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28例宫颈锥切患者的临床分析

2012-08-15郭爱云郭俊红郝红艳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17期
关键词:岁者原位癌内瘤

郭爱云 郭俊红 郝红艳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为癌前期病变,CIN发展为原位癌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0倍,发展为宫颈浸润癌的风险是正常人的7倍[1]。现通过对我院128例宫颈病变患者宫颈锥切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宫颈冷刀锥切在宫颈病变及宫颈癌诊治中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行宫颈冷刀锥切术的患者128例,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39.2±2.6)岁,其中小于30岁者28例,30~40岁者78例,40~50岁者13例,大于50岁者9例。其中,无临床症状常规体检发现者51例,白带增多者54例,接触性出血者14例,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及阴道血性分泌物者9例。

1.2 临床诊断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妇科检查,细胞学检查及宫颈多点活检。

1.2.1 妇科检查 宫颈光滑者26例,其中伴宫颈肥大者8例,宫颈纳囊者6例;宫颈糜烂者102例,其中宫颈轻度糜烂12例,中度糜烂34例,重度糜烂56例。

1.2.2 细胞学检查 对体检患者行宫颈刮片,Ⅱb37例,Ⅲ级12例,Ⅳ级2例,对有症状就诊患者行液基细胞学检查,不能明确意义者36例,低度病变28例,高度病变13例。

1.2.3 宫颈多点活检 所有患者均至少取宫颈不同部位4个点进行活检,行病理诊断,其中,CINⅠ24例,CINⅡ38例,CINⅢ51例(原位癌2例),慢性宫颈炎15例。

1.3 手术方法 避开经期,术前常规行白带检查,必要时行阴道分泌物培养,对合并感染者治疗后手术,术前3 d行阴道冲洗或碘伏擦洗,所有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手术方法采用sturdier缝合法或陈氏改良缝合法[2],术后常规止血消炎,术后标本在12点处做标记,按宫颈12点连续切片取材。

1.4 观察指标 手术情况,术中并发症,术后病理与术前多点病理比较,二次手术情况。

1.5 术后随访 随访时间1~24个月,内容包括临床症状,TCT细胞学检查,阴道镜检查,必要时活检。

2 结果

2.1 宫颈锥切术与阴道镜下多点活检病理结果比较 128例患者宫颈锥切术后病理切片结果:慢性宫颈炎13例,CINⅠ23例,CINⅡ37例,CINⅢ52例(原位癌5例),微小浸润癌3例。与术前多点活检相比,完全一致者104例(81.3%),不符者24例(18.7%),其中级别升高17例(13.2%),级别降低7例(5.4%)。

2.2 锥切标本切缘情况 128例患者中切缘阴性109例,切缘阳性18例,其中周边切缘为CINⅡ者12例,CINⅢ者为6例。

2.3 二次手术及术后病理情况 锥切术后行二次手术者26例(切缘阳性者18例,浸润癌3例,原位癌5例),21例术后病理无病变(80.8%),2例病理降低(7.7%),3例与再次手术前病理相符(11.5%)。

2.4 术后随访77例,其余失访,随访1-24个月,1年内3个月一次,第二年半年随访一次,均未发现异常。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目前宫颈癌筛查的普遍实施及性观念改变,子宫颈病变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并趋年轻化。选择宫颈病变的治疗方法时必须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生育愿望和健康状况、患者的社会经济条件、当地的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患者的随访条件等情况[3]。冷刀锥切可有效切除病变,又可保留宫颈解剖结构、功能及患者的生育要求,冷刀锥切还可作为原位癌和微小浸润癌治疗方法,它的治疗成功率为大多数报道所证实[4],总之,宫颈锥切在诊断与治疗宫颈病变及宫颈癌方面具有较其他方法明显的优越性,即可以准确诊断避免漏诊,又可治疗原位癌及微小浸润癌,恰当选择手术方式,避免过度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1] 沈铿,郎景和,黄慧芳,等.子宫颈锥切术在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中华妇产科杂志,2001,36(5):264-266.

[2] 陈惠祯,吴绪峰,张蔚.使用妇科肿瘤学.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79-80,666-669.

[3] 郭苗普,杨冰,杜照敏.宫颈环行点切术(LEEP)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诊断和治疗中临床观察.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5,4(4):21-22.

[4] 孟庆伟,秦振和,毛莹,等.冷刀锥切切缘阴性的重度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患者的预后因素分析.中华妇产科杂志,2007,42(7):457-459.

猜你喜欢

岁者原位癌内瘤
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特点
同侧乳腺嗜酸细胞癌伴导管原位癌1例并文献复习
术前粗针活检低估的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超声、钼靶及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原位癌是“不动的癌”吗
原位癌是癌吗
LEEP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效果研究
细菌性阴道病加速宫颈上皮内瘤变1例报告
82例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大肠腺瘤的临床特征研究
论文写作中需注意的“模糊”表达
论文写作中需注意的“模糊”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