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进步与科技期刊的发展

2012-08-15

同煤科技 2012年4期
关键词:作者群稿件编辑部

岳 云

《同煤科技》杂志是一本煤炭技术类的科技期刊,是山西省二级期刊,创刊于1979 年。在办刊30 多a期间,经历了煤炭企业的风风雨雨,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为煤炭技术新成果、新经验的推广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笔者是从事《同煤科技》杂志编辑工作20 多a 的编辑,文章从《同煤科技》杂志的发展探讨科技进步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 投稿方式的改变

80 年代《同煤科技》杂志刚刚创刊,投稿方式和全国所有编辑部一样,都是作者把自己手写的纸质论文,用稿纸誊写好,直接到编辑部投稿或者通过邮局寄到编辑部。这种投稿方式要求作者誊写时必须字迹规范整齐;符号和代号标准规范;插图尺寸准确,线条粗细均匀,形象逼真,最好是用工程描图笔绘在透明的描图纸上的墨线图。表格科学明确、简洁清晰、设计编排得当,不要太扁或太长。可往往作者不能全做到,如字迹太潦草无法辨认;单位、符号不是我国法定计量单位,有的甚至是自创的;插图、表格问题更大,有的插图太简单不能说明问题,有的插图线条粗细不均、尺寸也大小不一,或干脆是徒手画出的图,给编辑加工带来很多困难。一篇稿件经常得联系几次作者,甚至一些电话说不清的问题,还得把作者请到编辑部,来来回回很耽误作者时间,编辑也不能提高效率。

90 年代末编辑部配上了计算机,投稿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作者再不用拿手写论文,只需把写好的论文输入计算机,用一张88.9 mm(3.5")软盘拷上送到编辑部就可。这期间除了一些年龄大的作者不会用计算机,原则上编辑部不收手写的论文。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88.9 mm 软盘最大的缺点是储存量小,另外用上几次就打不开了,一张盘就报废了。有时作者辛辛苦苦拷来的文章来了编辑部就打不开,作者为一篇论文来回几次送盘也很不方便,而且一张盘只拷一篇文章,浪费也很大。2000 年以后网络信息技术飞跃发展,电脑进入了千家万户,U 盘随之出现。U 盘的小巧便携、使用方便,储存量大的优点越来越被接受。作者送稿件把稿件临时拷到编辑部的任何一台电脑上,而且n 次使用都不会坏,还能在电脑上连机打印纸质版稿件以便存档用。

2010 年以后《同煤科技》编辑部采用电子投稿形式。最早采用电子投稿的目的是针对编辑部人员少、工作量大、接待作者占用时间长的现状提出的。随着山西省地方小煤矿关闭,企业重组再建,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规模日益扩大,范围由原来的大同矿区扩展到山西的临汾、忻州、朔州、怀仁以及内蒙的鄂尔多斯等,工作性质也由单一的煤炭开采发展到煤炭洗选、发电、发热、制气、铁路运输、基建等多业并举的综合大集团。科技人员的数量比过去增加了好几倍,科技论文的投稿数量也增加了10 几倍。组建大集团以后,《同煤科技》编辑部为了适应大集团战略需要,积极改变工作方式和方法,针对多数作者工作单位离集团公司总部较远,有的地方开车一天都不能打个来回,给工程技术人员来编辑部投稿带来诸多不便的问题,认为电子投稿很适合当前形势。作者只需将自己写好的论文,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到《同煤科技》编辑部的邮箱里就行。投稿形式的变化提高了编辑部办公自动化和网络化的水平,减轻了编辑人员的劳动强度,还带来一大批国内同行、专家的好稿件,提高了《同煤科技》杂志的知名度,扩大了影响。

2 审稿方式的改变

审稿是编辑部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审稿专家是提高期刊技术质量的中心环节。快速、准确地选择审稿专家是论文能及时、客观、准确进行学术评价的前提,也是提高期刊论文质量的必要手段。传统的审稿方式日益显得笨拙、拖沓。2010 年之前,《同煤科技》编辑部一直采用集中稿件分专业填好审稿单送给审稿专家,审稿专家在编辑部要求的时间内审定稿件后编辑部一并取回的方式进行审稿。有时遇上审稿专家出国、出差,一耽搁就是半个月20 d,审稿时间总拖着编辑时间,造成编辑流程前松后紧,经常有论文因为专家不能及时审稿而延误刊登时间。

采用电子邮件审稿后,编辑部就可把随时收到的作者稿件,根据专业把电子版审稿意见书、审稿说明,附带稿件等文件一并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发给审稿专家,审稿专家也不用集中审稿,随来随审,审完后用电子邮件方式发回编辑部。而且审稿专家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随时上网查询,再不用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专家用电子邮件审稿的同时也可加上QQ 聊天、微博等网络形式与作者相互联系。专家在稿件审理中如果出现需要商榷的问题,就可以通过QQ 语音或视频实现审稿人与作者两人甚至多人的同时交流,这种方式更适合当今人们的交际形式。编辑部收到专家审稿意见后,也能及时通知作者修改。这样,编辑就可以随时编排审查完的稿件,不用全集中在一起编辑排版,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3 作者群的改变

作者群大小,投稿数量、投稿质量,是一个编辑部、一本期刊的生命,它决定着这本期刊的命运。《同煤科技》杂志自1979 年创刊以来,一直很重视作者群的培养工作。开始编辑每期都向各专家约稿,写一些某领域的前沿探索或最新成果文章,另一方面为实现个人素质提升和工作能力提高去现场帮工程技术人员修改工作经验总结,以便达到论文发表条件。经过数年的努力,逐渐形成了一只庞大、稳定的作者群,为《同煤科技》杂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随着计算机的兴起,一些年龄大又不会用计算机的作者投稿减少。几年前职称评定稿件偏多,质量不及以往,作者群队伍不断缩小,培养和创造新的作者群是《同煤科技》杂志近几年的工作重点。随着同煤集团招聘大学生、研究生越来越多,科研机构与大学联合搞科研,博士后工作站等一批科研技术人才的加入,培养和造就一批新生科研写作队伍,争取更高更优的稿源,提高期刊质量,是今后《同煤科技》杂志发展的重中之重。

猜你喜欢

作者群稿件编辑部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编辑部的春天日常
《甲寅》周刊:民国新闻业的“孤臣孽子”
疯狂编辑部之鸭腿饭(四)
从启蒙者到批判者——《读书》杂志作者群体分析
《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核心作者群统计分析
疯狂编辑部之快递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