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舞蹈教育中教师的道德素养问题

2012-08-15覃天伟

文教资料 2012年8期
关键词:舞蹈老师教育

覃天伟

(西华大学 艺术学院 舞蹈系,四川 成都 610039)

高校舞蹈教育中教师的道德素养问题

覃天伟

(西华大学 艺术学院 舞蹈系,四川 成都 610039)

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意义重大深远。教书育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教师的天职。一位合格的高校舞蹈教师应具备怎样的道德素养,才能在教书育人中发挥师德感召力呢?作者结合教学体验谈谈自己的观点。

高校舞蹈 教师道德修养 专业素质 综合能力 内在修养

当我从一名学习舞蹈的学生转变为一名高校舞蹈教师时心中充满了彷徨。然而,经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地体会到教育中的真谛——“用心教书”。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主人,是教育事业的创造者,教学对象是学生,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这样才能体现教师的真正价值所在。我在读研究生时老师这样教育我们:“我们身为一名人民的教师,要用心去面对每一个舞姿,用心去尊重每一个学生,我们不光是教会别人跳舞,而是更多地用生命在舞蹈;我们是桥墩而不是桥。”这样的话语让我深受启发,并使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自己准确的定位,努力做一个合格的高校舞蹈教师。

一、舞蹈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常常把身体条件好、能力相对强的学生放在中间的把杆、队形的前排;而把身体条件差、能力相对弱的学生放在旁边的把杆、队形的后排。这在学习舞蹈之初是有一定作用的。问题在于,这种做法一直维持到学期末甚至是整个舞蹈学习的结束。站在中间把杆、队形前排的学生会得到这样的暗示:“你是最好的,你是最棒的!你应该成为大家的榜样!”而站在旁边把杆、队形后排的学生则会得到相反的暗示。除此之外,教师还常常把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前者,对前者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对后者则更多的是批评和训斥。长此以往,前者对自己充满了自信,学习成绩步步攀升;而后者则深感自卑,学习缺乏动力,成绩提升缓慢,以至于一旦他们站到前排就会感到局促不安、极不自信。我国现今的高校舞蹈教育普遍存在这一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传统习惯在起作用,认为一直以来大家都是这么做,很正常,没什么不合理的。其二,条件好的、能力强的学生都站在前排,看起来舒服,观赏性强。其三,教师总是喜欢那些条件好的学生,他们常常能最快地领会老师的训练意图,尽早地达到教学要求,等等。这样的做法用在观摩课、公开展示课上是可以理解和无可厚非的,但用在日复一日的课堂教学中就不妥了。我们的课堂不只是一个或某几个学生的课堂,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使每一个学生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厚此薄彼、分等级的做法显然是与教育公平的原则相违背的。舞蹈教学要因材施教,要培养“尖子生”,也不能忽略相对较差学生,对后者要多鼓励,多给他们自信,让他们意识到通过努力是可以学好的。

二、舞蹈教学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教育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长期以来,舞蹈教学采用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我们培养了众多符合学校规范、符合教师要求的舞者。然而,如何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如何真正地为培养人才服务,我们缺少研究。如果中专阶段是以模仿学习为主、以掌握技术技能为主,那么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就应该在中专的基础上以理性学习为主、以关于方法的学习为主、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为主、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教师一味地讲述训练的要求,周而复始地纠正学生的错误,而学生对训练的要求是否理解、内心存在什么疑问、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等却很少去了解,很少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教学成了教师的“一个人的舞台”。这种缺少互动的学习,使学生缺少思考的空间和质疑的空间,使得他们的大脑习惯于接受外来的信息,缺少处理这些信息的能力,更谈不上以这些信息为知识储备去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正像有人到国外学习考察后归纳的:“在中国,学生是容器,等着接收老师的知识;在美国,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主导,担任引导性角色。”因此我们在基本功训练、民间舞、作品排练、代表性舞蹈、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等方面都应该创设出多种多样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师要有爱心、事业心

教师的爱一旦进入学生的心灵,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会使他们的心灵萌发出善良崇高的情感,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在“师道尊严”的传统下,学生对老师是敬畏的,他们对老师的要求也是多方面和高标准的。《师说》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传道”是先于“授业”的,这里的“道”是做人的大道理,自然教师就应该是“有道”的模范。教师的爱更是一种对学生无声的教化。我是一名教授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一直坚持“严师出高徒”的理念,平时就给人很严厉的感觉。有一位同学给我写过一张纸条:“老师,我希望您有时不要对我们那么凶,我们都很害怕您,更不愿意和您说真心话。”我在读研究生时也遇到过一位这样的老师,我们给她提了建议,这位老师看到我们给她的真诚建议,意识到自己过于严格,说:“我和同学们平时缺乏沟通,甚至产生了误会。我想我以后会把你们当朋友一样平等地与你们谈心,让你们明白我对你们的真诚与爱。”最后大部分同学愿意和她亲近,并且喜欢她。罗兰曾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会变成黑暗。”有多少个教育的故事,就有多少个爱的故事,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漫漫的教学生涯中,我坚信有爱就有教育,无论是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爱”。所以高校舞蹈老师应该“用我们心中的爱真正的关心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不仅要有爱心,还必须具有事业心。教师远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而是一种创造。这种创造取决于教师的业务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该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二十倍,以便能够自如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出最重要的来讲。”燕国才先生在《素质教育理论概论》中有这样的比喻:“教师有一桶牛奶的业务素质,才能使学生形成一杯牛奶的业务素质。”因此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具有广博的科学知识,不仅懂得教育规律,把握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具有时代意识,不断吸取新知识,“只有源源不断而来,才能滔滔不绝而去”。要转化教育观念,更新知识结构,善用教学策略,具有应变能力和创新精神。只有不断地“发展自己”,才能“发展别人”;只有不断发展,才能“燃烧”得更亮,才能更好地“照亮”别人。

四、教师要把真情投入到教学中

教师的工作是教书,然而我们工作的对象并不是书而是人,如果只顾教书,那就成了“经师”而不是“人师”了。教书是教师的手段,育人是教师的本分。育人和教书一样不能耍嘴皮子,而是要以真情去打动学生。教师不能只像蜡烛那样发出微弱的光,而要像一团炽热的火,把自己当做火种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苗。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要教师真情投入,学生怎会无动于衷?在舞蹈教学中,口传身授是常用的手段,舞蹈是一种实践性的艺术,身授十分重要。面对学生我们要用心的投入、真切的感情去给学生一遍一遍地做示范,这样学生才会领会到动作要领。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我们应该把自己当做教具,投入真情地演示给学生看,这样他们就能从我们身上学会做人的道理。教师用嘴上课,但是要用心教书、以情育人。以人为本而不是以书为本,这就是教育。所以高校舞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把“真情”投入到教学中去,用真情去打动学生。

综上所述,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多方面的道德修养,强化自己各方面的专业素质,增强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内在修养,才能真正成为优秀的高校舞蹈教师。

[1]冯碧华.社会舞蹈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2]潘红.艺术概论[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3]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4]于平.高教舞蹈综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5]约翰·马丁.舞蹈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6]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7]舒承智,符辉.艺术教育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法规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陈琦.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0]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舞蹈老师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冰上舞蹈搭档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我和舞蹈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