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自主式家庭教育浅议

2012-08-15杨光皎

文教资料 2012年8期
关键词:家庭家长大学生

杨光皎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连云港 )

大学生自主式家庭教育浅议

杨光皎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连云港 )

目前关于高校家庭教育的研究都侧重以家长和家庭为行为主体,本文以为从长远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看,此类研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现状。本文推重以大学生群体为直接教育对象和可预期实施对象的自主式家庭教育,在简单分析高校单向推行家庭教育阻力的基础上,本文论证了大学生自主家庭教育的功能,以及实际开展中所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方面。

高等教育 大学生 自主式家庭教育

自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颁布以来,大学生家庭教育日渐受到重视。对于高校思政工作者和研究者来说,如何将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教育合力中家庭的功效发挥出来,成为当下一个热议的话题。究竟我国的家庭教育应该如何向高等学校延伸,应该以何种方式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助推作用。

一、高校单向推行家庭教育的阻力

1.现有观念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妇女从家庭中走出来后,伴随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的颁布,基础教育的具体实施被彻底从家庭中剥离开来,以至于我们经常听到家长对老师说的最多一句话是:“孩子就交给你们了”。虽然近年来中小学阶段家庭的参与已经越来越明显,但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方面,社会文明水平决定了家长的参与和重视很多浮于表面,多要借助于家长会、作业检查、开放日等形式体现。另一方面,落后的教育发展状况也造成了真正重要的例如家庭氛围,教养方式等不可量化的教育要素的乏人问津。基础教育尚且如此,谈及高等教育,家长的普遍理解更是,孩子终于成人了,可以放手喘口气了。在这种整体社会教育水平偏低的大环境下,讨论家庭教育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很难有立足点。

2.家长的教育素质参差不齐。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虽然现在以90后为主流的大学生们的家长在受教育程度上已经远远超过80后、70后的大学生家长,然而要求他们按照高校的希望配合实施家庭教育,困难依然很大。一者,真正接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家长,真正了解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家长依然是寥若晨星。二者,家长对家庭的教育功能,教育方式缺乏普遍的理性认识,家长们期望的也就是陪同作业,检查,默写等低层次的看护工作。三者,一些家庭本身就是问题家庭。单亲,离异,重组,家庭不睦等很多表象就是家长本身在处理家庭关系上不智的后果。在这些因素之下,将家庭教育寄希望于全体家长,本身就是个虚幻的泡沫,缺乏可行性。

3.高等学校相关准备的不足。很多研究者都表示要建立完善的家校沟通体系,然而就我国高校师生,尤其是辅导员和学生比来说,这一建议本身就是项艰巨的工程。以现状来说,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更多时候还是应付式的出事才和家长联系。家庭教育本身专业要求很高,相应的配合指导必须有一定功底的专业人士来开展,否则只能流于形式。而高校辅导员队伍,目前虽然日益专职化,但是整体在此一领域的专业素养还是亟待提高的。在高校没有充分人员准备的前提下,一味盲目推进,只会提前将热情空耗。

4.空间距离的阻碍。传统的中小学,无论层次高低,家长、家庭介入孩子的成长都是有空间距离保障的。一般来说,孩子都在身边,除了寄宿制学校定期回家外,大部分孩子和父母长期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相对封闭的空间,充裕的时间,保障了家长和子女之间的了解、交流、沟通,以及对学校教育的反馈。而进入大学,这种传统的空间被打破,大部分的子女都要远离家乡到异地求学。突如其来的空间距离,使得原本习惯了耳提面命的家庭教育一下子失去了渠道,没有了着力点。家长都会觉得孩子长大了,离远了,没有抓手了。即使真的被告知问题,很多家长除了打打电话,偶尔来一两次之外,也很难真的介入。

二、自主式家庭教育的内涵

正是鉴于以上几点,我以为,就高等学校单向对家长提倡重视家庭教育,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我国家庭教育层次普遍较低的局面,对于大学生个人的成长也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扶正和帮助。从根本上看,对于中国孩子而言,由于他们长期身处高层次家庭教育的真空地带,即使进入大学,从年龄上看他们也是成年了,但从精神上衡量远远不达标。他们的大学岁月,介于应成年和未成年之间,介于旧家庭的退出与新家庭的进入之间。他们是今天的孩子,但一脚踏进社会,他们就是明天的家长。如果能够恰当地引导其开展正确的自主式家庭教育,那么对于其自身独立,反省既往,人格重塑,未来的人生及终身的幸福都将有深远的影响。

关于家庭教育的界定,学界一直表述纷纭,其中有这样一种定义:为健全个人身心发展,营造幸福家庭氛围,以建立祥和社会,而透过各种教育形式以增加个人及家庭生活所需的知识,态度与能力的教育活动。

那么何谓大学生的自主式家庭教育呢?我以为,就是高校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环境,科学设置相关课程,引导大学生进行自主式学习,提前实现作为家庭组建者进行家庭生活必需的认知,态度和技能的积累。当下高校谈论较多的家庭教育,必须借助于家长,更多关注的是学校教育最后阶段人群的过去或当下已经发生的状况,而本文的讨论立足于大学生群体的自主教育,直接影响的是他们所要展开的未来生活和后续动态发展。

