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核心价值本位回归

2012-08-15赵庆荣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价值观道德

赵庆荣

(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310012)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核心价值本位回归

赵庆荣

(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3100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我党思想理论建设的重大创新,它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大学生价值观存在思想政治上的两极性、价值观念上的双重性、价值取向上的多元化、道德选择上的矛盾性等特点。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逐步引导大学生构建积极科学的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教育;核心价值观;构建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核心价值本位实际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是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是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旗帜。当前,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变动和调整使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在思想活跃、观念碰撞、文化交融的背景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构建积极的、科学的核心价值观,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价值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的战略任务,认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1]21-22。党的十八大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2]31它既是我党长期以来探索思想道德建设规律的重大进展,也是当今社会主义价值理论建设的最新成果。

价值观左右着人生的轨迹,规划着人生的道路,决定着人生的方向。一个人的生存发展、为人处世,必然受到一定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同样,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也需要有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维系。而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维系社会团结的精神纽带,是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是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也是我党在思想理论建设上的又一个重大创新。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党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出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要的战略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中央又进一步提出“建设和谐文化”。而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作了精辟的概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1]22)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再次科学凝练和概括,并向全党全国人民“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31-32。这三个层次主要是从其主体角度来区分的,分别从国家、社会和公民角度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核,涵义更科学,要求更具体,指向性更确定,践行更具可操作性。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具有全局性前瞻性的理论创新,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标志性的理论成果,对于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我党已经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与这些制度相适应、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它揭示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动力,体现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要求,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当前,社会转型加快、社会变迁提速、利益格局调整、观念更新,东西方文化交融,这样的时代背景必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道德冲击和影响。因此,旗帜鲜明地亮出核心价值体系这面旗帜,以此引领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昭示人们,不论社会思想观念如何纷繁复杂,价值取向如何多向多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精神家园的顶梁柱,动摇不得。它“扶正祛邪、激浊扬清,在全党和全社会树立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匹配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道德操守,亦即铸造新时代中华民族魂将发挥巨大作用”[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既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需要,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需要,也适应了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政党、国家与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之一就是具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毛泽东强调党要有“共同语言”,国家要有“统一意志”。邓小平提出培育“四有”新人,首当其冲是“有理想”,“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4]。江泽民指出民族和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5]。胡锦涛同样要求增强“民族精神”,巩固“精神支柱”,形成“共同理想信念”。这充分显示了我党对共同思想基础建设的一贯重视。在社会思想观念和人们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根本的、原则的东西有些时候却容易被自觉、不自觉地疏忽与淡化。因此,今天我们尤其需要对共同思想基础作科学概括和清晰界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揭示了共同思想基础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有助于凝聚党心民心,使之同心同德,更加自觉维护我们共同的思想基础。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能引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在全社会建设和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促进社会的绝大多数成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标准,自觉地规范、要求、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引领、调控和规范公民社会活动的重要功能。因此,必须正确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关系,旗帜鲜明地反对在文化建设领域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模糊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是提倡文化多样性的前提。没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多样性就会失去主导,使人迷失方向。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培育和践行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根本。只有抓住了这个根本,才能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向,才能实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核心价值本位回归,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分析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建设的生力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他们的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发展和定格阶段。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都趋于多元化,大学生也不例外,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很大变化。因此,研究和分析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上的两极性:积极进取与政治淡化并存

思想政治倾向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社会全面发展的进程中,他们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亲身感受了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对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是肯定的。大学生认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信赖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大学生在政治上积极进取,大多数学生对政治问题、重大政治事态的看法能与党和国家保持一致,并意识到国家政治环境对自己成才的重要性。大学生的政治视野比较开阔,政治评价更为积极。尤其是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更深刻地认识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感受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政治心态渐趋成熟。大学生对政治生活中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如社会分配不公问题、社会腐败现象、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社会治安问题以及民生问题等都比较关注,能比较冷静地思考,比较自主和理性判断有关政治问题,已不再被某些政治思潮所左右,这是当代大学生政治上成熟的标志。

