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生产的全民制造

2012-08-15栾轶玫

中国传媒科技 2012年23期
关键词:结构化全民时代

文 | 栾轶玫

(作者 栾轶玫 经济学博士后中央电台网络发展部主任 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UGC(用户贡献内容)的模式已在过去的两年间被广泛知晓,并被越来越多的媒体意识到要利用好UGC为自己的专业媒体服务。后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实质是一种“全民制造”,而不断革新的技术则为这种新闻生产的全民制造提供了某种便利。

“手机记者”新应用改革专业化生产

2012年“新闻生产的全民制造”这一趋势就更加明显。首先表现在“手机记者改革专业化生产”这一方面,“手机记者”是一款基于时下主流智能手机平台的新闻采集、发布和分享的系统。其面向的主要用户是报业记者,和善于发觉周边新闻的普通市民。它有很简单的操作页面,用户可以用手中的手机拍摄照片、视频、文字,选择视频投稿、照片投稿、文字投稿等多种形式实现“拇指写作、一键发布”的全新新闻生产。由于这种采写方式以手机作为载体,大大降低了使用门槛,只要能够操作手机,都可以用“手机记者”这一应用进行新闻采集、发布和分享。 这些手机记者不同于以往新闻机构的“媒体线人”,他们比“新闻线人”做得更多,有可能完成的就是成型的新闻报道。

“全民评论”革新舆论引导

我们天天刷微博,看大量的新闻,特别是有共通社会话题比如“城管打人、非法强拆、强制节育、失学儿童”等新闻后,我们还希望做些什么,比如“评论”、“留言”、“转发”、“行动”等等。2012年一些新的应用就随着受众的这种“看了新闻还想参与其中”的需求而诞生了。美国一个创业公司推出了一款名叫“ShoutAbout”的应用,用户不仅可以“看”新闻,而且还能“参与”新闻。只要在每一条新闻正文下面添加一个“ShoutAbout”的控件之后,就可以关联到相关的活动或组织。比如:如果新闻内容是关于美国枪支管理的问题,那么这个控件就会关联到一个向美国总统发起讨论枪支管理问题的请愿书,读者可以在请愿书里留言、留名。除此之外,控件还添加了一键分享至社交网站上的功能。这种全新应用,可以让用户能更大程度地参与到新闻报道中,用户除了“看看”新闻之外还能“评评说说”新闻。无数个同质评论汇集一处会形成一种加强舆论;无数个异质评论汇集一处又会形成对抗舆论;而在关键节点上的“评说”还有可能影响舆论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诸如此类,都会影响到舆论的整体走向。而今后舆论引导也必须认识到这种“全民评论”的新特质。

信息的云端存取

变化发生在新闻采写的各个方面:一方面是上述的非专业人士加入到新闻生产领域中,另一方面是专业人士通过更专业的手段来确立自身的存在感,以及专业人士用非专业、大众化的手段来拓展自已的专业影响力。

未来新闻采写有几个关键词:“信息的云端存取”、“大数据的深度挖掘”、以及“新闻写法上的结构化数据”。根据思科公司的预测:2016年全球数据中心流量将有三分之二在云端,而不是传统的数据中心。到2013,“云”将成为人们数字生活的中心,“个人云”将变得流行,人们可以利用“云”来处理各种应用、内容和偏好,并能在各个设备之间进行同步。之于新闻采写而言,“信息的云端存取”,意味着人们获得信息的时差接近于“零时差”,由此引发了媒介竞争将从先前的“独家报道之争”转向今后的“独家阐释之争”。

大数据的深度挖掘

此外,“大数据的深度挖掘”是后媒体时代新闻采写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我们生活在一个“大数据”无处不在的时代,每一条微博、每一条评论、每一个表情、每一个转发、每一张PS、每一张图片、每一段视频、每一张投票……都在产生越来越多的数据,人们过去习惯用有限的线索去关联一个群体事物,比如用身高或年龄或性别来划分人群,但实际上这是因为人们从前缺少获取及存储信息的方式的原因造成的,而“大数据”则为人们提供了无限线索及其相互关联,使得我们可以用类似“全息影像”的方式完整获取每个人的全部信息,而这些相互关联的线索又会提供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有价值信息。对这些基本信息进行各种维度的分析,最终能得出基于大数据的阐释、结论。这种借助海量信息、海量数据来进行深度报道的方式是一种新的采写模式。当然,“大数据”是离不开“云计算”的,“云计算”的超强计算能力保证了能将“大数据”的信息深度挖掘并重新阐释从而产生更大效果的信息价值。

新闻的结构化数据新写法

“结构化数据新写法”是移动时代新闻的新写法。移动时代,用户对大段大段的文字失去了兴趣,结构化、呆板的传统新闻报道并不适合移动领域。而那些“只需要摘取主要内容,并把它们显示在小小的触摸屏幕上”的新新闻写法更受到移动人群的青睐。一项全新的应用“Circa News”就是专为人们在移动中阅读新闻而开发的原生移动应用。它通过“算法”加“人工编辑”的方式,由编辑和写手来挑选热点新闻,并使用结构化数据来帮助编辑团队把新闻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小的段落,并包括一张图片和简短的文字介绍,将这种结构化的新闻以摘要或是短消息的形式发送至用户的手机屏幕。无疑,这种结构化数据的新闻新写法非常适应来势汹汹的移动时代。

专业人士的非专业化操作

“点击拍摄”是一种手机自由拍摄,专业记者通过“手机”而不是专业“摄像机”镜头来报道突发事件----这种专业人士的非专业化操作被成功地应用到拓展职业记者影响力上面来。当2012年11月份飓风“桑迪”袭击美国东北部地区时,美国《时代》周刊采取了一种全新的报道模式:它利用了“手机拍照应用Instagram”记录新闻画面,并以最快的速度向读者发布照片。《时代》在Instagram上的图片也被放在其官网的图片博客中,并成为“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照片库”,这个图片库为网站贡献了一周流量的13%。由于手机摄影的快速度发布,使得《时代》周刊Instagram账号在短短48小时就吸引了12000位新粉丝。其中一名摄影师用手机拍摄的“手机照片”甚至被选为《时代》杂志印刷版的封面,虽然Instagram照片的分辨率不及照相机,但这丝毫不影响它的传播力!传统摄影走向手机摄影,在突发事件中尤其有效果。

关于未来,独立科技市场研究机构Forrester Research在最新一份报告《智能人体,智能的世界》中指出,下一次计算革命将由“传感器”包裹着的“穿戴式设备”引发。将会有越来越多“穿戴式电子设备”进入人们的生活。无论如何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以人为本的新的设计时代,一个由人类现有习惯和身体语言组成的全新时代。于是,在这一刻,我,开始再次怀念麦克卢汉与他的著名言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猜你喜欢

结构化全民时代
全民·爱·阅读
全民阅读 让师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促进知识结构化的主题式复习初探
改进的非结构化对等网络动态搜索算法
结构化面试方法在研究生复试中的应用
左顾右盼 瞻前顾后 融会贯通——基于数学结构化的深度学习
可持续全民医保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