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品三国”看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2012-08-15刘向东

文教资料 2012年8期
关键词:易中天三国曹操

刘向东

(银川市第二十三中学,宁夏 银川 750000)

易中天在央视的《百家讲坛》中推出的“三国”系列节目,以其极具个性的讲课手法,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究其原因,那就是他在引经据典讲授历史的同时极尽诙谐调侃之能,喜欢把一些产生在现代、形容现代人的词语,运用到历史人物身上,真正做到了趣说历史。难怪有人惊呼:“原来历史也可以这么讲。”由此我想到了现阶段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传统的历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照本宣科和死记硬背,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浓,热情不高。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要求历史老师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做到“乐学”、“会学”,真正享受课堂。易中天品三国使相对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活了起来,很多观众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得到一种实实在在的享受,这实在是精彩绝伦的历史课堂。新课改标准要求学生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这就需要历史老师要有丰富新颖、灵活多变的教学技巧。那么,当前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可以从“易中天品三国”中借鉴些什么呢?

一、课前要加强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易中天品三国,一般是先提出问题,由问题来引发人们的好奇,然后易中天先生再来“品”,通过问题来加强与观众间的互动。如第十六集《得寸进尺》中,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赤壁之战后,曹操又进行了三次战争,即破马、韩,征孙权,伐张鲁。三次战争时间都不超过一年。曹操甚至宁可半途而废,也要返回邺城。那么,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每次都匆匆忙忙地赶了回去,究竟要做什么?是什么事情他一直在牵挂着呢?这是易中天先生常用的方法,每一集的开头都这样引入,即先叙述相关的史事,创设一个矛盾的情境,再从史实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此牢牢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新课导入,可以创设出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发掘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比如导入 《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这一课时,我就从问学生有没有看过电视剧《大汉天子》和《汉武大帝》入手,然后是熟悉哪些人物和事件,比如东方朔、主父偃和汉武帝与地方诸侯王的斗争,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几个问题:西汉王国问题是怎么产生的?有什么危害?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王国问题?问题解决得漂亮吗?由此导入本课要讲的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这些问题的设置,结合了学生感兴趣的电视剧,激发了学生对本节内容强烈的求知欲,而精彩的导入也为本课教学工作的顺利有序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中要穿插历史故事,活跃课堂气氛。

有人说易中天品三国是 “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的确,把历史知识故事化,这是易中天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筹码。喜欢听故事,也许是人类的共性。易中天是熟悉观众胃口的。如在第一集《真假曹操》讲曹操个性时,引用裴松之注《世语》和孙盛《杂记》讲了曹操杀吕伯奢一家后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并分析了曹操杀人的动机心态,使观众好像亲临其境,认识了一个狡诈中有真诚的曹操。

当然,历史课堂不等于讲历史故事。但是,在历史课堂中巧妙灵活地讲历史故事,无疑是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而且,历史故事的穿插一定要适宜,要能够成为课堂学习历史知识的有效补充。比如在讲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中的迈锡尼文明我就穿插介绍了特洛伊战争,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充分理解了迈锡尼文明尚武好战的特点,并顺利过渡到古希腊的“黑暗时代”。

三、结尾要运用悬念法,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一开始并不是在黄金时段播放,但是收视率不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易中天在每集最后都会设置一个悬念来吸引观众的注意,诱发观众的好奇心。比如在23集《中流砥柱》的结尾处,易中天说:“《三国演义》对这场战争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其中许多故事都脍炙人口,比如 ‘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庞统献计’,以及‘苦肉计’、‘借东风’,等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因此,我们也要问一问:有这事吗?请看下集:赤壁疑云。”无疑,对这些历史感兴趣的观众,第二天会乖乖坐到电视机前。

长期以来,在历史教学中,课堂的导入得到了多数教师的重视。可是,有的教师对于课堂的结尾往往漠然处之,使结尾成为课堂教学的败笔。其实,在历史课堂巧用结尾悬念法,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讲完《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这一课后,我设置了这样的结尾:“古希腊城邦实行的公民政治,使城邦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尤其是雅典的民主制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那么,雅典的民主制度是某个天才的瞬间发明吗?它到底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特点?雅典民主和现代社会的民主一样吗?欲知详情,请听下回分解。”这种“卖关子”式的悬念结尾别具一格,它承前启后,巧妙地衔接了新旧知识,激发了学生对“后事”要迫切弄个水落石出的求知欲,并实现了章节过渡,自然而然地导入下一堂课《希腊城邦的民主政治》。

四、课堂教学要适时诙谐幽默,语言表述要生动。

如果说要引经据典研究考证三国历史的话,很多历史学教授要比中文系教授出身的易中天讲得专业。但如果说到在讲三国时能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感染观众的话,易中天大概做到了极致。看看这些语言:“所谓的空城计也是编出来的……诸葛亮搬个琴,摆个香炉,召两个小孩子,在城楼上唱卡拉OK。”“曹操对各路诸侯说:‘现在是灭董卓的最好时机——董卓已经把洛阳烧掉了,还劫持了皇帝,基本可以把他定位为恐怖组织了。’”这些轻松幽默极具现代生活化的语言始终活跃在易中天品三国中,不胜枚举,而这些无一不引起观众的阵阵掌声和笑声。很多同行认为如果中学老师能像易中天这样讲课,一定比现在的历史教学更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接触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一新生后,我发现,由于初中历史是开卷考试,历史被视为副科,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显然不高,再加上初高中历史教材的衔接问题,历史课堂有些时候显得较为沉闷,没有活力。诙谐幽默的教学寓教于乐,可以打破沉闷的气氛,让课堂妙趣横生,使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比如必修Ⅰ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在分析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时,我用了较为轻松诙谐而生动的语言:“丞相不但要管国家大事,还要管皇帝的私事。修个房子他要管,说是费钱,想出去玩他要管,说是劳民。甚至有些过分的家伙,连皇帝吃饭休息睡老婆也管,还振振有词,美其名曰‘为了陛下身体着想’,脸上还经常是一副欠揍的表情,好像皇帝总是欠他二百块钱似的。到底谁是老板,谁是打工的?”这样的语言学生听完都能会心大笑,课堂气氛极其融洽,而形象通俗的比喻也使学生能深入认识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本质原因。当然,就像我们强调不能满堂灌一样,历史课堂也不可能满堂都是诙谐幽默,那将无法实现教学目标。所以,恰当的做法是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适时运用诙谐幽默生动化的语言。

当然,就像易中天在火暴、名利双收后也不断受到网络等各种声音的质疑,本文从易中天品三国来反思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也仅仅是一家之言,难免有肤浅之处。历史课堂既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和探究历史的基本方法,又要使课堂幽默轻松、生动活泼,需要更多更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技巧。易中天品三国确实给历史课堂注入了一股清新愉悦之风,值得我们学习。

猜你喜欢

易中天三国曹操
1800年后读懂曹操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易中天的“育女经” :无为而治
朋友当如是
朋友当如是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
易中天《中华史》在争议中热销
曹操地下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