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的俄狄浦斯式英雄:试论小说《智血》中的古希腊悲剧元素❋

2012-08-15韩亚元

关键词:奥康纳俄狄浦斯亚里士多德

韩亚元

(大连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44)

小说《智血》是美国南方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的第 1部长篇小说。该小说一经发表就以其特有的写作风格、怪诞的人物、浓郁的宗教色彩引起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至今仍然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奥康纳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她曾说过:“我之所以这样写作只是因为我是一名天主教徒。[1]前言9”因此,学术界对《智血》的大部分研究都集中于救赎、圣经原型移位等宗教主题;也有从后现代角度的分析,但是还没有评论家从深层次上解析两者的相似性。

奥康纳创作《智血》时曾在她的好友罗伯特◦费茨杰拉德夫妇家里住过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费茨杰拉德正在翻译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三部曲,古希腊悲剧和文学便成了奥康纳和费茨杰拉德夫妇俩谈论最多的话题,奥康纳也第一次阅读了《俄狄浦斯王》[1]163。她在 1954年写给本◦戈里菲斯的信中提到:如果你看出《智血》与《俄狄浦斯王》之间有某种联系是因为“我对俄狄浦斯思考了很多。[2]918”如果仔细研读《智血》,我们不难发现该小说与俄狄浦斯的相似性并不仅仅局限在奥康纳对结尾的处理方法上,在情节安排、悲剧成因及效果上都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定义的悲剧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很好的契合。本文通过《智血》和亚里士多德称之为悲剧典范的《俄狄浦斯王》的比较,分析其所包含的希腊悲剧元素,试图从非宗教的角度评析奥康纳的作品,拓宽奥康纳小说的研究视角,展示奥康纳《智血》长久以来震撼读者的悲剧魅力。

1 悲剧定义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文艺理论学家。他在对众多优秀的古希腊悲剧文本总结的基础上,写出了《诗学》,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地悲剧理论体系,对后世的悲剧写作和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书里他第一次给出了悲剧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3]63”他推翻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现实世界是真实的,那么艺术作品也是真实的。在此定义中,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选材作了要求,认为应以当时的现实生活为题材。这是亚里士多德悲剧定义中很重要的一点。

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从17世纪开始戏剧形式的悲剧逐渐被小说所代替。“时代呼唤悲剧的缪斯,而悲剧的缪斯似乎对新兴的小说特别青睐。[4]”比起戏剧,小说似乎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小说《智血》发表于1952年,讲述的是一位行为怪异,自称是无神论者的南方人追寻精神归属的故事。这是二战后美国南方社会的写照,那时的美国社会面临着后现代的困境,奥康纳曾经宣称:“如果你生活在今天,你就在呼吸着虚无主义。在我们的教堂内外,你都在呼吸着这种毒气。[5]110”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美国南方经济高速发展,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之后,人们被物质和商品异化了,他们道德沉沦,产生信仰危机,不得不在孤独中寻求出路。所以,这部小说发表后在读者和评论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但很多人都认为奥康纳所塑造的人物太怪诞、邪恶,而且结尾太悲凉,实际上这正是他们所在社会的缩影,是当时人们生活状态的真实反映。

2 悲剧情节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6章重点阐述了悲剧情节论。他认为悲剧的情节非常重要,并指出:“情节是悲剧的目的,是悲剧的根本,是悲剧的灵魂。[3]64-65”

