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塑造美丽中国新农村:全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透视

2012-08-15张金慧

中国水利 2012年22期
关键词:石塘面源管护

本刊记者 张金慧

南京市江宁区石塘小流域——省级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示范点,城里人周末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享有南京“小九寨沟”的美誉。2012年11月2日,在宁参加全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座谈会的代表来到石塘村参观考察,只见山上万亩竹林轻轻摇曳,山脚下一幢幢白墙黛瓦的徽派风格民居错落有致,村前清澈的溪流欢畅流淌,宛如一幅美丽灵动的亲水人家水墨画。是什么让这个默默无闻的闭塞小山村对外界产生了吸引力?当地群众说: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功不可没。

石塘村的美景显示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成效。

记者从全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座谈会上了解到,2006年水利部组织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试点工作以来,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各级水利部门的积极推动下,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从外部氛围到建设模式、建管机制、实施效果等都取得明显进展。通过示范和推动,绝大部分省份已开展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作,有的已开始大规模推进。据初步统计,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已有235个县开展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实施小流域达444条,已建成的达301条。

一、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是新时期水土保持事业发展的新领域,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发展和完善。

水土保持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良好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逐渐发生变化,能否提供良好生态环境和人居条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通过对资源环境的综合整治,让小流域环境更加优美,让小流域流出的水更加清澈,同时也使水土资源发挥到最大的效能以保护生态。与传统的小流域建设减少土壤侵蚀、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增加植被覆盖率相比,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注重防治面源污染、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人居环境水平和质量。可以说,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是水土保持事业发展新方向和新领域的重要目标,也是水土保持事业发展新的内在要求。

北京市最早开展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2003年,针对“水少”“水脏”和郊区水源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在水利部的支持和指导下,北京市水土保持工作按照“生态优先,治污为本,保护水源”的原则,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水源保护为中心,以溯源治污为突破口,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实施污水、垃圾、厕所、河道、环境五同步治理。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取得三大成效:一是保护了首都水源区水质安全;二是发展了乡村旅游富裕了农民;三是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水利部党组一直非常重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工作,及时总结推广北京等地的做法,于2006年年底制定并下发了《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程实施方案》。按照这一方案,2007―2009年对全国81条小流域开展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程建设。工程建设内容包括7个方面:小流域治理工程、生态修复工程、河道综合整治工程、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生态农业建设工程、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及建立水土流失和水质指标动态变化监测点,同时要求建立管护制度。3年的试点工作收到了成效,积累了经验,激发了各地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热情。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2010―2012年连续3年的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都对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作作出了明确部署,要求搞好农村水环境整治和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维护河湖健康生态,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新的水土保持法规定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要开展清洁小流域建设,减少水土流失引起的面源污染,保护饮用水水源。这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对水利部门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以水利为龙头,规划先行,部门协作,科学打造生态清洁型小流域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涉及多行业、多部门,关系千家万户,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地在建设中坚持政府主导,以水利为龙头进行先期规划,加强部门协作整合各种项目资金,调动社会积极性多方参与、共同推进。

以南京市江宁区石塘小流域为例。2005年起,当地水利部门率先开展小流域治理,疏浚了5.7 km河道,开挖疏淘了32座塘坝,打造出石塘小流域清洁的水环境。在此基础上,2007年由区政府牵头多部门对石塘进行集中治理开发。如:水利部门整修渠道,解决了农田灌溉排水问题;交通部门将原有砂石路面铺上沥青,方便群众出行;农业部门对原有的低产田和坡耕地进行治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经济林果,增加农民收入;住建部门按徽派建筑风格对石塘村原有居民房屋进行改造出新,展示新农村景象;环保部门负责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集中收集和处理,解决了脏乱和污染问题。与此同时,还吸引社会企业投资开发旅游资源,兴建了一批旅游基础设施。2011年,水利部门继续深入推进石塘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编制了《石塘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案》《石塘竹海旅游区水系景观设计》,投入1 800万元对石塘村水环境和小流域水土流失进行专项治理。在各方努力下,石塘小流域的人居环境、交通设施、生产条件和村容村貌得到了彻底改观,成为水环境治理示范村。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直接服务民生,近年虽然处在试点阶段,但仍受到广泛关注。很多地方的党政领导已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作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育试点,抓好典型,以点带面。一些地方把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大手笔地、开拓性地开展乡村环境建设,全力打造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不少重要水源区已经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作为当地生态建设的主要模式。北京、江苏、浙江等省市更是把这项工作作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整乡整县推进,每年投入数十亿元。广东省政府2011年印发了《广东省千宗治洪治涝保安工程建设方案》,将安全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列为重要建设内容,拟对规划内的500条小流域进行全面综合整治,规划总投资达到96亿元。

三、注重科技支撑,强化建后管护,提高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效益

在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中,各地针对面源污染问题积极开展技术研究,并在工程管护上下功夫,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

农田面源污染和养殖点源污染防控是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湖南长沙市水务局与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合作,开展了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源头综合防控体系试验探索。一是对小流域泥沙和农田面源污染进行生态拦截,试验结果表明,水质可由试验区劣Ⅴ类提升到出口的Ⅲ类,每年拦截的泥沙达100 kg/m2。二是养猪污染生态治理,具体技术措施是在排泄物经过沼气发酵和“四池”净化之后,就地选择地势较低的地块,设置“基质净化―生物净化―经济湿地系统”。长沙市系统总结实验成果并加以推广,探索出了“水土流失、农业面源污染和养殖点源污染的综合治理”的新路子。

