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美国蜂业发展特色 探讨我国蜂产业发展策略

2012-08-15

中国蜂业 2012年11期
关键词:蜂产品养蜂蜂蜜

谢 鹤

(宁夏西吉县畜牧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756200)

1 美国蜂产业发展现状

1.1 美国蜂蜜生产概况

美国目前是继中国、土耳其、阿根廷、乌克兰之后的第五大蜂蜜生产国。近10年以来,美国蜂群数量平均达到251万群,蜂蜜平均年产量为8.1万T,平均单产为32.2kg,平均年产值为17695.2万美元,平均库存为2.7万T。2000年蜂蜜产量达到历史最高,为9.99万T。2005~2008年美国蜂蜜产量均低于平均水平。2007年产量最低,仅为6.74万T,2008年产量略有回升,为7.3万T,比2007年上涨了8.3%,但是比2000年下降了26.8%。

虽然美国近10年来蜂蜜总产量呈下降趋势,但由于蜂蜜的平均价格逐年呈上升趋势,产值出现了增长。1999年每磅(1磅=0.454kg)蜂蜜的平均价格最低,为60美分。2008年每磅蜂蜜的平均价格最高,达到141美分,比2007年增长了26.8%,比1999年增长了57.4%。1999年蜂蜜的年产值最低,为12500.4万美元。2003年蜂蜜的年产值最高,达到了25310.6万美元,比1999年增长了50.6%。2008年的年产值为22681.4万美元,比2007年增长了32.4%,比2003年减少了10.4%。

1.2 美国蜂蜜进口状况

美国目前是仅次于德国的世界第二大蜂蜜进口国。1999~2008年美国平均每年进口蜂蜜9.5万T。2001年进口量最低,仅为6.57万T。2004年,由于欧盟市场对我国蜂蜜的禁令解除,世界蜂蜜价格一路下滑,美国各大蜂蜜进口商持币观望,纷纷推迟进口。2004年进口量仅为8.1万T,是2003年进口量的87.7%。2006年进口量创10年来最高,达到12.6万T,接近2001年进口量的2倍。到2008年进口量降为10.5万T,比2006年下降了16.7%。

一直以来,我国都是美国主要的蜂蜜进口国,美国从我国进口蜂蜜的年平均量为2.2万T。但是由于2000年9月30日美国又开始对我国进行反倾销指控,导致进口量从2000年开始逐年显著下降,到2002年下降到历史最低,仅为7737T。从2002~2006年才开始逐年回升,2006年进口量达到了近10年来的最高点,为3.21万T,是2002年的4.16倍。而2008年进口量又显著下降,仅为11234T,是2006年的34.9%。

1.3 美国蜂蜜出口状况

美国出口蜂蜜价格较高,多按零售包装出口。1999~2008年蜂蜜的平均出口量为3759.77T。1999年出口量达到10年来历史最高的4981.8T。到2003年,降到10年来最低的3115.3T,比2002年下降了0.2%,比1999年下降了37.47%。2001~2006年美国蜂蜜出口量均低于平均水平,基本只在3000~3500T左右。从2006年开始有所回升,到2008年出现显著增长,达到4569T,比2007年增长20.8%,比 2003年增长了46.7%。

1.4 美国蜂蜜消费情况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蜂蜜消费国,美国人通常将蜂蜜用作烹调菜肴和烤烘糕点、调制冷饮、果酱的甜味剂。近10年来,由于本国生产的蜂蜜无法满足国内消费需求,每年要从国外进口大量蜂蜜。美国平均每年生产8.1万T蜂蜜,加上平均每年进口的9.46万T,蜂蜜平均总供给量可达到17.5万T以上。近年来,美国蜂蜜年末库存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从2004年的27769.83T减少至 2008年的 22881.47T,减少了17.6%。由于库存的减少,美国蜂蜜消费量有上升趋势,2001年消费量最低,仅为11.73万T。2006年是美国近10年来蜂蜜消费量最高的一年,达到16.56万T。

2 美国蜂产业发展主要优势

2.1 产业的组织化程度高,政策扶持到位

美国的养蜂组织已有100多年历史,虽然没有政府级的管理机构,但全国性、地方性养蜂协会及相关组织非常健全,管理非常到位。美国从1950年开始,对养蜂业按当年蜂蜜平均价格的60~90%实行抵押贷款的价格支持政策,即以蜂蜜作为抵押品,蜂农从政府得到贷款,或提供给商品信贷公司收购。这种方法对保持较稳定的蜂蜜市场价格有很大帮助,对市场价格下降起到抑制作用。

