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学文化对新时期民族精神发展的影响研究——以国学读本《菜根谭》为例

2012-08-15马文君

文教资料 2012年8期
关键词:菜根国学民族

马文君

(西北民族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一、国学文化兴起与民族精神发展密切联系

“国学”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至今方兴未艾。寻本溯源,这股“国学热”不是政府大力推动的,不是媒体蓄意炒作的,也不是学者积极提倡的,而是由民间各种自发的力量自然促成的,其主要因素就是国人需要寻找文化的认同[1]。文化认同对个人来说,是一种文化身份的确证,是精神家园的归宿;而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则是一种精神上的凝聚。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所共同具有的文化心理素质,是民族历史形成的生存条件和观念形态的文化在民族心理中的历史积淀,是民族文化特质的凝聚方向和集中表现[2]。民族精神作为一种文化遗传基因的载体,体现着一个民族所有成员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们所遵循的道德理念、理想信念、行为准则,以及风俗习惯、性格特征和语言文字等有诸多共同之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思想灵魂,是一个民族得以生生不息,不断创新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一个安顿民族生命的精神家园。

近几年,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精神的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出现许多新的生长点。然而,无论中华民族精神随时代潮流怎样演进,都是以国学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为底蕴的。民族精神中的核心思想与价值观念皆源自这些哲学思想,形成了民族精神的整体形态。所以,民族精神的发展、提升必然会促进国学文化的繁荣;而国学文化兴起的也必然引导民族精神的完善、更新。国学文化在不断实现自身的扬弃、重铸的过程中,也对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有生命力的内容,从而铸造了新的民族精神,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造就属于新时期的民族性格和精神风貌。

二、国学读本《菜根谭》对民族精神的发展产生多方面积极影响

《菜根谭》是晚明文人洪应明所著的一本清言小品文集。它以亲切精练的语言,回味悠远的气韵,蕴涵深刻的意境成为国学文化的经典读物,最重要的是《菜根谭》融会了儒、道、释三家丰富而深邃的哲学思想,这也使得《菜根谭》成为一本对国民性格塑造和民族精神形成具有深刻影响的国学读本。

(一)《菜根谭》中的儒家文化对民族精神的影响

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流文化当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菜根谭》凝聚了仁爱、崇德、中和等儒家道德哲学思想的精华。《菜根谭》云:“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纵做到极处,俱是合当如此,著不得一毫感激的念头。如施者任德,受者怀恩,便是路人,便成市道矣。”又云:“人之短处,要曲为弥缝,如暴而扬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顽固,要善为化诲,如愤而疾之,是以顽济顽。”这二言蕴含的是儒家“仁者爱人”的仁爱精神,前一言是理所应当的家庭伦理之爱,以“孝悌”为本的亲人之爱;后一言则是“泛爱众而亲仁”,由对亲人的爱推至对芸芸众生的爱。这正是孔子所强调的个人对他人,个人对社会自觉地履行道德义务和责任,这也是维系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纽带。当下,我们的社会中出现了个别不尊重他人个体生命权利和忽视他人生命价值的事件,而儒家的仁爱精神一直在警醒我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理应伸出援助之手。

仁的实现,对群体而言是建立充满友爱、和谐、有序的社会;于个体而言,儒家则重视道德教化,认为应培养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孔子认为,理想人格是道德化的人格,强调“君子志于德”。《菜根谭》中儒家的崇德精神也集中体现出来,洪应明有言:“节义傲青云,文章高白雪,若不以德性陶熔之,终为血气之私、技能之末。”又有言:“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无德,如家无主而奴用事矣,几何不魍魉猖狂。”由此不难看出作者认为德性皆在气节、才华之上,德乃为人的第一品格。重视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格的理想人格的中国传统文化,提醒今天的人们切不要把能力视为人的第一要素,而应当把理想人格的价值取向看做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一个缩影。

君子之德贵在守中,“中庸之道”乃是君子修身养德,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中庸”最早见于《论语》。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菜根谭》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这一德性:“士君子持身不可轻,轻则物能挠我,而无悠闲镇定之趣;用意不可重,重则我为物泥,而无潇洒活泼之机。”所以说一个人既不能过于浮躁,又不能心机过重。又言:“气象要高旷不可疏狂;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趣味要冲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严明而不可激烈。”洪应明认为君子不仅对己要守中,对他人更要守中:“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以此达到孔子所说的“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的社会理想。“贵和尚中”的中和精神,讲求行事不走极端,主张把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约束在道德的范围之内,这既是儒家哲学的基本形态,也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理念。