在希腊悲剧中,《俄狄浦斯王》是结构艺术的典范,它的情节起伏跌宕,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艺术的享受。这部戏剧的时间跨度有几十年,从俄狄浦斯出生时因其父母怕阿波罗的预言而被遗弃,后被人收养,长大的他为反抗命运离家出走,却失手杀死了亲生父亲,因破解谜语迎娶了自己的母亲,为了解除瘟疫追查凶手,发现自己就是罪人,最后刺瞎双眼,把自己放逐他乡。《俄狄浦斯王》能成为悲剧中的经典,和作者独具匠心的情节设计分是不开的。索福克勒斯并没有按照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安排情节,而是采用“追溯式”[6]224。戏剧一开场就是高潮部分,俄狄浦斯为解除城中瘟疫而追查杀死老国王的凶手,在追查过程中故事逐渐展开,作者巧妙地把阿波罗预言、俄狄浦斯的童年以及其杀父娶母等一系列事件讲述给观众,不仅突出了戏剧的矛盾冲突,而且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这种回顾式的情节安排手法跟小说中“倒叙”的叙事手法很相似[6]224。小说《智血》一开篇描述的是主人公黑兹尔退伍后坐在去往托金汉姆的火车上。奥康纳描写了黑兹尔的外貌、衣着及言行,仅仅几笔就勾勒出了一个穿着怪异、举止有点反常的年轻人的形象。当被问及是否要回家时,他回答说去托金汉姆“做一些从来没做过的事情”[7]7。作者没有从黑兹尔的童年写起,而是选择了从他退伍开始讲述故事,让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先走进读者的视线,勾起读者对主人公的好奇心,为人物后来的行为作了很好的铺垫,正如《俄狄浦斯王》一开幕观众就很想知道谁是杀死国王的凶手。之后,作者才追溯起黑兹尔的童年和部队生活,为读者展现了一个虔诚、一心想做牧师的好孩子的形象。这种追溯的手法,容易使文章产生悬念,避免了平铺直叙带来的单调。从小说开头来看,黑兹尔虽然有点怪异,但是似乎是个有信仰的好孩子,不论从家庭教育,还是长相上都像是个牧师。这与黑兹尔后来的所作所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嫖妓、伤人、公然宣称不信耶稣,并试图创立“没有基督的教派”[7]96,到处宣讲自己的新教,甚至最后杀人。读者很难把这样一个无恶不赦的人和牧师联系在一起,从而对小说更加充满期待。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论述悲剧情节时还指出:“悲剧中两个最能打动人心的成份是突转和发现。[3]64”“突转”是指剧情突然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而“发现”则是主人公由不知到知的转变[3]64。

在《俄狄浦斯王》中,当报信人说出俄狄浦斯的身世,道出阿波罗的预言,指出他就是当年被国王和王后遗弃的孩子的时候,俄狄浦斯意识到他就是那个凶手。俄狄浦斯的生活从顺境转入逆境,从一帆风顺成为了众矢之的。他突然醒悟:虽然自己拼命地反抗命运,但最终还是没有逃脱命运的掌控。至此,悲剧实现了情节中的“发现”。小说《智血》的情节中也同样存在着“突转”和“发现”。如小说的后半部分,黑兹尔发现胡弗◦肖茨找了自己的替身索拉斯来宣扬“没有基督的基督圣教”[7]153,目的是赚钱,黑兹尔一气之下杀死了索拉斯,似乎是杀死了那个罪恶的自己。当他视为家和精神归宿的埃塞克斯轿车被警察彻底毁坏时,情节出现突转,故事突然转向另外一个方向。黑兹尔意识到反抗耶稣,逃避罪恶,并不是出路,只有完全皈依上帝才能真正得到内心的平静。与《俄狄浦斯王》相似,《智血》中的突转和发现几乎同时发生,成为情节发展的高潮部分,这被亚里士多德称为最佳的“发现”。

《智血》和《俄狄浦斯王》一样,故事主要围绕着“追寻”这一主题展开。俄狄浦斯一直在追寻杀人凶手,追求自由意志的胜利;而黑兹尔一直在追寻自己的精神家园。两位主人公都是与“神”对抗的英雄,但结局都以失败告终。两个悲剧英雄最终以同样的方式,即弄瞎双眼为自己所犯下的滔天大罪忏悔。俄狄浦斯说自己是不洁的,自愿放逐异国他乡;黑兹尔说自己是有罪的,从此开始了苦行的生活,直至最后凄凉地死去。这样苦难的结局,引起了观众的怜悯之情,加强了剧中人物的悲剧性。

3 悲剧成因

亚里士多德在悲剧成因方面主张“过失论”。他反对命运捉弄人的观点,他认为悲剧英雄的遭遇主要是由于他犯了某种过错,而不是命运操控着他的一切。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人物必须是有缺点的,他的悲剧结局主要是因为其错误的行动而导致的。