2.2 实行规模化生产,机械化程度高

美国养蜂场的特点是饲养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人均效益显著。在美国,人均饲养蜜蜂在500群以上的养蜂户有很多,相比于我国的养蜂户,其规模化程度很高。美国的养蜂工具非常先进,外出放蜂有专门的运蜂车,生产有专门放置蜂箱的机械平台,蜂箱、蜜桶的装卸有装卸车,摇蜜有机械化的摇蜜机统一进行,完全由运蜂车代替人工进行转地饲养。

2.3 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健全

美国第一个蜂场检查法律是1877年在加利福尼亚的圣贝迪诺郡制定的,1883年加利福尼亚州立法机关通过并在全州范围内实施。美国在1992年8月13日,国会通过了《蜜蜂法》,用以限制成年活蜂的进口。1996年12个州都有了关于幼虫腐臭病的法律。目前,几乎所有的州都有关于蜜蜂及养蜂的法律。2002年9月,美国即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出台了一项新的食品反恐规定《2002年公众健康安全和生物恐怖主义防范与应对法》。根据该法规定,蜂蜜出口企业首先必须向FDA办理注册手续,提交有关加工程序的资料,经审查合格后才能开展出口业务,从而保障了蜂蜜质量安全的关口。

美国《联邦法典》(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CFR)第40篇第180章“原料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限量及豁免物质”规定了农产品农药残留限量,其中对蜂蜜及蜜汁的双甲脒 (1mg/kg),杀线威 (2mg/kg)和氟胺氰菊酯(0.05mg/kg)等农药残留限量作出了严格的规定。美国关于食品中兽药残留的规定见于《联邦法典》第21篇第556章“食品中新兽药残留限量”。根据美国的法律规定,除豁免药物外,对于超过残留限量规定值或者含有未建立残留限量的药物,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都有权扣留该批货物。

2.4 饲养蜜蜂主要为了给农作物授粉

美国联邦政府在19世纪末就认识到蜜蜂授粉对农业增产的巨大作用,农场广泛利用蜜蜂为农作物授粉,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把生产蜂产品作为养蜂业的副产品。据美国农业部公布的资料表明,蜜蜂给农作物授粉产生的生产效益,要比直接生产蜂产品的经济效益高143倍。在美国每年要租赁100多万群蜜蜂给农作物授粉。每群蜂为作物授粉的租赁费用约150美元。蜂农的主要收入来源于蜜蜂为植物授粉。

2.5 生产高浓度成熟蜜

美国蜂蜜的特点主要是高浓度,美国生产的蜂蜜全部是天然形成的成熟蜂蜜。美国的蜂产品企业生产蜂蜜时只需要摇蜜、过滤以及包装等几个简单环节,不像我国的蜂产品企业有专门的高温、浓缩设备,用来人工生产达到相应水分标准的蜂蜜。美国的生产蜂蜜一律是封盖的成熟蜜,不但具有蜂蜜应有的天然营养价值,而且其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是非常高的。

3 我国蜂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3.1 发展蜜蜂产业前景广阔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蜂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目前,中国的蜂群数量已达820万群,成为世界第一大蜂群拥有国,蜂群数量占全世界的八分之一。年产蜂蜜23.4万余吨,蜂王浆2570余吨,蜂花粉3500余吨,蜂胶350余吨。其中每年大约有50%的蜂蜜、55%的蜂王浆、65%的蜂花粉和60%的蜂胶用于出口,每年为我国赚取上亿美元的外汇,是我国畜产品中最具竞争力的创汇产品之一。

无论在世界上哪个国家,蜂业都是农业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被誉为“农业腾飞之翼”、农业的“月下红娘”。蜜蜂授粉所凸显的生态效益要比蜂产品本身效益高达百倍,而这种巨大的作用却远未被人们所充分认识。因此,行业专家预测,今后几年,蜂产业将成为我国现代农业领域中发展前景最为广阔的行业之一;同时,蜜蜂独特的生活习性和高尚的精神品质一向为世人所推崇,加之养蜂地点大多在风景秀丽、花木茂盛的乡村田园,若将其与旅游休闲市场开发相结合,不失为目前行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此外,许多先进国家都已将蜜蜂授粉发展成为一项产业,这也是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3.2 蜜蜂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近年来,人们对消费品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也日益增长,绿色天然的蜂产品在这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蜂蜜除具有传统意义上的营养保健功能外,还因低热量、不含脂肪而成为糖类的最佳替代品;蜂产品经过深加工后的增值潜力更大,用于化妆品生产,可做护发素、润肤膏、唇膏等;用于医药,可做蜡丸包衣、药膏及栓剂基质、假牙和病理模型等;在工业上,可制作地板蜡、上光蜡、蜡纸等。此外,还可作为金属防锈、防腐的保护剂,各种机器的润滑剂和绝缘、包装、填隙及防水材料等,市场空间和市场潜力不可低估。