三、自主式家庭教育的功能

1.反省原有的家庭。鉴于社会现状,不少作为基本构成单位的家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其中典型的问题诸如夫妻关系不睦,父母和子女的不理解,教育冲突,家庭暴力,养老纠纷,等等。通过开展正规的家庭教育,高校可以将正确的家庭价值观和实现技巧展示给大学生,让大学生比对自己原有的家庭。通过客观的审视,既可以归纳出原有家庭的优点,又可以寻找到其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只有隔岸的审视,才能超脱地发现问题,才有可能走出“家庭模式遗传”的怪圈,避免历史的重演。

2.弥补自身的不足。在反省原有家庭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可以更清晰地看待自我。对于个人的成长而言,先天的遗传固然重要,但大量的事实和研究证明了,后天的习得对人发展方向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家庭作为个体最早的学习场所,它施加的是一种非正式的无意识影响,它的两性相处模式,家庭氛围,家庭运作的模式都将直接影响成长起来的后代。这种影响虽然无声,但远比行诸口头和课堂的传授更有效。不睦的父母关系,容易导致子女对两性关系的不信任;呵斥的训导,容易导致子女不自信;溺爱的教育,容易导致子女以自我为中心,抗击打能力较弱。事实上,通过孩子总可以看到他所走出来的家庭。自主式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身上有家庭的烙印,对于部分有毅力付诸行动改变自己的人来说,更可以实现自我弥补和修复。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看,这是最为有效的自我教育途径。

3.预建未来新家庭。对于大学生来说,虽然身上打着家庭的烙印,但他们已经从原有的家庭中走了出来,且处于逐步脱离的过程中。作为即将踏上社会的人,他们是新家庭的构建者。通过培养自主式家庭教育的涵养,他们可以对未来自己将建立的家庭进行构建预想,结合自身的条件,清楚自己要规避的误区,明确自己要达到的目标。这样无论是在择偶,还是在婚姻关系的确立,还是在两性的相处上,都可以提前推动大学生进行理性思考。立足于原有的家庭,立足于自身的成长条件,使得理性思考后构建的新家庭,相比当前社会上大量盲目冲动的婚姻将更为慎重,更为稳固。

4.深远的社会意义。不管是成年的男性还是女性,幸福的源泉,生活的动力,主要都将来自他后天建立的家庭。对于处于可塑关键期的大学生,进行自主式家庭教育,对其将来的人生道路是不可缺少的。而家庭的稳定又将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和教养,将可能出现的很多社会问题泯灭于未形。这种防微杜渐式的提前教育,实际效果应远远好过缝缝补补的清理问题。大学的教育正是应该立足于受教育者未来的发展,为其提供终身发展的滋养;大学的教育也正是应该立足于对社会的反哺,而非暂时的明确效益。

四、大学生自主式家庭教育的实施要点

1.高校要勇当落实主体。对于从学校到学校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从未涉世,对于自身的家庭及相关的教育影响很难有一以贯之的理性把握,对于家庭教育的专业系统知识也很难通过完全的自学有全面的掌握。这就决定了高校责无旁贷应该挑起重担,应该把影响个人未来和社会未来的家庭教育明确纳入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要改变过去对学生主体进行系统家庭教育的无视或忽视态度,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步步推进,确保以后的每一代成年人都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追寻自身的幸福。

2.必须聚焦两性关系。一个家庭一旦建立,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及和外部世界之间就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关系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而所有问题的中心所指必然是一个家庭的两性关系。一个夫妻关系高度融洽良性互动的家庭,很难会有信任危机,很少有教育分歧,养老纠纷等纷繁的冲突。相反,很多问题高发家庭的潜在原因,都是夫妻双方作为家庭主要创建人之间出现了或隐或现的裂痕。所以解决一切家庭问题都应该从夫妻关系入手。对于未来新家庭的构建者来说,两性关系的深入了解和思考就显得至为重要。高校在展开家庭教育时,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多着力。相爱简单,相处难,婚姻中的两性关系是所有人际关系中难度最大的,也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而此种关系处理不当给当事人带来的伤害也是最大的。

3.必须凸显家庭的契约责任。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自建立之日起就是一种契约和责任的象征。一旦选定一方,进入婚姻,则意味着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这种选择一旦做出,则是一种承诺。男女双方应该有相应的承担能力,而不能朝秦暮楚,反反复复。现在社会上的闪婚闪离,离婚率偏高等现象,很大部分原因是太多的婚姻不成熟,双方只有婚前的感情,而不要婚后的责任,归根究底还是对家庭的本质认知不够。夫妻双方以正确的契约精神经营家庭,可以避免双方为琐事所累,避免在子女教养问题上产生分歧,避免双方家庭对待不公等很多问题。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以为就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教育水平而言,高校单方面要求家长配合开展家庭教育难以取得重大进展,相反,高校应主动抓住大学生最后的在校时光,主动利用这段家庭教育认知的空白地带,好好开展以大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式家庭教育。唯有如此,才能一方面促使大学生反省自我,在校期间实现自我弥补教育,另一方面提高其未来组建幸福家庭的能力,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长远的贡献。

[1]张良才.中国家庭教育的传统、现实与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06.06.

[2]罗娟.中国家庭教育误区探讨[J].科教文汇,2006.10.

[3]马其南.论高校与学生家庭沟通机制的建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8.05.

[4]罗良针,姜超.大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2008.12.

[5]张功,江沈红.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考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06.1.

[6]赵秀冀虹.关于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2011.08.

猜你喜欢

家庭家长大学生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庭“煮”夫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家长请吃药Ⅱ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