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机制探讨

2012-08-15吴颖珊

关键词:变革动力因素

吴颖珊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机制探讨

吴颖珊

探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机制问题,认为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是由外部动力因素和内部动力因素共同作用而推动的,外部动力是内部动力发挥作用的前提,外部动力的重要作用要通过内部动力才能实现。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动力机制;外部动力因素;内部动力因素

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动力机制的内涵

在社会研究领域,机制一般被定义为事物或现象各部分之间的一种内在的联系及其联系方式。动力机制是一种功能型机制,是指事物赖以运动、发展、变化的不同层级的各种推动力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过程、机制与方式,其本质是描述动力与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所谓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动力机制,是指引起或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同层级的各种力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过程、机制和方式。

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因素

促使事物产生变化有多种因素,按其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外部动力因素

由于大学的独立性和自由性,大学往往被称为象牙塔,但大学并不是独立的存在。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主体,高校是一个系统性的存在,但它又与周围的各种因素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实生活中,从学校外系统引发或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因素有很多,既有社会大系统中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子系统提出的新要求而产生的外动力,也有教育系统中学校竞争而产生的外部动力[1]。变革的理念与目标大多来自于学校之外的教育理论家、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其推行的效力主要由教育政策和行政指令来保证,其实施方式一般自外而内、自上而下,其认知取向是典型的“技术理性”[2]。

1.政治的牵引力

自近代以来,政治力量就被认为对高校改革起着重要作用。政治力量影响和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主要以“政策牵引”的方式进行,即政府通过制定一些相关政策、法律文件,影响和推动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伴随有关政策的落实,高校的职能、培养目标、招生对象、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师素质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根据国家的紧急需要,培养了迎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我国高校的政治牵引尤其明显,新中国成立后高校进行的很多教育教学改革大都是由国家主导和推动的。有学者表示,在中国高教领域,“但凡提到‘教学改革’,人们很容易想到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运动,由中央政府发起,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定,要求下面的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来执行。 ”[3]

2.经济的推动力

经济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引起一切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同样也是影响高等教育发展变革的决定因素。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为高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条件,而且也对高校教育教学提出了一定的客观要求。

“经济的发展会产生改革的要求,经济的变革更会产生改革教育的要求。”[4]经济变革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经济体制的变革推动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决定了有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体制。第二,经济结构的变化推动高校学科结构、专业结构的变化。经济必然引起包括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和分配结构等在内的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在经济结构变化的推动下,高校专业也跟着变化。

3.科技的驱动力

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强大动力,它对高校教育教学的变革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促进和驱动作用。由于高校在发展上有一种惰性,教学模式一旦形成,往往一脉相承数十年甚至更久。而科学技术变革却是革命性的。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也免不了受到科技发展的驱动作用。尤其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源。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能够对高校教育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冲击高校教育领域,导致教育教学中先进与落后、新与旧的矛盾斗争,最终促进高校变革。通过科技推动,传统观念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而引起课程设置的变化、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化和高校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

4.文化的引领力

文化主要表现为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所以它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要比其他几个影响因素来得隐蔽和深刻。高校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的教育实践活动的结果。人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思想观念、社会心理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具体经济、政治环境中的“外化”。在高校变革活动中,文化动力主要体现为思想、观念的更新对高校改革的引领作用,即新思想、新观念引发和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成为高校变革的重要推动力。

近年来,从对我国高校改革实践的观察,不难发现文化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促进作用,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内部动力因素

当我们认识到学校内部的制度、文化、日常生活之间存在的关系是复杂而多维的,则会明白学校中局部的微小变动都有可能引起整个组织的持续而深入的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变革并不是因为受到外力驱使所致,而是组织惯常的表现形式。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组织时时刻刻都处于变化状态当中,组织变革是组织的常态,而不应该视为有意为之的结果[5]。

推动高等教育变革的内部动力,就是从高等教育内部系统引发或推动高校教育改革的力量,一般而言,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直接动力:克服高校教学弊端的需要

