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渭县加大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发展旱作循环农业

2012-08-15邵志刚

中国水利 2012年22期
关键词:通渭县全膜坡耕地

邵志刚

(甘肃省通渭县人民政府,743300,通渭)

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人口44.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58万人。全县耕地总面积232.2万亩(15.48万hm2),其中坡耕地面积122万亩(8.13万 hm2),宜修坡耕地面积74万亩(4.93万hm2)。境内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年均土壤侵蚀模数8 100 t/km2。通渭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省、市的正确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坚持“生态立县”,将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作为“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主要措施来抓。2010年,通渭县被列入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县委、县政府紧抓项目实施的大好时机,健全机制,落实责任,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治理,多渠道筹资,连续3年实施试点项目,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52 km2,其中新修梯田6万亩(0.4万hm2),使梯田累计面积达到116万亩(7.73万 hm2),配套建设田间道路186 km,营造水保林9 413亩(627.53 hm2), 人 工 种 草 9 316 亩(621.07 hm2),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工程建设的主要成效

1.改善了生态环境,减轻了水土流失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使有限的降水得到了有效拦蓄,控制了土壤水、肥流失,极大地提高了耕地的蓄水保墒和拦泥培肥能力,提升了土地的质量等级,推进了旱作农业的发展。据测算,持续的水土流失治理年可减少土壤流失量531.3万 t,减沙效益达 22.5%;保水36.8万m3,蓄水效益达 36.8%。

2.夯实了农业基础,促进了增粮增收

长期以来,通渭县的农业生产以传统的冬小麦种植为主,一般年景因干旱减产15%~20%,干旱年减产可达50%~80%。2010年以来,通渭县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紧盯产业富民思路,依靠科技支撑,坚持走“修梯田—调结构—搞养殖—建沼气—肥还田—再种植”的路子,持续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创建全省旱作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0年,县上推广种植全膜玉米 1.73万亩(0.12万 hm2),当年亩产达625 kg,是当地主种作物冬小麦亩产的5倍多,亩增收900多元。3年来,全县全膜玉米种植面积由1.73万亩 (0.12万hm2)增加到100万亩(6.67万 hm2), 粮食产量由 14.4万 t增加到 34.6万t(年均增长24.5%),带动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 780元增加到2 883元(年均增长12.8%),通渭由历史上的“缺粮大县”跃升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2011年受到国务院表彰奖励。

3.加快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

通渭县在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中,梯田建设大规模推进,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由川区走向了山区,山区农业生产开始由靠天吃饭向可控农业转变,由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同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也为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广阔舞台,农产品生产、运输、加工等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把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入二、三产业,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开辟了新渠道。全县农用机械的保有量已达45万台,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如项目区马营镇长川村,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实施前增加230人,年劳务收入增加260.5万元。

4.土地流转显现出新态势

集中连片、大规模、高质量的梯田,使通渭县农业生产由个体生产逐渐向集约化经营发展成为可能,一批有实力、有技术的公司和新型农业合作社组织纷纷在梯田搭就的平台上,适度扩大规模经营,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开始起航。项目区平襄镇中林村村民刘志,2012年一次性流转本村梯田 2 025 亩(135 hm2),种植全膜洋芋、全膜玉米,预计收入在20万元以上。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1.健全机制,确定目标,明确责任抓落实

通渭县列入试点县后,县委、县政府针对以往全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进展相对缓慢、干部群众存在认识不到位的现状,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确立了“生态立县”战略和“坚持不懈地走以梯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的改善农业基础条件的路子不动摇”的思路,提出用10年或更短的时间实现基本农田梯田化的奋斗目标。为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推进项目实施,打造全省乃至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精品工程,制定了《通渭县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考核奖罚办法》《通渭县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管理办法》,并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项目建设协调领导小组,明确了县直相关单位和有关乡镇的工作责任,并严格实行行政技术 “双轨承包”责任制,有效落实行政领导定地块、定任务、定时间、定奖罚的“四定”责任制和部门包规划、包质量、包软件、包验收的“四包”责任制,做到了责任到干部、工作到农户、面积到田块、服务到地头,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2010年以来,根据考核结果,累计发放梯田建设奖励资金900多万元。特别是把以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重点的梯田建设现场作为培养干部、锻炼干部的重要阵地,先后有一大批在梯田建设工程中作出显著成绩的优秀年轻干部得到了提拔重用,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干部的工作热情。

