此,增加不同类型语块尤其是非语言交际的策略语块的学习,可以丰富英语演讲的学习内容,提升学生对演讲认知程度。

2.个性化的伴语言交际和身体语言交际学习。在多模态的环境下,非言语交际符号中的伴语言交际和身体语言能够从听觉模态和视觉模态两个渠道结合语言和思想内容,共同建构英语演讲整体意义,因此广大师生对在英语演讲中运用这两种非语言交际形式有一定的重视,但目前,学生对伴语言交际多样性和身体语言交际自然度的理解还有待提高。比如,许多学生在演讲时倾向于仅仅使用升调,以激情高昂的方式进行演绎;手势、头部活动和面部表情等辅助表达方式的运用比较僵硬。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母语和外语的音频、视频资料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非言语特征丰富口头交际,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在演讲评估中加入非言语交际的评估指标,敦促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课外自主学习中真正对这些因素引起重视,学会融合语言和非语言交际符号,增强演讲情感表达的丰富性和自然性;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运用好视频或音频等模态交际方式,在网络媒体中树立成功的英语演讲形象,从而在比赛中脱颖而出。

由于英语演讲的技能综合性和社会交际性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因此在多模态视野下英语演讲学习者中,学生既应该关注语言和思维训练,也要重视语言与其他模态之间的密切关系,提高非语言交际的水平,使自己的英语口语输出更加自然和丰富。

[1] 曾方本.多模态符号整合后语篇意义的嬗变与调控—兼论从语言语篇分析到多模态语篇分析转向时期的若干问题口[J].外语教学,2009(11).

[2] 杨信彰.多模态语篇分析与系统功能语言学[J].外语教学,2009(4).

[3] 辛志英,黄国文.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方法论[J].外语研究,2010(5).

[4] Halliday,M.A.K.&C.M.I.M.Matthiessen.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A Language—Based Approach to Cogni⁃tion[M].London:Cassell,1999.

[5] 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

[6] Suya Yin,Public speaking education:a crucial addition to the English curriculum of Chinese universities[J].CELEA Journal,2005,28(4):3-15.

[7] 韩荣.新媒体背景下的英语演讲竞赛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9(2).

[8] 赵素华.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法在英语公共演讲课中的应用研究[J].外语界,2011(5).

[9] 刘芹,潘鸣威.多模态环境下中国大学生英语口语非言语交际能力研究初探[J].外语电化教学,2010(2).

[10] 王立非,钱娟.我国学生英语演讲中的语块特点:基于语料库的考察外语学刊[J].外语学刊,2009(2).

H319

A

广东省科技厅第五批科技计划项目(软科学)课题“信息化建设管理服务广东区域发展的职业外语人才培训研究”;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2012年度院级科研项目“国际视野下语言应用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2K02);中央财政支持专业建设项目(教职成厅函〔2011〕71号);广东省教育专项建设项目(GZYB2011019)

江晗(1980-),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语言文化。

猜你喜欢

语块语篇模态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车辆CAE分析中自由模态和约束模态的应用与对比
国内多模态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英语语块在汉英翻译中的积极作用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从语块类型看英语专业大学生语块获取能力与听力理解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语块的性质及汉语语块系统的层级关系
诠释学视域中的语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