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长宁区人口结构变迁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系研究

2012-08-15上海市长宁区统计局课题组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2年9期
关键词:长宁区常住人口区级

上海市长宁区统计局课题组

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近十年来长宁区常住人口规模有所减少,人口结构出现新变化。这既是长宁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区功能发展转型的结果,也必然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产生深刻影响。本研究拟在综合阐述长宁区人口变迁新特征的基础上,利用计量经济模型深入分析人口变迁与经济转型发展之间的关系,并结合长宁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长宁区人口结构变迁的主要特征

(一)常住人口减少,户籍人口增加

2010年,长宁区常住人口为69.06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减少1.17万人,下降1.7%;与全市2301.92万人的常住人口规模相比,长宁区人口占全市比重为3%,在全市18个区县中排名倒数第四,仅高于静安区、卢湾区和黄浦区。虽然常住人口规模有所缩小,但户籍人口规模上升。2010年,长宁区户籍人口为62.3万人,与2000年相比增加2.51万人,增长4.2%。

普查显示,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比2000年增长37.5%,而长宁区常住人口不增反降,综合来看,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经过多年规划整合,长宁区环线以内和虹桥古北等地区已经形成成熟的城区模式,人口规模和群体层次逐渐稳定,人口扩容的空间较小。二是区内土地功能进一步调整优化,并且房价随全市走势大幅度上升,居住成本提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口入迁并使之逐渐减少。三是随着全市尤其是新建城区和郊区住宅建设的飞速发展,人口分布逐渐从中心城区向外转移。

(二)常住人口抚养比下降,老龄人口抚养比上升

人口抚养比又称为人口负担系数,是指常住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表示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大致要负担多少名非劳动年龄人口。常住人口抚养比低于或者等于50%,表明社会劳动力供给充足,生活负担相对较小,处于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期”。普查显示,2010年长宁区常住人口抚养比为26.7%,与2000年的31.5%相比下降4.8个百分点,人口结构优势十分明显。

分抚养结构看,少儿抚养比下降。2010年,长宁区14岁以下人口为4.8万人,比2000年减少3万人,占全区人口比重由2000年的11.2%下降到6.7%,减少4.2个百分点,少儿人口呈大幅度减少态势;少儿人口抚养比为8.8%,与2000年的14.6%相比,下降5.8个百分点。老龄人口抚养比上升。2010年,长宁区65岁及以上人口为9.75万人,比2000年增加0.81万人,占全区人口比重由12.7%上升到14.1%,增加1.4个百分点;老龄人口抚养比为17.9%,与2000年的16.7%相比上升1.2个百分点。国际经验认为,老龄人口抚养比达到或超过7%,社会即进入老龄化时期。长宁区老龄化人口大幅度超过该警戒线,老龄化问题十分突出。

(三)人口密度总体较低,内环线以内相对较高

人口密度反映了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也是人口对土地资源占用情况的写照。长宁区行政面积37.19平方公里,2010年常住人口的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8569人,与2000年相比,每平方公里减少311人。与9个中心区平均人口密度24183人相比较,长宁区每平方公里要少5301人。

分街镇看,内环线以内街道或者近内环线街道的人口密度要大于内环线以外的街镇。2010年,长宁区人口规模最大的是新泾镇,常住人口达14.68万人。常住人口规模居前的街镇还有仙霞新村街道、天山路街道、新华路街道、华阳路街道,平均人口都在7万人以上。但是,从人口密度看,最高的是天山路街道每平方公里38616人,其次分别为仙霞新村街道37297人,华阳路街道35478人、江苏路街道34589人、新华路街道33286人。而人口密度最低的是程家桥街道3143人,其次是新泾镇12140人和虹桥街道14704人,均明显低于长宁区平均人口密度。

(四)文盲率继续下降,高学历人口大幅增加

普查显示,近十年长宁区人口的文化素质提升很快,文盲率继续下降,并且高学历人口成倍增加。2010年,长宁区15岁以上文盲人口为1.08万人,文盲率1.56%,与2010年全市2.74%的平均文盲率相比低了1.18个百分点。