2.科学规划,严格要求,规模治理抓质量

通渭县始终把规划和质量作为治理工程的重中之重,坚持整体规划、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制订了《通渭县坡耕地综合治理总体规划》。①在规划设计上,严格按照“等高线、沿山转,宽适度、长不限,大弯顺势、小弯取直”的要求,打破村界、组界、户界和地界,整山系、整流域规划和建设,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做到了“规划一次搞好,措施一次到位,质量一次达标”。②在建设标准上,要求坡角小于10°的田面宽度达到30 m、小于20°的达到20 m、20°以上且宜修梯田的至少不能低于8 m。③在建设方式上,实行统一机修,确保了建设进度和质量。④在建设时间上,坚持以春季修建为主,秋季修建为辅,春、秋结合的方式,对春季治理的坡耕地,坚持修成一片、深松一片、使用一片,做到了“当年建、当年种、当年见”。同时,为了便于机械化耕作,提出“梯田建设到哪里,高标准农路通到哪里,各种农机具开到哪里”,确保新修梯田完全实现机械耕作。

3.整合项目,确保投入,多措并举抓筹资

通渭县抓住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机遇,多方争取项目,使全县梯田比重大幅度提高。主要是整合了土地整理、整村推进、畜牧、农业等方面的项目资金,统筹安排,捆绑使用,使其发挥最大效益。通过 “一事一议”和“四议两公开”的办法,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让项目区群众全程监督资金的使用。针对部分群众筹资难度大的实际,一方面积极协调县金融部门向农户投放小额信贷,支持工程建设;一方面提出了 “一人赴疆拾花两个月,全家当年实现梯田化”的号召,组织群众赴新疆摘棉花挣钱解决资金困难。2010—2012年,通渭县试点工程建设总投资5 747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 000万元,省级配套600万元,群众自筹达2 147万元。2010年,马营镇长川村民苏万军夫妇赴疆拾花收入1.2万元,拿出5 000 元钱将 25 亩(1.67 hm2)坡耕地全部修成了水平梯田。

4.组装配套,综合开发,培育产业抓增收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效果好不好,关键看农业是否增效、农民是否增收。通渭县提出“梯田修到哪里、全膜铺到哪里、特色优势产业跟进到哪里”的要求,坚持把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产业培育紧密结合,组装配套,综合开发,提高了项目建设效益,走出了一条 “梯田+地膜+特色产业”的良性发展路子。依托梯田建设,全县全膜玉米种植面积每年稳定在 100万亩 (6.67万 hm2)以上,种植马铃薯40万亩 (2.67万hm2)、中药 材 4 万 亩 (0.27 万 hm2)、小杂粮 10万亩(0.67万 hm2)左右,优质林果面积达到 6万亩 (0.4万hm2);全县发展规模养殖场(小区)65个、专业养殖村130个、养牛户8 983户,牛存栏达7.49万头。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呈现出的强劲发展势头,让农民收入稳步提高,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明显加快。

三、建 议

长期以来,通渭县高度重视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确立“生态立县”战略,坚持不懈地开展以梯田建设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不放松,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目前,全县还有宜林荒山地53万亩(3.53 万 hm2)、宜退耕还林(草)的坡耕地 35万亩(2.23万 hm2)、宜修梯田的坡耕地 74万亩(4.93万 hm2),生态环境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建议国家尽快全面启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生态建设步伐。

[1]梁其春,冯伟.搞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 改善山丘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J].中国水利,2011(12).

猜你喜欢

通渭县全膜坡耕地
多因素影响下的喀斯特山区坡耕地分布特征
——以贵阳市花溪区为例
三个好朋友
喀斯特坡耕地块石出露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
李鹏鹏书法作品
坡耕地治理助推西和县万寿菊产业发展
半干旱区全膜覆土穴播对小麦土壤氮素矿化、无机氮及产量的影响
崔莉摄影作品欣赏(二)
春油菜青杂5号不同覆盖模式温度、水分效应研究
高铁开到家门口(节选)
云南省坡耕地现状调查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