俄狄浦斯王的厄运主要是由他自己的“过失”引起的。他本身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即“在道德品格和正义上,也并不是好到极点。[8]55”俄狄浦斯是个有点自私、不负责任的人,他得知阿波罗的预言后,为了逃避杀父娶母的诅咒,扔下年迈的养父母离家出走,忘了做儿子应尽的义务。他年轻气盛易冲动,在与老者争路的过程中失手将老人打死。如果俄狄浦斯不冲动,就不会误杀了自己的父亲。另外,俄狄浦斯有着亚里士多德所称的悲剧英雄共同的弱点:傲慢。他认为他可以与神抗争,改变命运,但到头来还是以惨败落幕。他所犯的过失是他自身性格和道德上的缺陷造成的,他所遭受的苦难正是命运对他的惩罚。

小说《智血》中的黑兹尔也是因为性格上的一些缺陷而犯了严重的错误,导致他悲剧地结束了一生。黑兹尔从小生长在浓郁的宗教环境下,他的爷爷是传教士,妈妈对他的教育也是十分严格的宗教式教育,这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烙上了罪与罚的烙印。南方圣经地带的人们过着与世俗隔绝的生活,宗教几乎是他们生活的全部,童年的黑兹尔十分害怕受到上帝的惩罚。长大后的经历让他开始怀疑上帝的力量。在军队里,战友们宿妓,他却一直洁身自好,可是上帝似乎并没有惩罚他的战友们;当他妈妈——他唯一的亲人去世时,在棺材盖上的瞬间,妈妈并没有像圣经里所描述的那样活过来;周围人的堕落、拜金也都没有受到惩罚。儿时的痛苦记忆加上战争在他心里留下的创伤,黑兹尔变得孤独、空虚、迷茫,满脑子都是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他傲慢地以为如果他不信上帝,即使自己犯了罪也不会受到惩罚。于是,黑兹尔开始了反叛上帝计划,他通过犯各种罪恶来亵渎上帝:退伍后,他先是嫖妓;之后走街串巷地宣讲他“没有基督的教派”[7]96的新教,告诉他遇到的每个人耶稣早已经不在了;他还和小女孩同居;最后,他开车压死了盗用他的宗教思想骗钱的伪牧师。在一系列叛逆、疯狂的经历过后,黑兹尔发现他一直在寻找着精神归属,本以为自己抛弃了上帝,但他骨子里还是信仰传统的耶稣,而且是极端虔诚的基督徒,所以当伊诺克把一具干尸偷来做黑兹尔新教派的耶稣时,他愤怒地把它摔了出去。他相信耶稣的存在,所以他在杀死索拉斯之前问他:“你太虚伪,你为什么要爬到车顶上宣称,对自己明明非常崇拜的东西,非说你不相信?”“你不老实,你明明是信耶稣的。[7]187”黑兹尔对索拉斯的责问正是他自己内心的矛盾和痛苦的根源[5]112。因为他傲慢、叛逆、逃避,他怀疑上帝,用大逆不道的罪行来亵渎神灵,最终导致了他要弄瞎双眼来求得上帝的宽恕,领悟到上帝的救赎才是自己真正的精神归宿。

4 悲剧效果

亚里士多德在悲剧定义中指出:“悲剧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疏泄。[3]64”怜悯和恐惧是一种带有痛苦感的情绪,人们被那些能引起怜悯和恐惧的事情折磨得痛苦不堪了,自然要寻求发泄的渠道。“只有使情感得到适当的宣泄,才能使人的心灵得到陶冶与获得平静。[8]55”亚里士多德在悲剧定义中的“疏泄”是宣泄、陶冶的意思,也有的学者把它解释为“净化”。因此,悲剧的功效就是要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俄狄浦斯得知自己犯下了滔天大罪后,刺瞎了双眼,他不想看到自己犯的罪,不想再见到与自己母亲乱伦生下的子女,所有这些都让他感到无比羞耻。他“屡次举起金别针朝着眼睛狠刺去;每刺一下,那血红的眼珠里流出的血便打湿了他的胡子,那血不是一滴滴地滴,而是许多黑的血点,雹子般一起下降。[9]51-52”多么凄惨的一幕!因为破解了斯芬克斯怪兽的谜语,解除了忒拜城人民的苦难而被拥戴成王,他备受尊敬和爱戴。当观众看到一个英雄最后得到这样的下场,自然会流露出怜悯之情,对罪恶的惩罚产生恐惧之情。俄狄浦斯“没有逃避也没有祈望得到原谅,这最后的一搏将他反抗命运的壮举发展到了极致,最终以血的代价换取了人的尊严,赢得了真实的自我”[10],同时也感染了观众。