教育改革的出发点是为了改掉那些不符合现实需要的方面,增加社会需要的方面,或者改变某一性质,使之向符合社会需要的方向转化[4]。高校改革也是如此,正是因为高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着种种弊端和缺陷,有一些陈旧、不合理的方面,因此,教育改革才具有发动的可能和具体指向。

2.根本动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高校之所以开展改革,最根本的内部动力因素在于提升自身人才培养的质量。高等教育本质上乃是一种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从历史上看,最初赋予高等教育的职能就是人才培养。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逐渐有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另外两个职能,但人才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却没有变化,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始终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随着这一趋势的日益深入和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呈现下滑的趋势,这一现象引起了个高校的警惕与反思。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改革势在必行。各个层面的高等教育管理机关也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3.基础动力:改革主体自我变革的推动

任何改革都是由人所发动并且以人的活动来实现的。“离开了任何人的活动,改革不但失去了可靠的依据,而且也没有意义了。”由此可见,人不仅是改革的最终目的,同时也是改革的重要推动。所以,我们在探讨高校改革的内在动力时,必然要对改革活动中的人——高等教育变革主体的作用加以分析。

在高校内,教育改革主要涉及三类主体,即学校的管理者、高校教师及学生,他们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他们“主动进行自我变革,即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改变自身的思维方式,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改变自己的地位处境,改变自己的物欲、情欲,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改变自己对理想的追求”[6],对高等教育改革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是推动其改革的基础性力量。

4.保障动力:高学办学自主权的推动

所谓高校的办学自主权,简单说就是指高校在办学问题上所具有的自主决策、自我执行、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等几个方面的权能与资格。高校要从内部产生变革的要求,无疑应当拥有对自身改革和发展中重大问题自主进行探索的权利和决策空间。没有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保障和推动,高校也不可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积极开高教改活动。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高校办学自主权乃是高校内部系统推动教育改革的一个保障性力量。

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高等教育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高校的自主性不强,自上而下的供给模式限制了高校自主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随着市场体系的放开,高校管理者也越来越关注到办学自主权的重要性。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加强,高校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不过,在当前的高校办学实践中,办学自主权的落实仍然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导致高校作为教育改革主体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改革动力因素的联系

上文分别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对引起或推动高校进行改革的动力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的关系上看,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依存的。

首先,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外部动力是内部动力发挥作用的前提。事物的发展变化离不开外在力量的推动。虽然高校教育教学的相对独立性决定其具有自身的演进规律和内在逻辑,但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具体现象,它又与整个社会和社会其它现象发生着经常的、密切的联系,必然受到来自于社会大系统中政治、经济、科技等外部力量的影响。没有外部力量的激发,高校内部不能自发产生教育改革的动力和意愿。因此,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离不开外部力量的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外部动力是内部动力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

其次,外部动力的重要作用要通过内部动力才能实现。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事物的变化发展有重要作用,但它的作用不能离开内因,它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就高等教育改革而言,如果只有来自高校内部动力因素的吸收,然后转化为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推动,很显然,高教改革也不会成为必然。因此,高等教育改革的开展也离不开内部力量的作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外部动力大的作用要通过内部动力才能实现。

最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是内外部多种动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虽然这些动力因素是分散的、各不相同的,但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竞争、选择、融合、对话和协调,最终转化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和合力。

[1]杨炎轩.学校变革的动力机制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8).

[2]操太圣.在实践场域中发现学校变革能力[J].教育发展研究,2007(4).

[3]邢克超.共性和个性:国际高等教育改革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袁振国.教育改革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5]Tsoukas,H.&Chia,R.0n organizational becoming:Rethinking organizational change [J].0rganizational Science,2002(5).

[6]明庆华,程斯辉.教育改革必须突破的难点:教育改革主体的自我变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5).

G640

A

1673-1999(2012)01-0165-03

吴颖珊,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杭州310016)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

2011-10-26

猜你喜欢

变革动力因素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解石三大因素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变革开始了
动力船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
创新IT 赋能变革
基于多动力总成的六点悬置匹配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