但也必须看到,大学生在政治思想和政治观念上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停留在表面上,在理解上存在一些感性、模糊以至错误的认识。少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特色理论”缺乏兴趣,对中国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不够坚定,缺乏信念,在政治取向上存在一些功利性。一方面把政治看作是自己成长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对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够高,对于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功利倾向比较明显。他们虽然政治思想比较稳定,但这种稳定性与多变性交织在一起,常常呈现出一种比较复杂的心态。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兴趣不浓,对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一些重大政治事件不够关注,或时冷时热,关注不够持续,在思想政治上呈现出既积极进取又淡化政治的两极性态势。

(二)价值观念上的双重性: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并存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主流是健康的。他们拥护改革开放,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他们关注经济社会的发展,关注个人与社会互为主体的价值关系,他们渴望自己在劳动创造中实现人生价值。为了使自己能够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许多大学生都把目光放在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自身潜能的挖掘上,其成才意识、创业意识明显增强。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一直处于分化和整合的状态,在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重“义”与重“利”之间摇摆不定。随着他们主体意识的觉醒,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他们逐步动摇社会本位的主流价值,由传统的政治化、道德化的价值倾向转变为以经济为基础的“唯我”“功利”价值倾向,个别学生当其个人利益与他人、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甚至强调以“个人本位”来决定其价值取向与价值目标。当面对现实问题需要作出价值判断和选择时,他们更多的是从个人情感和自身利益角度作出选择,表现出明显的“个人本位”“讲求实用”的倾向。大学生尊重和服从国家利益,但他们并不希望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他们愿意为社会、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但也要看到自己从中得到的实惠;他们憧憬未来,勾画蓝图,但首先要考虑自己置身其中的价值体现。总之,由于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在价值观、价值判断与选择上凸现出较为明显的双重性特征。

(三)价值取向上的多元化:服务社会与自我实现并存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反映着大学生在当下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作出什么选择和追求。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个人利益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得到承认和肯定,大学生群体价值观体系的建构,已经不是以某种价值观为核心的单一主导价值观为特征,而是以多元价值观为基础的兼容性价值体系。主体价值选择上主张自我实现和服务社会的统一。他们在个人与社会、奉献与索取、义与利等问题的选择上不愿偏重哪一边,而是努力寻找“社会与个人利益并重”“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兼顾”“义利共济”的最佳结合点,体现了当代大学生重现实、重实效、追求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和谐统一的价值取向[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的碰撞,“传统”价值观已不再独领风骚,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已由单一走向多元。在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上,有的追求事业,有的贪图享乐,有的崇尚“金钱”,有的重义,有的重利……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特征与多元化主体组成的多元化社会格局,使得社会生活异彩纷呈,但也引起思想的混乱和社会的无序[7]144。大学生价值取向上的多元化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四)道德选择上的矛盾性: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偏离并存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认识状况主流是好的。他们大多数基本接受并适应了市场经济的道德要求与道德原则,并能站在社会的高度来认识与理解发展市场经济和建设精神文明的关系。大学生比较推崇以竞争与协作共生共存为特点的市场经济道德要求,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有了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大学生拥护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希望建立一个公平、公正、规范有序、充满友谊的文明社会;希望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对大学生的访谈显示,有绝大多数认为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应高于一般公民;他们赞成“奉献爱心,相互帮助,向往和谐的人际关系”;他们也赞成“平等相待,公平竞争”。这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能比较自觉地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来调节自己的人生航向,跟上了社会发展的步伐。

但是不可否认,有部分大学生的道德境界和水准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在道德评价上采取双重标准,对人严,对己宽;只求权利,不尽义务。二是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脱节。有的学生讲得头头是道,可行动不对号。如考试作弊屡禁不绝、出口脏话、乱写乱画、打架斗殴、我行我素的现象也时有出现。三是道德困惑表现明显。他们在推崇市场经济基本道德规范的同时,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些道德规范本身难作主张。有的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在道德上陷入了困惑和迷茫,道德观念比较模糊,道德评价和道德实践存在偏差等,这些都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可避免地产生着负面影响。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应当成为大学生道德品性修养与精神生活的支柱。我们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科学的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总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指导思想,就是坚持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正确政治方向[8]。它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科学化,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发展。

