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非公有制企业雇工群体发展与党的执政基础巩固

2012-08-15

关键词:雇工非公有制群体

秦 浩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沈阳,110004;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北京,100101)

论非公有制企业雇工群体发展与党的执政基础巩固

秦 浩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沈阳,110004;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北京,1001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作为产业工人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企业雇工群体迅速成长壮大,成为新时期党的重要阶级基础。通过对非公有制企业雇工群体的规模与素质变化、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等进行分析,提出了完善利益表达与整合机制、加强工会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党建工作等方面的对策思考。

非公有制企业;雇工群体;执政基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发展迅速。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引发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分化和组合,非公有制企业雇工群体迅速成长并壮大起来,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这对新时期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及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非公有制企业雇工群体是新时期党的重要阶级基础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阶级基础。纵观党的发展历史,工人阶级历来都是党所信任和依靠的基本力量。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了飞速的增长和突破。其中,作为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主体的雇工群体(一般指不占有生产资料,受雇于企业主并依靠自身体力或脑力劳动获取报酬的劳动者,如蓝领工人或临时工等)也快速成长壮大,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非公有制企业中的雇工群体的总体规模持续扩大,并在各个产业和行业中分布广泛。数据显示,私营企业的雇工群体规模在2001年到2006年短短的五年时间,其人数就从2253万增长到4969.2万人,增长近1.5倍[1]。另根据原国家商务部的统计,仅在“十五”期间,我国外资企业直接就业人员总数就超过0.25亿人,约占全国城镇从业人口的1/10以上[2]。不仅如此,“中国产业工人出现了一个新特征,即非公有企业中的产业工人已超过全国产业工人的半数。62.1%的产业工人就业于非公有制单位”[3]。近年来相当大一部分的就业人口被非公有制企业所吸纳,庞大的雇工群体广泛分布在建筑、加工制造、批发零售、餐饮住宿等行业。庞大的非公有制企业雇工群体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纵观非公企业雇工群体的发展历程,他们的文化水平、知识技能,甚至是政治参与程度、社会责任感等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整体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且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非公有制企业雇工群体不仅已逐渐成为我党重要的阶级基础,而且也是新时期党群工作的重点领域和着力点。

二、非公有制企业雇工群体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非公有制企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规模庞大的雇工群体越来越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注和重视,雇工群体劳动合同签订率大幅提高,企业工会组建率有所上升,雇工群体劳动和生活条件正在改善,非公企业党建正在不断地探索新路径和新方法,雇工群体整体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和提升。在雇工群体得到较好发展的同时,也正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深刻地影响到我们党执政的阶级基础的巩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雇工群体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相对偏低,其自身合法权益存在被忽视和被侵犯的情况,劳资关系(主要是经济利益分歧)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协调

非公企业的雇工大部分来源于城市的下岗职工和大量的农民工。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调查,目前全国非公企业所雇员工中,农民工和下岗职工分别约占50%和25%[4]。从收入水平上看,非公企业雇工群体基本处于社会中下游水平,而且,由于他们的社会地位较低,处于对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影响力较小的弱势地位。非公有制企业呈现出“强资本,弱劳动”的态势,雇工群体在劳资双方的博弈过程中大都处于不对称的弱势地位,加之我国对于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有待提高,这使得劳资力量对比变得更为悬殊。相比较其他阶层和社会群体,雇工群体的平均工资处于较低的水平,并且劳动时间较长和劳动强度比较大。另外,“非公有制企业在安全生产和职工劳动保护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2/3的伤亡事故和3/4的重特大伤亡事故及严重职业伤害均发生在非公有制企业”[5]。非公企业雇工的安全、卫生等问题已成为社会较为关注的敏感问题,这在客观上也对劳资矛盾的消解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产生了不良影响。由于雇工群体的合法权益经常被忽视和被侵犯,从而导致非公企业中劳资冲突频繁发生。特别是近年来,涉及劳动争议的诉讼案件比例明显提高,因劳资冲突引发的上访、群体性事件也日益增多。尽管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关系的总体走向是从对抗走向合作,但是劳工的弱势地位以及由此引致的冲突在目前以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会存在,无论对于资方还是劳方,妥善协调并合理规范二者之间的关系仍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工会建设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维护雇工群体权益的组织机制还不够健全

非公有制企业雇工群体的弱势地位客观上要求强有力的组织力量来予以保护和协调。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工会起到代表并维护工人利益的作用,工会的力量越强、辐射面越广、社会影响力越大,工人的合法权益就越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但受历史和现实等诸多原因所限,现阶段我国非公企业工会组织总体上还比较薄弱,自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根据上海市2007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上海外资企业中有工会的占37.1%,股份制企业占44.62%,私营企业占9.6%。与此同时,农民工参加工会的比例也非常低”[6]。有的企业虽建立了工会,但却不具备与资方相抗衡的实力,难以发挥出应有作用。此外,维护雇工群体权益的相关机制也比较薄弱,雇工群体的维权工作困难重重。由于维权的法制不健全,仲裁、诉讼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较大,加之雇工的维权意识、维权能力不强或者客观状况迫使等其他原因,造成了雇工群体维权的成效不尽如人意。

(三)雇工群体的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低,雇工群体的社会支持体系尚比较薄弱

据2010年第九次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建立员工保险的私营企业比例较往年相比有所提升,但总体情况仍不容乐观。尽管相关法律法规对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等已有明确规定,但个别企业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打折扣”现象。据统计,“2005年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参保率仅为12.9%。同时,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15%左右”[7]。由于面临沉重的生活负担和生存压力,在非公企业雇工中普遍存在着强烈的忧虑意识。根据一项对上海市私营企业工人的调查,“61.13%的职工担心个人保障问题。非公有制企业雇工群体在自我评价方面普遍偏低”[8]。多数非公有制企业雇工关注最多的是住房改革和社会保障等涉及自身利益的社会问题,不满的主要问题有住房问题、就业问题等。

