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概论》教学应突出时代的要求

2012-08-15李仁华

文教资料 2012年8期
关键词:概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李仁华

(辽宁科技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辽宁 本溪 117004)

高校思政课《概论》教学应突出时代的要求

李仁华

(辽宁科技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辽宁 本溪 11700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教学中积极挖掘课程教学本质,突出时代要求,需要在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中时刻探索与思考。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教学方向 时代要求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下简称《概论》)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分析。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对实际问题,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应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遵循课程定位,《概论》教学应突出时代要求,这始终是教学的根本方向。

一、突出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和共同信仰的时代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生存、要发展、要强大,其精神支撑和动力必然是这个民族、国家所具备的指导思想。这是一个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没有共同的精神支柱,没有共同的信仰就没有共同的理想和凝聚力。

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和共同信仰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现阶段随着我国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进程的深入、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引起思想观念出现的独立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等进一步增强,迫切需要能够代表人民根本利益、为社会各阶层广泛认可和接受、凝聚各方面智慧与力量的共同精神支柱。那就是在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回望近代中国历史洪流,伴随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揭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幕,从此展开了九十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一画卷书写着马克思主义在特定的时空,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时代特征紧紧结合并实现新的理论升华的历程。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不仅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当代中国乃至未来中国都有着重要指导作用。科学地对待这些理论成果,既是对历史和现实的尊重,更是对国家、民族未来的负责。

二、突出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价值的时代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它的创立,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世纪之交,马克思被西方媒体评为“千年伟人”、“千年思想家之首”。毋庸置疑,它彰显的意义非同一般。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传遍全球,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世界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社会形态的变化,而且更深刻地表现在人们观念的变化上,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正如当时路透社报道的一句,“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对过去一个多世纪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被调查的英国公众也认为,今天世界各处发生的一切并不能否定马克思,只能证实他写的内容。

回顾20世纪世界历史,最具影响力的事件莫过于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社会主义运动在开创历史新时代、创立新型社会制度、解放社会生产力、影响世界政治进程、制止战争维护和平上体现了其巨大历史贡献。20世纪末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了低潮,但这一现象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不合时宜,并不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形态归于失败,只是表明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种僵化模式的失败,这才是真正的历史观。

当今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吸取其教训基础上,呈现出探索本国国情模式的更健康的发展趋势。正如当时小平同志在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以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洞悉事物本质而高瞻远瞩指出的:“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1]江泽民同志也指出,“一百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保持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起那样巨大的作用,造成那样深远的影响。尽管现在世界上的情况有很多新变化,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越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基本规律。”[2]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历史性伟大成就,更从实践上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三、突出文化素养教育和文化精神传承的时代要求

文化是民族之根、民族之魂。一个民族,越是经久不衰,其文化也就越是凝重深厚。文化素养的教育在于学一种文化精神,用文化的力量使国民变得厚重。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必须了解自己的历史、国情和社会,才能总结国家民族历史发展之道路,了解国家民族当代发展之现状、继承国家民族未来发展之血脉。历史如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沟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列宁说过:“历史对于民族,犹如记忆对之人;一个人丧失了记忆,就成了白痴;一个民族不讲历史,就是一个愚昧的民族。”记得一位教师对学生寄语里有这样一句:“割断了数千年的深厚文明,只有‘当代’而无‘历史’,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就只是个单薄贫乏的平面。”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其历史、文化是怎么演化过来的,从自身走过的道路中得到的历史启悟是什么,其实质就是一种民族文化精神的积淀。

当今以本民族文化为载体对青年人进行文化素养的教育、进行民族精神的传承,受到了世界各国尤其是世界大国的高度重视。日本对教科书的屡屡修订,美国、英国的一些世界知名大学,都有历史类、政府类的必选或选学课程,都要代表本民族、本国家的文化特征。[3]这些都鲜明体现了用自己的文化精神来武装国民,培育青年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强烈的认同。

《概论》教学内容涉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广泛历史进程,这一中国历史大变动在广度、深度上所引起的冲击力、震撼力,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赋予了极其丰富的蕴涵与文化精神,这一精神财富,构筑了当代中华民族之魂。有人这样说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英雄,是个没有希望的民族;有了自己的英雄而不去尊重和拥戴他,那就是个堕落的民族。”当代世界范围内都在瞩目着一个走向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被外界命名为“中国模式”而加以研究与借鉴。有许多西方学者也在研究中国文化,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世界将毛泽东、邓小平誉为20世纪的两大伟人,给予极高的评价,他们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崇拜者,这些伟人正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在学术界以外,具有中国特质的民族文化也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掀起了“中国风”。文化是历史的财富,是自我认同的精神标记,也是面向世界的精神旗帜。

四、突出引导青年承担起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命的时代要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清华大学刘书林教授在对首都大学生的一次报告中指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解决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年人的理想信念问题,使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他认为,在此期间我们党提出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是着眼于培养接班人、是着眼于我们青年人的高度提出的重大要求。

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和希望。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疾呼:“……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尽管今日中国已走过沧桑历史,站在民族复兴道路上的最高点,今非昔比,但曾经作为座右铭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年。国内一位学者把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征程生动地比喻为一部 “青春之歌”,他讲到,九十多年前创造了中国历史开天辟地大事变的正是13位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今天8000多万党员中35岁以下年轻人占近1/4,呈现着党的事业对青年强烈的吸引与感召力。历史证明,赢得并依靠广大青年是党的事业发展的重要生命。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几代领导人对青年都寄予厚望。毛泽东把青年生动地比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邓小平鲜明提出,青年一代的成长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江泽民反复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胡锦涛总书记也曾深情地说:“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2011年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又进一步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这更明确地把对青年的厚望上升到关系党的事业的一个时代高度,它反映了在当今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视野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实现的宏伟征途中,党对青年寄托着担负起历史使命的殷切期望。

九十多年波澜壮阔的春秋,贯穿我们党的事业一步步取得成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引领民族走向复兴、国家走向富强全过程的主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论》教学是青年学生系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渠道,是提高思想理论水平的有利平台,更是引导青年承担起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使命的主阵地。教学中要帮助青年学生科学地把握为什么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什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从而使青年学生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变成自觉的实践行动。

历史已充分验证,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任何科学的理论只有同时代相印证,才能真正展现其生命力。《概论》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增强在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教学中应紧紧把握课程定位,挖掘教学本质,突出时代要求,引导学生成长,这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时刻探索与思考。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382.

[2]江泽民.新时期党的建设文献选编[M].人民出版社,1991:596-597.

[3]顾晓英.叩开心灵之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项链模式”教与学实录[M].上海:三联书店,2009:30-31.

猜你喜欢

概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