黑兹尔在他的埃塞克斯轿车被毁掉后,又重新回到了耶稣的身边。他用生石灰弄瞎了眼睛,在鞋里放上玻璃碎片和小石头,胸前绑着三根刺的铁丝。他每天独自一人出去散步,这样不停地折磨自己,直到最后被巡警打死,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忏悔和苦行生活得到上帝的救赎”[5]112。黑兹尔的结局和俄狄浦斯的结局相似,都很悲惨、纠结,但是这样的结局却收到了最佳的悲剧效果。黑兹尔的结局感染了读者,特别是 20世纪50年代美国南方的读者。小说的结尾是震撼的,警醒了和黑兹尔一样迷惘、彷徨、孤独的一代人,奥康纳想告诉他们:得到上帝的救赎才是唯一的出路。黑兹尔的苦行生活还深深地打动了并且改变了小说中的人物——房东太太。黑兹尔眼睛瞎了以后得到了房东太太的照顾,但这位女房东并不是出于可怜他,而是看中了政府每个月发给他的伤残津贴,甚至想说服黑兹尔娶她为妻。女房东是个物欲极度膨胀的人,不能理解黑兹尔视金钱如废纸的举动。她看到黑兹尔终日折磨自己便问他:“你为什么踩着石子去散步呢?”黑兹尔答道:“为了还债。[7]204”后来他又告诉房东太太:“我这人不干净。[7]207”黑兹尔的这些苦行渐渐影响了女房东。她本打算先和他结婚,然后把他送进疯人院,但与黑兹尔相处一段时间后她开始真心关心他,真想跟他结婚、照顾他、厮守终生。当黑兹尔被打警察打死躺在房东太太的床上时,房东太太说:“我一直在等着你。你就住在这里好了,什么房租都不要付,楼上楼下随你挑,只要你乐意,只要让我在边上等着就行。如果你想去别的地方,咱俩就一起走。[7]212”黑兹尔通过苦修得到上帝救赎的同时,也拯救了房东太太的灵魂,带领她走出了精神的荒芜。

5 结 语

弗兰纳里◦奥康纳是美国文坛上独具特色的女作家。作为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她的作品充满了宗教色彩,探讨了人们对精神归宿的苦苦求索;作为一个南方作家,她的作品充满了地域色彩,生动刻画了南方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作为一个身患绝症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充满了悲剧色彩,以悲伤、无奈的笔触描写了现代人的堕落、彷徨、孤独和虚无。《智血》是奥康纳的处女作,也是最能代表她写作风格的作品之一。该小说如此引人关注的原因除了以上特色之外,还因为奥康纳借鉴了古希腊悲剧的一些元素,使得一部剖析现代人道德沦丧,精神空虚的小说如此富有感染力。读者为小说主人公的悲惨结局伤心之余,不得不思考其中所包含的深刻内涵,这也正是《智血》的悲剧魅力所在。

[1]Kirk C A.Critical companion Flannery O’Conner[M].New York:Facts On File,2008.

[2]O’Connor,F..Collected Works[M].New York:The Library of America,1988.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 [M].陈中梅,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蒋贤萍.试论小说体悲剧《卡斯特桥市长》[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2):71-76.

[5]杨纪平.反抗、皈依、幻灭——奥康纳《智血》中的宗教思想[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1):110-113.

[6]王福和.《雷雨》的希腊悲剧血统——兼与《俄狄浦斯王》比较[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224-228.

[7][美]奥康纳 ,弗兰纳里.智血 [M].蔡亦默 ,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8]叶亮.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 [J].异域文苑,2009(12):53-56.

[9][古希腊]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M].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10]宋清龙.俄狄浦斯王的悲剧 [J].民营科技,2011(2):79.

猜你喜欢

奥康纳俄狄浦斯亚里士多德
如何“机器地”思考伦理学?——以德勒兹《反俄狄浦斯》为分析中心
“感觉再也不会跟以前一样了”:奥康纳《异乡客》中的“危机瞬间”
大法官奥康纳:做出决定,就绝不回头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The Cause of Oedipus’Tragedy: A defect of humanity Perspective
重释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行1-719)
弗兰纳里·奥康纳文学作品的多重审美空间解读
浅析奥康纳《好人难寻》的创作特色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