3.3 蜜蜂产业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显著

与其他传统种养业相比,养蜂具有显著的比较效益;蜜蜂为农作物、牧草等传花授粉,增加农作物及牧草种子的受精机率,促进增产增收,其增产的价值在蜂产品总产值的百倍以上;此外,蜜蜂产业的发展还将带动运输业、旅游业、服务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

4 我国蜂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4.1 从业人员老龄化问题突出,养蜂技术相对匮乏

目前,我国从事养蜂的人员多为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年龄结构老化严重。由于长年养蜂在外,条件艰苦,设备落后,居无定所,大多数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养蜂工作,行业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局面。据业内专家调查,我国养蜂从业人员平均年龄超过48岁,最高的广东省兴宁市达到54岁,其中50岁以上人数占养蜂员总数的43.7%,而30岁以下年轻的养蜂从业人员仅占总数的4.4%,部分市、县竟没有年轻人养蜂。加之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先进适用的生产技术接受能力较差,导致了蜂群营养不充足,免疫力下降,抗逆性差、生产性能差、各类病虫害危害严重,最终影响蜂农效益、产品质量和品质。在一些山区、丘陵地区,由于不能科学管理,致使中华蜜蜂种性退化严重,一般情况下,蜂群的群势维持在3~4脾,甚至只有2脾蜂就产生分蜂,结果导致群势下降,蜂群丧失生产能力。

4.2 蜜蜂食物相对不足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尤其是种植业结构调整等,自然生态受到破坏,导致一些良好的蜜源植物种类和面积锐减,造成蜜蜂食物的严重短缺和不足。而蜜蜂为了适应自然环境,保证种群的生存和繁衍,采用小群体、多点分布的方式,以扩大其采食范围,这种现象在中华蜜蜂饲养中表现尤为突出。

4.3 蜜蜂的抗逆性降低

近年来,由于受气候转暖、寒流、暖冬等综合因素和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有不少蜜源植物只开花,不泌蜜、不散粉。而多数饲养中华蜜蜂的蜂农却认为,中华蜜蜂能够利用零星蜜粉源植物,没有必要补充饲喂花粉或蛋白质饲料,这样一来,不仅不能满足蜜蜂的营养需求,影响其正常生长和繁殖,更重要的是降低了蜜蜂的抗逆性。

4.4 养蜂规模小,饲养方式落后,组织化程度低

除黄河以南、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养蜂发达省份以及东北三省外,大多数省份的养蜂生产都存在规模偏小,组织缺乏或不健全的问题。如我地中华蜜蜂生产,就属于小规模(5~30群左右,也有几群的)、分散经营(个体为主,无政府性管理机构,联合体及合作社很少),多采用传统方式养殖。尤其在大多地方的山区,多采用土法饲养、土法取蜜,中华蜜蜂活框饲养新技术推广极为缓慢,有的处于试验、示范阶段,产业链条短,效益低下。

4.5 缺乏必要的政策扶持

近年来,我国有不少的农作物、家畜家禽等都已纳入到国家粮食直补、种子补贴、产业化补贴等,但作为现代农业重要组成部分的蜂产业,却一直没有引起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足够重视,缺乏必要的政策、资金扶持。

5 它山之石为我国蜂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5.1 充分发挥产业组织的积极作用

参加养蜂联合体(合作社)等产业组织,是克服小规模分散经营交易成本高、获取信息技术难、市场谈判地位低等弱点的有效途径,可以提高蜂产业经营抗御风险的能力。因此,要发挥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等组织的积极作用,外引内联,提高我国蜂业产业化组织程度,从而促进蜂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5.2 大力推行规模化生产经营模式

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而我国现在的蜂产品生产主体,依然是个体及家庭,养蜂规模较小,生产分散,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小规模的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蜂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由于达不到规模化生产,许多标准化的技术难以大规模实施,而传统的生产方式又会带来许多质量安全问题。因此,推行规模化生产经营有助于提升蜂产业发展。此外,应该借鉴美国以及我国养蜂发达省区的经验,提高养蜂的机械化装备水平,以机械化推动规模化生产。

5.3 尽快健全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

为了提高蜂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应该尽快建立健全蜂业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应该以健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蜂产业各个主体的行为,建立完善的管理措施来保证养蜂生产、蜂产品加工的质量安全。提高蜂产品的检验、检测水平,制定合理的蜂产品标准,实现蜂产品生产和储运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以此提高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5.4 提高对蜜蜂授粉的认识