(二)《菜根谭》中的道家文化对民族精神的影响

《菜根谭》首先体现了道家“返璞归真”的尚朴精神。洪应明云:“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普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此言便是老子着力提倡的厚实、质直的为人品性,是道家生命哲学所描绘的以自然、真朴为具体表征的生命状态。那么如何回归人的自然本性,恢复社会的纯真呢?那便是“清心寡欲”。洪应明有云:“奢者富而不足,何如俭者贫而有余?能者劳而府怨,何如拙者逸而全真?”在物欲横流的当下,一些人“生病”了,身心皆陷入世俗的泥坑中不能自拔。而尚朴精神正是对症的一贴心灵良药,主张人们求真尚朴、绝伪弃诈的价值观念,倡导淡泊名利、俭啬寡欲的人生态度,净化人们的心灵和社会道德环境。

其次,道家“天人合一”的自然主义精神在《菜根谭》中得到翔实的阐释。如:“水流而境无声,得处喧见寂之趣;山高而云不碍,悟出有入无之机。”又如:“帘拢高敞,看青山绿水吞吐云烟,识乾坤之自在;竹树扶疏,任乳鸽鸣鸠送迎时序,知物我之两忘。”此时自然与玄理在人的意念上达成同构,景观物象变成了他们领悟大道与生命本源的载体。这不就是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天下》),充分享受自然生命的“逍遥游”?他钟情自然的审美趣味,以大自然为真善美的源泉,在大自然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自由,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沟通,真正体会到大自然的奥妙。所以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人类目前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这正是大自然对人类生存敲响的警钟。我们必须从工业文明中清醒过来,从道家生态审美哲学中汲取智慧,投身大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样不仅可以消除人们的精神郁闷和人格创伤,满足人们心理调适的需要,而且是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驾护航。所以我们应当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适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把开发自然资源同保护自然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最后,《菜根谭》充分印证道家“超越世俗”的辩证精神。老子的人生哲学充满着辩证智慧,老子以退为进,以柔胜刚,以守为攻,总是以超越的观点看待处事之道,以自然的心态处事做人。《菜根谭》有云:“衰飒的景象就在盛满中,发生的机缄即在零落内。故君子居安,宜操一心以虑患;处变,当坚百忍以图成。”洪应明深受老子辩证智慧的感染,从自然流变的景象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又云:“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曲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洪应明也以一种客观辩证的态度对待人生旅途中的是非得失,明白世事相辅相成,福祸互变。“祸兮福所倚之,福兮祸所伏”(《老子·五十八章》)的观点已不自觉地成为普通老百姓在面对天灾人祸时所持有的一种通达淡定的生活态度,让人们在得意时不会忘形,失意时不会绝望。如果说儒家文化是人伦关系上规定了我们的民族行为规范,那么道家文化则从更深层次的主体精神上塑造着我们民族的气质品格[3]。

(三)《菜根谭》中的释家文化对民族精神的影响

佛教虽然是在两汉之际由印度传入的外来文化,但在传播过程中,其不断地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一批富有特色的佛教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等。其中禅宗是一种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最密切的中国化佛教。《菜根谭》的清言就直接引用了禅语:“饥来吃饭倦来眠。”“性天澄澈,即饥参渴饮,无非康济身心;心地沉迷,纵谈禅演偈,总是拨弄精魂。”启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纯净的天性,以一颗平常心即可领悟生命真谛。禅宗作为释家一脉必然包含浓厚的宗教色彩,但是二十世纪以来,随着对人类自身精神(心理)分析的深化,人们发现运用禅宗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圆满解答无法用理智分析或逻辑推理解决的现代人类的精神(心理)活动。另外,“‘为鼠常留饭,怜蛾纱罩灯’,古人此等念头,是吾人一点生生之机,无此,便所谓土木形骸而已。”等语所传达的众生皆平等,关爱无差别的观念也深入人心。释家文化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成为对儒道文化有益的补充,对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骆建彬.卓越领导国学讲堂(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

[2][3]卞敏.中华民族精神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6,140.

猜你喜欢

菜根国学民族
最忆扬州菜根香
陈洪渊院士:为科学“嚼得菜根” 为国家“做得大事”
锦句
我们的民族
“垂”改成“掉”,好不好?
菜根谭之《平常心是道》
多元民族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