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2012-08-15张曼

文教资料 2012年8期
关键词:实效性政治思想

张曼

(红河学院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云南 蒙自 661100)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张曼

(红河学院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云南 蒙自 661100)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要充分认识教育对象的变化,要其他学科配套协助,要准确定位其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主体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巨大优势。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十分重视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人民进行民族独立、国家解放,以及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都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在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却受到了挑战。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是我们目前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几点认识

(一)增强思想整治教育实效性不能只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找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简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是从思想政治品德上培养教育人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有着更为具体的定义,它是指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调动人们在工作、革命和建设、改革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好各项工作,为实现党在各个时期的总任务而奋斗。长期以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欠佳,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过度理想化,缺乏人性化,忽视了个人的真实需求,目标定得高远让人无法企及,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要见实效包括两个过程,即内化与外化的过程,内化指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规范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意识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外化则是将个体品德意识转化为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的过程。内化是变“社会要我这样做”为“我要这样做”,外化则是变“我要这样做”为“我正在(已经)这样做”。内化与外化不论哪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必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强或没有体现。这就要求受教育者知、情、信、意、行的协调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在传播社会需要的思想、观念、规范方面,是应该而且完全可以做得很好的。因为凭借目前党和国家的重视程度,我们现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队伍,逐渐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将正确的、科学的、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的思想观点传播给大众并非难事,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在完成人民群众的 “知”上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而难在帮助受教育者感动“情”,建立“信”,形成“意”,最终落实到“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强就在于它没有使人们达到“知、情、信、行”的统一,但是我们也必须明确,完成人们思想、政治观念的内化与外化并非思想政治教育一方之力可以完成的,把责任归咎到思想政治教育上是不公平的,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单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完成人的全面发展的任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身找突破口,但不能只从思想政治上找原因,应当放眼全社会,调动各方之力。

(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要充分利用受教育者个体主体意识提高这一条件。

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看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而在现代社会,作为社会个体的人与以往相比,有了一个显著的进步,那就是个人主体意识的提高。这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对个人发展的影响中最主要的体现,社会对人的影响最主要的是经济对人的影响,现代人的重要特征和标志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从经济发展变化的角度来看,主要取决于三方面的社会变革,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从经济基础的底层把人的主体需要纳入了社会经济生活之中;二是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出现,通过科学技术这个要素,从生产力层面推动了主体性的提高;三是经济全球化急剧发展的趋势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经济、社会环境,推动了人与人之间的跨文化的交往的广度和深度,进而从文化互动层面增强了人的主体性。社会成员主体意识的提高是现代合格主体的前提条件,但主体意识增强的社会成员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意识、观念、品质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最终是要促成个体的思想转化,现实的个体是一个能动的个体,他们往往会根据自己有的思想观念,社会态度,以及个体实践的需要对教育者输送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社会成员主体意识提高,能动性更大程度调动起来,面对这样的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实效性,除在教育手段、方式上寻求现代化的设备支持外,在内容上也必须具有针对性,研究接受主体的接受需要,调动接受主体的接受兴趣,寻求最佳的可接受性契合。总之,当今社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充分认识到个体主体意识提高这一背景并以这一条件为基础开展工作。

二、关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一)经济学、法学的配套协助。

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其实效性才能确实体现出其价值性,而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价值,仅凭思想政治教育单方面力量是不可以完成的,还需要动员整个社会来齐抓共管。笔者认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其他学科也要配套协助。其中在学校教育中应同时开设经济学、法学方面的课程。现阶段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对个人而言,劳动是谋生的手段,物质利益的需求是主要的。在这样的现实环境当中,经济学的相关理念应当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所必备。经济学追求的是资源配置,利用的效率,是“正确地做事”的效率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是“做正确的事”的价值目标。从某一角度来说,经济学的理念或多或少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并且,经济学在进行人性分析时,一般认为人理性地追求自己个人的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个人的逐利动机在市场和政府的作用下会整合为社会经济利益最大化。20世纪90年代后,在此基础上突破了人是唯经济利益是图的观点,进而认为个人追求的是效用最大化。有观点认为,一个人的得失由三部分相加而来:行为本身的得失,社会对他的行为判断的得失,以及道德满足感的得失。其中,道德满足感是指来自于责任、发扬某种精神而获得的效用,与他本人的行为贡献成正比。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据此刺激人们对道德满足感的需求,使思想政治教育倡导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在社会和个人选择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即改变社会和个人偏好),从而实现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调节。

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组成部分,法律与道德作为一硬一软两个约束对个人的行为起制约作用,两者虽然约束力、惩罚方式等存在诸多不同,但两者都追求公平正义,都倡导抑恶扬善,都主张诚实信用,从某一方面来说两者都体现同一套价值体系。法律的底线与道德的高境界相互补充,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开展法制教育可起到补充的作用。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教育对象主体意识日益增强,社会生活不断地选择,经济学、法律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不同性质的三个备选答案,在承认个体主体意识的同时让个体更理智地选择,更明确,更全面的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行为树立起社会责任感。这样的“清醒”的人最终将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价值体系,因为不论是经济学、法学,追求的最终目标都是平等、公平、正义、诚信等。概括言之,一个现代人应当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知识,一定的法律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价值体系才能被合理的看待,理智地接受。但是必须表明的是把经济学与法学作为公共课传授等具体事宜,还需进一步探讨。

(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补充。

1.保证和导向的功能必须坚持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对象乃至整个社会所发生的积极独特的作用或影响。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当今国际环境下,在当代中国,保持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与导向功能更具有特殊的地位。当今时代,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波澜壮阔。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分化图谋一刻也没放松。反而在信息传播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更加猛烈,手段更加隐蔽和高明,目的依然是要对我国进行经济、政治、文化进行控制,因此,越是发展经济,越是改革开放,就越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越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占领文化阵地。马列主义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意识形态的阵地,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反马克思主义、反无产阶级的思想就去占领。对此,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树立清醒的阵地意识,把思想、文化、舆论阵地牢牢把握在党和人民手中,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在资源相对稀缺的现实中,一个人自身利益的追求或多或少会影响到他人的利益,怎样才能既满足自身利益又不损害别人利益甚至既利人又利己,这是一个需要妥善处理的敏感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不能两者兼顾,必须做出选择,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不同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倡导集体主义、共产主义,把共产主义理想作为一种政治理想召唤和动员人们为之奋斗。这完全是必须的,它是先进的,崇高的,理想化的,而这种先进、崇高、理想化不应成为受指责的目标,因为它本身就应具有这样的特点,也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发挥它必须发挥的导向和保证功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把人们的思想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方向上。

2.思想政治教育要走向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要通过人体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应当从关心人入手。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和保证作用是站在高处为人指出一个方向,那么另一个作用就应当是落到实处的关心人的思想状况。思想政治教育应走向人文关怀,确实为人们解决思想上、政治上的迷惑,做贴近人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兼顾个人的现实思想状况,也只有以此为依托才能发挥其导向与保证功能。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郑志强.论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个人”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J].德育研究,2005,(3).

[3]陈永光,田丽娜.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

猜你喜欢

实效性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