(四)雇工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匮乏,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挑战,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由于非公企业雇工群体规模庞大、来源广泛、观念意识多样,加上某些法规制度和政策措施的不完善等等因素,导致长期以来非公有制企业雇工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成为一个薄弱环节。雇工群体由于业余时间少,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加之城市社区和非公企业所能够提供的文化生活条件有限,学习培训机会缺乏,庞大雇工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处于贫乏且单调的状况,同时这又制约了雇工自身素质的提高。特别是,随着就业流动性的增强,雇工群体对所在企业的依附感、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等也随之减弱。与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不同的是,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面临的任务更重、难度更大,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更多,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实现形式亟待创新,党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面临严峻挑战。从目前情况看,党组织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的数量仍然有限,在雇工群体中的群众工作还比较欠缺,难以实现对他们的有效覆盖和发挥应有作用,即使有些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了党组织,党的工作开展的效能普遍不高,这表明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巩固党在非公有制企业雇工群体中执政基础的对策思考

非公企业雇工群体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党重要的阶级基础所在,其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其产业和行业分布日趋广泛,其个人素质也在逐渐提升。针对上述当前雇工群体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充分利用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资源,增强为雇工群体服务的意识,完善利益表达与整合机制,着力提高雇工群体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当前“强资本弱劳工”的不平衡状态,仅仅依靠雇工群体自身的力量是很难打破的,这就需要党和政府吸纳各方力量,着力于强化领导、加强联系、党群共建,充分利用已有载体和渠道,统筹整合宣传、统战、民政、工商等多方力量,并有效发挥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财政、税务、公安、质检等部门与非公有制企业联系多、调控能力强的优势,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增强为广大雇工群体服务的意识,在职权范围内依法合理地为雇工群体提供帮助和支持,为雇工群体政治和经济地位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和氛围。同时,法律应当成为保护雇工群体正当权益的基本手段。相关的法律法规应当进一步完善,通过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将劳资矛盾化解在体制内的法制环境中,强化对雇工群体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

(二)发挥党领导群团的优势,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建设,建立健全雇工群体的维权机制,切实保障雇工群体的基本权益

加强对企业工会的管理、引导,积极支持雇工群体加入工会,将分散的企业员工组织起来,通过企业工会来保障雇工群体的合法权益。要推动非公有制企业职代会、厂务公开、民主议事、三方协商、集体合同等制度机制建设,进一步强化工会的劳动法律监督职能。同时,要及时地、最大化地开放劳动权益救济渠道和空间,建立多元化的维权机制,畅通劳动争议解决渠道,降低劳动者维权成本。

(三)按照从实际出发、分类逐步推进的原则,高度重视和大力提高非公企业雇工群体的社会保障水平,增强雇工群体抵御风险的能力

将雇工群体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提高雇工群体的社会保障水平,这是关系到社会和谐与稳定以及非公企业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此,应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雇工群体的社会保障工作。应根据“统筹兼顾”的原则,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并逐渐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首先,雇工群体社会保障应当从实际出发,坚持低准入原则,根据雇工群体的保障需求与现实可能逐步推进。根据有关风险对雇工群体的危害程度,以及雇工群体的自身需求,按照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的原则,先解决雇工群体迫切需要的保障需求,特别是将无保障人群的基本保障放在优先解决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再逐步解决整个雇工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其次,应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进一步突破体制壁垒与制度制约,建立健全与雇工群体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最后,应进一步发展城市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积极引导并努力促进社会各方共同参与。

(四)重视并加强非公有制企业中党的群众工作,强化党组织的利益协调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功能,发挥好党组织在雇工群体中的政治核心作用

非公企业雇工群体是非公企业发展的主力军,同时也是新时期党在非公企业群众工作的关键领域,地方基层党组织必须强化党组织的利益协调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充分保障和维护好广大员工的切身利益,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为此,地方基层党组织应从建立共谋发展机制的高度出发,团结、教育并引导企业负责人,使他们能够充分了解并积极拥护党的各项政策,自觉关心和依法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各级党组织应加强“凝聚力”建设,切实维护广大员工利益,逐步形成了困难救助、教育培训、就业服务等一整套关爱困难职工的长效机制。以培育优秀企业文化、提高雇工群体素质为主线,努力提供和培育与雇工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确保雇工群体的精神文化活动得以健康发展。

[1]汝信,等.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12.

[2]龚雯.外资并购知多少[N].人民日报,2006-11-14.

[3]车萍.当代我国工人阶级状况分析[J].工运研究,2006(5).

[4]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2005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N].中华工商时报,2005-02-03.

[5]全国总工会劳动保护部.关于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劳动保护问题的调研报告[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5-01-08.

[6]上海社会科学院课题组.上海农民工大型调查[J].社会观察,2007(10).

[7]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13.

[8]普陀区总工会.私营企业工会工作特点研究[J].上海工运研究,2006(7).

F121.23

A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互动合作的实现机制研究”(12CZZ052);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省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民意的有效疏导研究”(L11CZZ036)

秦浩(1982-),男,博士后,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猜你喜欢

雇工非公有制群体
适度规模经营农场雇工管理的现实困境与模式创新
——基于广西芒果适度规模经营农场的调查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地勘行业野外临时雇工的安全生产管理
非公有制经济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树立正向的价值观
生活之路
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启示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加强完善非公有制企业的股票融资市场——2011年非公有制上市企业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