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教育与人的幸福

2012-08-15邓巍伟

文教资料 2012年8期
关键词:幸福观过程教育

邓巍伟

(福建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1.对幸福的概述

在西方,学者们对幸福的研究由来已久。梭伦是古希腊第一个对幸福范畴做出理论思考的,他认为最有钱的人并不一定幸福,幸福在于善始善终。苏格拉底说道:“未经审视的人生不是真正的人生,人只有认识了自己才可能拥有幸福。”他以理性精神审视人生的真谛,启示后世幸福只有在人的本质和存在方式的视野里才能被真正把握。换句话说幸福不是一种纯粹主观的感受,也不是一种浅薄的感官刺激,而是有着某种必然内容的主观体验。柏拉图把世界分为理念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从对人本身的分析开始认为人由灵魂与肉体组成,人的使命就是使自己从肉体的情欲中解救出来,用理性支配自己追求善的理念、追求神性的幸福,这种善的生活现实幸福不是某个人的幸福而是整个国家的幸福。亚里士多德开创了德性幸福论的先河,认为幸福就是人的心灵的活动,幸福就是人心灵中合理部分对不合理部分的控制和自制。德性幸福论并不是简单地否定人生存在的物质幸福的必要性,而是强调物质幸福并不是人存在的唯一的或重要的目的。在此之后以这几种幸福观为胚胎,西方先后出现了以下几种幸福观:理性幸福观、德性幸福观、宗教幸福观和快乐主义的幸福观。

回顾中国历史上对幸福的追求过程,总括起来就是儒道互补的对幸福的追求过程,由对幸福追求而不断探究人的存在意义及存在方式。儒家关注幸福是从社会群体出发的,儒家追求完美人格,为了获得社会的认可而并不是出于自身的内在要求。孔子把君子人格作为人格的典范,而君子人格正是在礼乐的精神熏陶下形成的,其使命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便是“爱人”的体现,它极力提倡的是维系社会的和睦状态。儒家在对幸福的追求过程中以社会性否定了人的个体性,以理性否定了人的感性。在理性当中又特别注重人的伦理性,在儒家的幸福观中,最幸福的人就是德行圆满的人。与儒家不同,道家提出了“绝圣弃智、绝巧弃利、绝学无忧”的观点,可以看出它极力反对文明、崇尚自然;认为文明是幸福的最大伤害。道家注重人的个体性,在个体性中又主张人的自然性高于人的社会性,要求人摆脱一切社会束缚并且否定了人的自然欲望。因此在道家的幸福观里,最幸福的人就是无欲无求的人,即达到“无为”境界的人。

2.教育与人的幸福的关系

幸福和教育存在着本质的联系:一是教育过程本身应该是幸福的;二是教育应该为人的未来幸福生活做必要的准备,即幸福需要教育,教育也同时需要幸福。

2.1 幸福需要教育

首先提高人们对幸福的认识需要教育。追求幸福的本意是好的,但并非人人都在追求中得到幸福。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如果对幸福缺乏足够的认识,那么极有可能出现对幸福的追求越追越远。一个人怎样认识幸福(幸福观)、感受幸福的素质(幸福品质),以及感受、创造幸福的能力(幸福能力)与人的幸福程度是密切相关的。并不是有了先进的理念人就能获得幸福,感受幸福的品质和创造幸福的能力也同样重要。幸福观是人们对什么是幸福、幸福的标准等方面的根本看法,幸福品质是人们感受幸福的一种素质基础,而幸福能力则是指人们追求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的能力。对于幸福的获得三者紧密相关缺一不可。

其次提升追求幸福的水平需要教育。实践证明追求幸福水平与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明显相关。就学生追求幸福的能力与水平而言,幸福作为主体的一种能力主要包括主体感受幸福的能力与创造幸福的能力。现实生活中并不缺乏能导致人产生幸福感的物质、精神条件,然而一些人缺乏幸福的感受或者说因感知幸福能力的低下而丧失幸福感。

2.2 教育需要幸福

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教育需要幸福的一个重要理由是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本身是一个充满幸福的过程。

首先,求真的过程充满幸福。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也属于人的幸福的一种中介性因素。知识的活力在于同人的思想联系在一起。只是参与人们的思想而成为行动的裁判者起到辩明是非、善恶与美丑的作用。认识世界包括人本身是人的一种天性,这种天性使得人们对于未知的东西充满好奇,这种好奇心可以说是推动时代前进的一股重要力量。而我们的教育理应在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方面作出贡献。由于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的发展,人们的生存质量在显著提高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求真的过程充满幸福,我们一定要把这种幸福还给学生。