据相关专家研究表明,蜜蜂给农作物授粉产生的生产效益,要比直接生产蜂产品的经济效益高143倍。因此,应加强蜜蜂授粉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提高种植户对用蜜蜂为农作物授粉的科学认识,让其充分意识到蜜蜂授粉的好处。并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来保护蜂群的授粉安全。同时,对种植户使用农药的行为进行约束和监督,禁止其使用高毒、高残、有害农药,防止蜜蜂中毒。

5.5 加大蜂产品质量监管力度

蜂产品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类健康和养蜂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一是要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坚持从源头抓起,加强对蜂农的职业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产品安全意识,确保蜂产品质量安全;二是要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造假行为,对蜂产品的安全性实行有效地监督和管理;三是要实行按质论价,优质优价制度。建立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是解决生产不成熟蜂蜜问题的根本途径,应该从价格上为成熟蜜生产者提供支持,引导蜂农更新观念,生产成熟蜜,真正实现以市场为导向,以生产优质成熟蜜为目标,促进蜂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6 我国蜂产业发展策略探讨

6.1 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发展蜂产业,不与种植业争地、争水肥,也不与养殖业争饲草、争饲料,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用工省、无污染、回报率高的特点。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宣传,使发展蜂产业的意义和作用家喻户晓,争取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对授粉蜂农、蜂业合作社给予蜜蜂良种、运蜂车、养蜂机具等方面的补贴,以充分调动群众的养蜂积极性。利用多种渠道和形式普及蜂产品知识,积极宣传蜂产品的保健作用,促进蜂产品消费。特别要大力宣传蜜蜂授粉对农作物增产、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方面的作用,使蜜蜂授粉技术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为社会所认同,营造发展蜂产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6.2 加大科学养蜂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要大力推行蜜蜂饲养行业标准、产品强制性标准等,积极开展《蜜蜂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和《无公害蜂产品生产规范》的普及推广,引导养蜂户引进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和蜜粉源资源特点的优良蜂种,大力推广蜜蜂强群饲养技术、优质成熟蜜生产技术、蜂王浆高产技术、蜂花粉和蜂胶生产技术、中华蜜蜂活框饲养等主导技术,力争实现70%以上的蜂群生产成熟蜂蜜。规模蜂场做好蜂场的养蜂记录,根据养蜂日志,选择经济性状好的群势培育蜂王,保证育王群蛋白质、能量饲料供给。同时要勤换王,每年换王2~3次,勤换巢脾,每年加巢础换新脾2次以上。冬、春季节进行双王群同箱饲养,尽量减少蜂群检查次数,做到科学管理,使蜂群保持安静。要通过多种手段和措施,加强养蜂基地、蜂农合作社、大型养蜂场的养蜂技术与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蜂农养蜂技术与职业技能水平和素质。针对国际、国内市场对蜂产品质量越来越严格的要求,积极配合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开展蜜蜂饲养、蜜蜂病虫害防控新技术研究,推广非药和安全中草药防病技术;积极开展免移虫和高癸烯酸蜂王浆生产技术试验,探索适合各地气候蜜源条件的定地、小转地优质蜂产品生产技术等。

6.3 大力推广蜜蜂授粉技术

蜜蜂授粉带来的生态和经济效益要比蜂产品本身价值高达100多倍,每年能给农牧业带来巨额增收。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加快蜜蜂授粉技术推广促进养蜂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农牧发[2010]5号)和《蜜蜂授粉技术规程(试行)》(农办牧[2010]8号)文件精神,大力推广蜜蜂授粉技术,探索蜜蜂有偿授粉机制的运行,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延长蜜蜂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要鼓励和扶持蜂业企业有规模的开发、生产市场紧俏的蜂产品,如蜂胶、蜂毒等产品,优化产品结构。同时,针对设施农业大棚作物和经济果林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对蜜蜂授粉需求日益增加的实际,尽快建立蜜蜂授粉示范基地,集成先进的授粉配套技术,发挥蜂群数量密集的优势,为设施农业、设施园艺、制种、经果林、花卉、蔬菜等开展蜜蜂授粉服务,既有利于蜂农增收,也有利于经济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同时要加大对蜂产品的精深加工开发力度,研制特色药用产品、保健产品、旅游产品和美容产品等,增加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各地要与农牧部门密切配合,加大蜜源植物的保护和利用力度,规范农作物花期的农药使用,改进传统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方式,避免花期喷施农药,加大生物防治、生态控制、安全用药等绿色植保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