胡锦涛指出:“要全面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加强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着力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导全体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9]这是整合力量、凝聚人心,推进社会前进的旗帜和灵魂。同时,我们要看到,多种所有制并存决定了思想和文化的多样性,我们要正视思想文化多元、多变、多样的特点,对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影响,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对大学生进行旗帜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用一元指导思想整合和引领多样的思想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唱响主旋律,弘扬积极的、有益的思想文化,改造和抵制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不断用先进文化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精神文化需求[10]54。

(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教育是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质就在于从政治理论和政治思想的高度,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的高度,引导大学生自觉认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从思想上真正解决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理想信念是人生的航标,是不断奋发进取的动力。要以理想信念为重点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使他们既看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又看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从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奋发有为,建功立业。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教育,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努力奋斗,以此激发人生发展的动力,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应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作为主旋律。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因此尽管东西方不同国家在道德教育内容上存在各种差异与分歧,但都无一例外把培育民族精神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10]54。美国强调宣扬所谓“美国精神”,就是要培养对国家具有强烈忠诚感的美国人。新加坡十分重视对国民进行“国家意识教育”,培养“新加坡人”是新加坡国家意识教育的核心。通过教育使全体新加坡人认同“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的五大价值观念,并且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敬业乐群,勤劳进取,廉洁奉公,讲究效率”的新加坡精神。总之,培养民族精神已成为世界各国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11]。爱国主义是一面伟大的旗帜,它既是一项政治原则,又是一个道德规范。我们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就是要使大学生树立崇高的民族自尊心和坚定的民族自信心,调动他们自我教育的内在积极性,使其自觉坚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形成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促进民族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和高尚情感,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扎根在心灵深处。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要实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进一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就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学习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继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就是要充分展现以改革创新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大学生在回答和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创造出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从而不断增强应对新事物的能力[7]146。

(四)切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导向。社会风尚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任何社会的发展进步,都必须树立一个引领社会成员共同进步的标尺;任何社会的和谐和稳定,都离不开制度和道德规范的维系。而制度是强制性的,道德是非强制性的。道德的非强制性作用就是通过行为个体将一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主体的内心信念,形成自我约束力,以自觉的道德意识对主体行为进行自我规范,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的价值导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营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的校园文化氛围。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同时,又要进行全球化道德教育,网络道德、生态伦理等教育,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导向,反对个人主义价值导向。通过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强化道德实践和道德体验环节,通过行为个体将一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主体的内心信念,形成自我约束力,以自觉的道德意识来规范主体的道德行为,促使个体坚持和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的价值导向。

总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高校各级党组织强化育人意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观教育主阵地、主渠道作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升价值观念,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赵存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思想理论教育,2007(1):5.

[4]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4.

[5]江泽民.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549.

[6]龚启学,孙小群.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大学生价值观的树立[J].知识经济,2008(4):174.

[7]孙文胜,朱世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8.

[8]胡锦涛.在省部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6-27(1).

[9]韩国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10]龚刚,朱仁宝.建设和谐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高校理论战线,2009(1).

[11]朱仁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与人的全面发展[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8.

The Return of Core Values in College Students’Values Education

ZHAO Qingrong

(Zhejia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2,China)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represents our party’s new theoretical achievement and ideological innovation.It has great practical value.Th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demonstrate the polarized features of thei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views,the duality of value concepts,the variety of value orientations and the contradiction of moral choices.The urgent need of leading the valu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an be fulfilled through sticking to the guidance of Marxism,strengthening the common ideal and belief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propagating and cultivating the spirits of nation and times,enhancing the education of outlook for honor and dishonor,and steering college students to set up positive and scientific core values.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core values;construction

G412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2074(2012)06-0074-06

2012-11-15

课题项目: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2012B054)

赵庆荣(1961-),男,浙江富阳人,浙江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价值观道德
我的价值观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