2010年,长宁区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25.66万人,占常住人口37.2%,与2000年相比提高18个百分点。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口为3.3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8%,与2000年的5784人相比增长了4.9倍。如果以每10万人中拥有的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数看,2010年长宁区为37163人,比全市平均21892人相比多出15271人,高出近70%,仅次于徐汇区的37282人。

长宁区人口文化素质大幅提高,主要原因是近十年来长宁区居住和教育环境明显改善,对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人口的入住吸引力持续增强。加之长宁区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对高学历人口就业的吸纳力,而其中一部分就因此而就地居住。长宁区劳动力受教育结构显著优化,又促进了区域高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持续提升。

(五)从业人员大多从事服务业,从事现代服务业比例较高

普查显示,2010年长宁区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为54.51万人,占常住人口78.9%。劳动力就业结构呈现与全市明显不同的特征:

首先,从业人员大多从事服务业。10%抽样调查资料显示,长宁区就业人口中从事服务业人口占80.69%,相当于每5个从业人员中有4个从事服务业,比全市54.52%的平均水平要高出26.17个百分点。

其次,从事现代服务业人口比例要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根据长宁区现代服务业的行业界定,现代服务业包括信息服务业、专业服务业、航空及物流业、现代商贸业、会展旅游业、社会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依据该口径计算的长宁区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为42.1%,而全市同口径的这一比重仅为26.03%,比长宁区低16.07个百分点,显示长宁区服务业发展水平和能级相对较高,具有较强的领先优势。

(六)外来人口受教育素质较好,就业相对集中传统服务业

普查显示,长宁区外来常住人口受教育程度总体较好。2010年外来常住人口中,受过初中以上教育的占86.26%。其中,受高中教育的占19.25%,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占33.89%。与长宁区平均水平相比,受大专及以上教育所占比例低3.41个百分点,但是与全市平均水平相比则高出许多。

长宁区外来常住人口就业也以服务业为主。据10%抽样调查显示,外来常住人口从业人员中,从事服务业的占81.85%,比长宁区平均就业分布水平还高出1.16个百分点,但所从事的行业主要集中于传统服务业。其中集中度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是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这三个行业合计占了从业人员的一半。

二、长宁区人口结构变迁对经济转型发展影响的计量分析

为深入研究长宁区人口结构变迁对经济转型发展的影响,本文选择了常住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老年抚养比、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比重、区级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作为主要变量,通过协整检验来衡量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来分析变量之间短期波动的影响及长期影响对短期波动的调节作用。其中实际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别采用相应的价格指数进行平减。所有基础数据均来源于上海统计年鉴和长宁区统计局历年的统计手册。在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后,剔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个变量,采用Engle和Granger提出的EG两步法对其他五个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可以通过对协整方程进行分析,发现:

首先,从长期看,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对长宁区区级财政收入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同期区级财政收入将增加3.6个百分点。

其次,老年抚养比与长宁区区级财政收入的变化负相关,老年抚养比每提高1个百分点,同期区级财政收入将降低0.03个百分点。这说明从长期趋势上看,老年抚养比的提高不利于区级财政收入的增长。

再次,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比重对区级财政收入的影响系数为2.69。这说明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同期区级财政收入将增加2.69个百分点。

最后,实际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对长宁区区级财政收入的影响为负,但统计上并不显著。结合进行平减后的实际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来看,自新世纪以来,长宁区实际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速已开始呈总体下降的态势,有的年份甚至出现负增长,说明长宁区作为中心城区,其经济增长模式已发生改变,经济增长已不再依靠投资驱动而转向消费驱动。

在误差修正模型中,差分项反映了各变量短期波动对区级财政收入的影响,误差修正项反映了长期均衡趋势对区级财政收入的调整力度。从差分项看,短期内,各差分项对区级财政收入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第一,本期区级财政收入对滞后一期的区级财政收入的短期弹性为0.44。这主要反映的是经济发展的惯性因素。

第二,本期区级财政收入对同期和滞后四期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短期弹性分别为-11.56和16.59。说明新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对经济增长的即期作用是负向的,这主要是因为新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第一年往往处于接受职业培训的阶段,其正向作用需要四期(即1个年度)才能体现。

