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留守儿童同辈群体交往的影响与教育引导

2012-08-15王金洪

文教资料 2012年8期
关键词:同辈成员群体

王金洪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营口 115000)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需要留守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孩子。2008年全国妇联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5800万,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4000多万。当前多数研究还停留在对留守儿童规模、安全等问题上,对其深层次的教育影响因素还少有研究涉及。

同辈群体,又称同龄群体,是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成员一般在家庭背景、年龄、特点、爱好等方面都比较接近,彼此有很大的影响。

青少年时期,同辈群体的影响很大,甚至会超过父母和老师的影响。由于同辈群体成员的认同作用,他们相互模仿,在价值观、态度等方面,通过同辈群体成员之间交流,获得一些难以从成人那儿学到的东西。留守儿童同辈群体之间的交往十分密切,有着专属于同辈群体交往的特点,又因群体内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留守儿童的同辈群交往,对于留守儿童日后的健康成长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留守儿童同辈群体交往的特点

根据留守儿童的形成基础、活动方式、心理构成,留守儿童同辈群体可以分成三种类型:自我照顾型同辈群体、互相帮助型同辈群体及叛逆型同辈群体。各种类型的留守儿童同辈群体的交往都有其共同的特点。

(一)留守儿童同辈群体交往的形成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由老人照看儿童,由于年龄的代沟,老人与儿童之间的交流不多,因此造成的亲情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在与其他人进行交往时产生一些恐惧,甚至是矛盾的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有着比其他儿童交往自由度较大的特点,可依照自己的交友准则选择自己的交往对象,家庭、环境、群体受教条件等多重因素的限制,交往对象局限于留守儿童同辈群体中。

(二)留守儿童同辈群体交往的范围

同辈群体是在有着共同经历、共同情感、共同爱好、共同观点或共同心理的基础上结合起来的关系亲密的群体,因而留守儿童同辈群体的交往范围往往被缩小在留守儿童群体之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群体成员之间地位的平等性和关系的亲密性。共同的境遇、相似的心理特征,使他们对于生活有着相似的感触和解读,有着更多的语言的沟通和情感的慰藉,非留守儿童难以进入。

(三)留守儿童同辈群体交往的内容

同辈群体提供了个体间交流各种社会信息、看法的平台。成员间可交流个人对社会的看法,成长的经验、文化知识、兴趣、爱好等。同辈群体之间的交往是留守儿童认识外界、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留守儿童同辈群体成员之间地位的平等也保证了每个成员都可以在其中畅所欲言,抒发自己的情感。留守儿童正是通过与其他群体成员交换所见所闻,谈论想法、见解的方式了解世界。

(四)留守儿童同辈群体交往的时间

留守儿童同辈群体交往时间的长短主要受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首先,父母在家时间的长短影响着留守儿童同辈群体交往时间的长短。通常情况下,留守儿童与同辈群体交往的时间比较长,每天约有10个小时是与同伴一起的。其次,学校课业的压力影响留守儿童同辈群体之间的交往时间。最后,“逆向监护”限制了交往的机会。个别留守儿童承担的照顾老人,分担的家务,在客观上大大减少甚至剥夺了留守儿童同辈群体交往的时间。当然,交往的主体是留守儿童,性格、生活方式、观念的不同也使得不同留守儿童与其他同伴之间的交往时间的长短也有所不同。

二、同辈群体交往对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影响

留守儿童同辈群体交往范围的封闭性,交往内容的多元性,以及交往时间的长期性使留守儿童同辈群体之相互依赖、相互模仿,这对于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一)同辈群体交往对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亲情的缺失使他们对同辈群体有着更多的依赖和信任,群体成员间的频繁交往使他们能够自由探讨问题,自由交换对事件的看法和意见,在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加强群体成员间原本相近的观点和看法,在多次的磨合互动中逐渐趋于一致,达成共识。群体间的成员会通过同伴对自己行为的认可衡量自己的行为,进而强化自己积极的行为。留守儿童群体之间的交往对于他们的正确价值观念的养成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满足情感交流的需求,找到归属感。

在留守儿童的家庭中,父母在外务工时间长,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少。儿童没有其他的途径满足自己情感交流的需要,易变得情感淡漠、缺乏自信、自我封闭,甚至形成畸形心理,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同辈群体之间的交往就显得更加有意义和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留守儿童情感交流的需求,使儿童在与同辈群体交往的过程中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能够以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3.促进留守儿童学习、兴趣爱好的发展。