农村厨余垃圾的随意倾倒是造成面源污染的一大原因。北京市水务局与首都有关科研院所联合攻关,研究厨余垃圾静态堆肥曝气处理技术,并成功获得国家专利。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户分类,村收集,村运输,村处理”,将分类收集的厨余垃圾沤制有机肥回用于农田,实现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目前门头沟区珠窝小流域已建成一套完整的厨余垃圾静态堆肥曝气展示系统,同时该技术已陆续开始在其他区县推广应用。

为确保发挥效益,各地在抓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同时,着重加强了工程的管护管理。南京市把小流域纳入水利工程长效管护和考核工作,并结合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聘请农村管护人员5 400多人,落实专项管理经费。福建省惠安县黄塘溪小流域完善“村收集、镇集中、县处理”的保洁模式,垃圾定点堆放、及时清运,流经的34个村均组建了垃圾清洁队伍。北京市出台《北京村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指导意见》,要求区县落实经费,确保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市财政每年安排管护资金500万元用于生态清洁小流域管护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费,督促区县政府加大小流域管护力度,2011年房山、怀柔、门头沟区均出台相应管理办法,将管护经费列入区县财政年度预算。

四、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保护了水源,美化了环境,提升了防灾减灾能力,培育了主导产业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使各地在防治水土流失的同时,在保护水源、改善水质、美化环境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批重要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

在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中,各地将拦截处理农村污水和垃圾及控制农药化肥造成的农村面源污染当作重点来抓,保护和涵养水源,保障饮水安全。北京、吉林、浙江、贵州等近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完成了水库水源地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专项规划,统筹实施污水处理、河道整治和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减少了水体氮磷等污染物总量,实现了水质达标率的提高。以长期缺水、环境压力巨大的北京市为例,水源地延庆县自2003年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以来,连续9年向密云水库输水水质全部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为首都饮水安全贡献了力量。到目前为止,北京市已建成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出水水质全部达到地表水Ⅲ类以上标准。

项目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促进了治理区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许多荒山秃岭、贫瘠之地如今已是满目青山、花果满园,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良好生态景观。江西兴国县太平小流域在经历了生态防护型、产业开发型、生态清洁型3个阶段的小流域建设后,水土流失面积下降了79.1%,有林地面积增加了3倍以上,乔灌草种类增加60多种。山东济宁市泗水县青界小流域曾因滥砍滥伐和工业污染导致水土流失和水质污染严重,青界水库水生物一度绝迹。2007年实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后,流域内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恢复和提升,野生动物品种不断增加,有“活化石”美誉、对水质要求极高的桃花水母在2012年重现青界水库,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项目区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不仅包含水土流失治理、生态修复、防治面源污染等,还包含了农村水系治理、河道清淤疏浚等安全理念。广东省在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作前,全省山丘区每年因山洪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23亿多元。2008年广东省启动全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作后,项目区内村镇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基本农田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大大提升了区域防灾抗灾能力,近两年在遭遇强暴雨情况下,项目区没有发生严重灾情。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期间,已建成的生态清洁小流域也经受了暴雨的检验,受灾较轻或未成灾。北京市政府暴雨灾后反思,决定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作为城乡源头防洪的基础,专项安排1亿元资金,对15条受损严重的小流域进行恢复重建。

特色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改善了地区投资环境,为项目区经济结构转型,实现生态旅游、绿色产业等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机遇和条件。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吉劳庆小流域原是一条臭水河,从2010年开始,东胜区以打造“生态和谐,宜居宜业”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投资7.5亿元建设吉劳庆清洁型小流域。通过实施河道治理、侵蚀沟治理、沟岸生物防护,彻底改变了小流域面貌,实现了水清、岸美。依托治理后的良好生态环境,鄂尔多斯职业教育园区在此落户,建成了鄂尔多斯植物园和动物园,鄂尔多斯游乐园也在筹建中,总投资近百亿元的鄂尔多斯酒业园区计划于2013年年底投产。

五、全力推动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塑造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从全国来看,凡是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地方,乡村旅游、农家乐休闲等产业发展得都很好。过去农民收入靠外出打工,现在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就地创收,农家乐红火的地区农民年收入可达数万元,超过外出务工收入。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为群众稳定增收开拓了渠道。

与此同时,农村群众生活方式发生了积极变化。伴随着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民生改善,在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中,许多地方推行了村庄河道保洁的长效管理制度,设置了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农户的环境卫生意识大大增强。许多以往严重的水土流失区已经走上景观优美、自然和谐、卫生清洁、人居舒适、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风尚不断进步的文明发展道路。

实践证明,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这个平台,可以将各部门、各方面的力量有效整合起来,形成综合优势。这不仅能够快速构建起功能布局合理、公共服务完善、自然生态优美的乡村环境,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而且能够有效促进当地特色农业、绿色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加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这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对水利部门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各地水利部门正在以高度的责任感扎实推进这项工作。我们相信,通过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在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引领下,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一定会山更青水更绿,广大农村更加美丽。

猜你喜欢

石塘面源管护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基于国家粮食安全下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体系思考
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与治理
澄江市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及对策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体系研究
作品赏析(1)
入秋养羊管护 不同于春夏季
浅谈森林资源的培育与管护
Старинный приморский горо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