其次,求善的过程充满幸福。人在道德境界中追求的是善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就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更应该重视道德的培养,我们人类需要用人文精神来指引前进的方向。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发展一个人的个性,教育还要使得它培养出来的人能够对社会有所贡献。追求善的过程之所以使人感到幸福的原因:求善会使人的内心安宁,也会使人得到别人的肯定和接纳。

3.教育如何促进人的幸福

幸福是人之一切活动的终极所向:经济活动通过改善人的生存条件来成就人的幸福;政治活动通过改善人的社会关系来成就人的幸福;文化活动通过改善人的精神世界来成就人的幸福。但与之相比,教育活动与人的幸福生活之间的联系更为直接更为紧密。幸福是教育的指向,教育活动的目的就是成就人的幸福期待,过上一种更为美好的生活是人类需要教育活动的根本理由。

3.1 教育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幸福是一种追求状态,是心灵不断成长、发展、完善的过程。因此人必须为追求真正的幸福而努力,必须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下理解幸福、追求幸福、享受幸福、创造幸福。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只能靠主体自身的努力和教育的引导作用来形成,这正是我们教育能够有所作为的空间。

幸福观即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幸福涉及个人的生活态度。一个人按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去安排、选择生活是无可厚非的。但这绝不意味着幸福领域是一个绝对放纵的领域。教育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明确幸福与享乐、道德、理想、需要的关系;教育培养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神,从而人们也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及个人环境的改变,协调自己的幸福观来使生活更和谐幸福。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项智慧性事业,使学生树立正确幸福观的关键在于在教育过程中运用隐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那些力量。只有深入了解学生,认识到学生的兴趣、需要,教育才能与学生的幸福联系起来。

3.2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兼顾当前幸福与长远幸福

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可能轻松愉快是一种良好的追求,但这种追求只能有限实现,并且追求的主要是一种暂时的幸福感,最多是一种暂时的幸福。在欢声笑语之后,学生还要进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生活世界,还要面对就业等各种社会竞争。在各种竞争中得以生存并获得长远幸福就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为人类正确处理当前幸福和长远幸福的关系提供了思路。教育必然成为传播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念的重要途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我们正在提倡的终身教育。康德指出:“人的天性,将通过教育而越来越好地得到发展,而且人们可以使教育具有一种合乎人性的形式。这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未来的、更加幸福的人类的前景。”当前教育的知识性、趣味性、丰富性给予我们当前的幸福,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会引导我们创造未来的长远幸福。

3.3 教育促进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

由于个人都处于一定的团体、族群、国家之中(简称为“共同体”)。个体人的需要与共同体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个性与共性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决定了共同体的幸福与个体主体的幸福总体上的一致的。

人的社会性要求它必须服从于社会的发展,教育是社会事业的一部分,教育具有社会性、国家性。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是共生、互动的关系。人的幸福追求是在社会中进行、在社会中实现的。自然改造、社会变革再加上人的革命三种力量集合在一起,才能共同打开幸福生活的大门,而人的革命必须靠教育来实现。良好的教育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塑造健全人格、打造个人幸福。同时教育又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祖国和人类培养合格人才,确保国家社会的安定幸福。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有机结合正是深入贯彻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幸福不仅是单个人的追求与享受,而且是人与人之间分享的一种体验,只有为增进社会整体的幸福而拓展自己的生命活动,个体才能趋向于身心的完美。

人的幸福需要教育,教育怎样促进人的幸福是我们要不断去探求的,因为人们感知的幸福在不同时期都在每个人心中不断地变化。如今在社会上出现了教育信任危机、教育无用论等言论,是基于“教育万能论”下的认识,都是对教育的片面理解。影响我们幸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不能否认教育给予我们的幸福,或许这幸福是短暂、是延后的。我们应该正确地看待教育和幸福的关系,在教育中不断提高人们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

[1][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M].三联书店,1959.

[2]樊亚奎.论教育的幸福维度[D].河南大学,2003.

[3]江畅.幸福之路[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4]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5]邢占军.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J].新东方,2004,(11).

[6]康德.论教育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7][英]罗素.幸福之路[M].台北:五南出版社,1988.

[8]金生鈜.教育哲学怎样关涉美好生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2).

[9]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0]吴全华.论教育与人生幸福的关系—教育目的论视角的解析[J].教育研究,2008,(10).

[11]许建争.教育与幸福—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年会综述[J].教育研究,2008,(01).

猜你喜欢

幸福观过程教育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
领导干部正确幸福观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