由于留守儿童同辈群体交往范围的限制,群体成员大多是同一学校、同一年级的同学。在学习方面,他们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发,也可以在平时的玩乐过程中将学习内容穿插其中,使儿童在玩乐的同时,提高学习成绩。留守儿童同辈群体成员的兴趣爱好比较相近,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不仅会使他们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而且能进一步促进留守儿童兴趣爱好的发展。

4.为培养社会角色、发展社会交往能力做准备。

父母教育的缺失、监护人监管力度的不足,使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主要是在与同辈群体交往的实践过程中积累和总结出来的。留守儿童通过与其他同伴之间的交流、沟通,彼此间模仿、学习,通过同伴对自己行为的认可,掌握一定的交往技能,形成一定的行为模式,逐渐发展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留守儿童在与同辈群体的交往过程中,会积极尝试扮演成人世界的各种社会角色,在模仿和探索的过程中为自己将来的社会角色的形成做出准备。

(二)同辈群体交往对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消极影响

1.消极文化的传播使留守儿童的价值观产生偏差。

同辈群体共同接受和认定的行为规范对于留守儿童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当消极文化观念存在时,留守儿童因缺少父母长辈的教导,面对新鲜事物时,不懂如何取舍,没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易形成价值导向的偏差。

2.群体成员重情感而轻理智,容易意气用事。

留守儿童同辈群体的维系主要是靠情感因素。但是,当他们发生冲突,群体成员间的浓厚情感会使留守儿童意气用事,重情感而轻理智。这种为获得同辈群体的认同,避免同辈群体的排斥而做出的不顾后果的行为不仅会影响了其他儿童的健康成长,而且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

3.异性群体成员之间交往不能把握尺度。

留守儿童同辈群体交往范围的封闭性、交往时间的长期性使留守儿童同辈群体相互支持、相互依靠,关系紧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希望通过与异性伙伴的交往弥补自己对父爱或母爱的不足,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对于异性交往的好奇心,性教育知识的缺失使他们常以自己的方式探索,出现超出正常的朋友关系,影响学习和生活,甚至引发越轨行为,造成无法挽救的后果。

三、教育引导

留守儿童同辈群体交往是留守儿童与外界交往的重要形式,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在与同辈群体交往的过程中,获得了情感的慰藉、心灵的沟通,逐渐形成价值观,并为将来生活中社会角色、社会交往的发展奠定基础。然而,由于父母、监护人教育的缺失,社会、学校对其重视程度的不够,留守儿童同辈群体之间的交往也会产生一些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因素。为了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家长、学校及社会对于留守儿童同辈群体的交往都应该给予充分的关注和重视,让他们感受到更多人的关爱和照顾,更加幸福地度过童年时光。

(一)家庭教育方面

家长和监护人作为留守儿童最亲近的人,对于儿童同辈群体之间的交往应该给予最多的关注,应该密切关注儿童的交往对象和交往活动,通过书信、网络、电话等各种形式增进与儿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引导儿童主动联系家长,并把与其他同伴交往过程中的喜怒哀乐与家长分享;做儿童的倾听人,并弥补儿童在交往过程中的不足,促进其与同辈群体的健康交往。

(二)学校教育方面

学校应充分发挥其教育的功能,运用多种教育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交往意识和交往观念。教师要加倍关爱留守儿童,了解留守儿童的交往需求,了解不同儿童的交往群体和交往方式;通过课堂教学、实例分析,让他们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谊和纯真友谊,帮助留守儿童认识同辈群体交往对个体成长的重要性;经常与留守儿童的家长进行沟通和联系,与家长一起对留守儿童同辈群体的交往进行教育和引导。教师要以爱心温暖每个留守儿童,消除儿童因家庭情感的缺失而导致的情感无助,让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快乐成长。

(三)社会环境教育方面

社会各界对于留守儿童同辈群体的交往都应该给予充分的支持和帮助。各个单位、各个系统都应当发挥自身的优势,留守儿童所在的城市、乡(镇)、村等应成立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成立留守儿童爱心帮扶站,协调政府、学校、家庭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从不同侧面关注留守儿童,积极促进留守儿童同辈群体交往产生积极的影响,干预其对留守儿童产生的消极影响,使留守儿童能够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1]陈正良.同辈群体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5).

[2]叶敬忠,潘璐.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同辈成员群体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消失吧!同辈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调查:76.8%受访者觉得同辈人对自己影响大
大学生英语写作同辈反馈和教师反馈对比研究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