第三,本期区级财政收入对当期的老年抚养比的短期弹性为-2.3,和长期趋势一致,反映人口老龄化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都对经济发展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第四,本期区级财政收入对同期的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比重的短期弹性为3.62,和长期趋势一致,说明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均对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对于人口结构变迁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系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人口年龄结构、文化素质结构与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关系密切,它们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

第二,从长期来看,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提高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则会抑制区域经济的增长。

第三,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文化素质联系紧密,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经济的转型发展。

第四,从短期看,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需要滞后一年才能得到体现,但经济发展对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短期弹性要比对大专以上学历人口比重的短期弹性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长宁区的经济发展更多地是依靠人力资源的数量、而不是质量推动的。

三、基于人口发展的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十二五”时期是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本研究表明,人口发展对长宁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劳动年龄人口保持在较高水平,将有利于延长“人口红利期”的经济助推力,为长宁区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争取到宝贵的战略机遇期;而人口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有利于长宁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依靠智力资源的挖掘和发挥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内在能量。为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在控制人口总量的前提下,适度提高外来人口留住能力。从研究结果看,外来常住人口年龄结构相对较“轻”,0-65岁人口所占比重比全部常住人口高12.1个百分点,并且受教育程度与常住人口差距不大。因此,适度提高外来人口的留住能力,扩大外来人口留住规模,对长宁区经济转型发展十分重要。提高外来人口的留住能力,一是要提高人口管理的主动性,有重点地引导不同结构人才落户长宁。二是要提高人口管理的开放性,加大对海外人才的引进和使用力度,适当提高外来常住人口的比例。三是要提高人口管理的科学性,进一步改革和优化户籍管理制度,发挥好户籍制度对城市人口总量控制的调节作用。

2.加大教育投入,并增加对继续教育的支持力度。长宁区要加强对继续教育体系的投入,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城区继续教育体系,改变目前继续教育以外语、电脑、文艺、以及文史常识等为主的单调、狭窄的局面,实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技能教育的阶梯化再培训体系。二是要运用多种技术和手段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综合发挥课堂、网络、电视、广播等教育传播手段,实现继续教育无处不在、随时能学的格局。三是要降低继续教育的学习成本,对参加继续教育的人员要提供适当的激励机制,形成全民学习的氛围。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继续教育也是构建学习型城区的重要环境,而构建学习型城区直接关系到未来长宁的综合竞争力。

3.缩小不同街镇之间的发展差异,分散地区人口压力。缩小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一是要加大西部地区的产业配套水平,提高就地就业的能力和水平,降低居住和工作分离的人群比例,吸引外来务工人员就地居住。二是结合人口密度较高地区大量房屋老旧的现状,可对城区部分土地功能进行重新规划,通过动拆迁的方式向外围分流部分居民;也可提供对东、中部地区动拆迁后自愿迁入西部的支持性奖励,包括适当增加保障性住房居住面积等,以分散人口密度较高地区的压力。三是加快推进社会事业“西进”项目,进一步完善西部地区的教育、医疗、文化、娱乐、商业等配套设施,提高宜居水平,增强落户吸引力。

4.关注老龄化发展进程,着意挖掘老龄人口的智慧资源。

长宁区应当积极面对老龄化社会的现实境况,主动作为,一是在遵守国家和本市劳动制度原则的前提下,适当调整劳动保障制度的配套机制,鼓励超过法定劳动年龄、并且有劳动意愿和能力的老龄人口继续工作。二是利用社区基层组织建立具有特色的老龄人口智力协助小组,帮助社区或者企事业单位解决各种生产生活和经营管理中的问题。三是政府提供条件,利用互联网建立老龄人口创新合作网络,为全社会提供智慧协助或创新支持。

课题组组长:邹登荣 秦丽萍

课题组成员:姜忠毅 周群艳 薛广宇 许 芳都冰一 汪东兴 张 敏

执笔:姜忠毅 周群艳

猜你喜欢

长宁区常住人口区级
2021 年内蒙古自治区常住人口主要数据公报
保定市首家县区级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莲池区揭牌
推进报台网深度融合 做强区级融媒体中心
幸福成长从“三十件事”开始——上海市长宁区愚园路第一小学少先队员的“幸福课堂”
My Best Friend
北京城市副中心:常住人口控制在130万以内
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首现负增长
县区级社情民意调查方法初探
基于移动互联的县区级数字交通综合管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