6.4 加大中华蜜蜂的保护、利用与开发

我国各地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种多样,蜜粉源植物资源丰富,中蜂的数量和地理品种很多。各地要进一步加大中华蜜蜂的保护和利用工作,除保护性开发利用外,要积极申请和建立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种场和保护区。以保种场为核心,扩繁种群为重点,辐射蜜蜂主产区,建立健全蜜蜂生产良繁体系,提高品种质量和供种能力,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优良中华蜜蜂品牌。另外,还要开展一定区域内其他不同生态类型中蜂品种资源的调查和品种资源认定申报工作,开发中蜂特色蜂产品生产。

6.5 配套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加速推进蜂业产业化经营

蜂业产业化经营是蜂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途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举措。加快发展以蜂农为基础、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蜂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的蜂业产业化经营方式。鼓励蜂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订单收购、建立风险基金、返还利润、参股入股等多种形式,与蜂农结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扶持养蜂合作社、蜂业协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发挥其在维护蜂农利益、产销衔接、技术培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扶持政策,把蜂产业纳入政府直补项目,建立蜂群保险制度,国家应拿出一定的财政贴息贷款用于支持蜂产业发展和规避风险,要建立蜜蜂良种引进推广制度体系,组建合作社或联合体,集成饲养管理、蜂病防控检测、生产跟踪评估、产品生产规范等核心技术,建立区域中华蜜蜂保护繁育基地,培育核心种蜂群,开展中华蜜蜂良种选育,培育优良品系,实现良种良育、标准化生产。

6.6 统筹做好经济、社会和生态共赢,促进蜂产业协调发展

要实现养蜂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考虑蜂农的利益,只有蜂农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才会有整个养蜂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蜂农没有长期稳定的经济收入,要维持养蜂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排除自然因素外,要保持蜂业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蜂农要生产高质量、不掺假、不含抗生素和杀虫剂、无重金属及其他杂质污染、达到国内外标准的优质蜂产品,以保证蜂产品市场占有率和销路通畅;二是优化市场配置,在充分占领国内外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欧美、日本及其他国际市场,转移国内过剩的资源,换取外汇,以保证养蜂业稳定的经济收益;三是积极开拓蜜蜂授粉市场,通过引入蜜蜂授粉能使农作物、牧草、果树及其他虫媒植物增产和提高质量,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将促使养蜂业重新进行资源配置,分流一部分蜂群从事授粉作业,既能给养蜂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又能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样就有利于养蜂业的协调发展。

6.7 引进扶持龙头企业

一是借助国家号召东部产业向西部倾斜转移、工业反哺农业的机遇,切实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吸引东部、东南沿海等地蜂产品加工企业到我国西部开展蜂产品加工,实施国内、国际协作攻关,打造特色品牌,创建国家名优蜂产品标志,集中力量扶持壮大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加工企业;二是要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坚持引进与创新,示范与推广相结合的原则,提高单位产量和产品质量;三是要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不断提高加工转化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在产品研发、市场开拓及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优势,促进蜂产业大发展,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对接。

6.8 加快完善市场体系建设,提高产业抗风险能力

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进一步确立蜂农和蜂业企业经济实体的开发主体地位,依靠蜂农促开发,依靠企业抓落实、闯市场、促发展;同时要鼓励各地成立养蜂专业协会和合作社,积极参与经营流通,以养蜂专业协会为依托,整合各种资源,集合各种要素,对广大蜂农、蜂产品加工营销企业进行行业管理;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蜂业科技110,发挥信息中心“千里眼”的作用,随时把握国内外市场信息,及时向蜂农和企业发布供求、政策、价格、技术等方面的信息,克服生产的盲目性,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要制定和完善蜂产业激励机制,重奖研发、规模饲养、创高产、标准化生产、市场开拓等有功人员,支持、鼓励社会团体和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共同参与蜂产业配套技术研发和蜂产品精深加工,进一步推进生产与外销良性发展格局形成,齐心协力促进我国蜂产业健康发展。

[1]李赛男,王芳,赵元凤.美国蜂产业发展特点及对中国的启示.世界农业,2010,7:77-79.

猜你喜欢

蜂产品养蜂蜂蜜
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增强蜂产品科普宣传工作有效性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蜂产品认知与消费行为调查研究
蜂产品科普比蜂产品销售更重要
湖北省将蜂产品纳入农商互联重点支持农产品范围
爱是一捧浓浓的蜂蜜
蜂蜜,你真的了解吗
养蜂人用上养蜂专用车
“蜂蜜”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