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方言的PSC语音定性方法建构——以吴语甬江片方言为例

2012-08-15

关键词:应试者声调韵母

徐 波 陈 岩

(1.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2.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0)

多年来,普通话水平测试(以下简称PSC)一直“用一把尺子量所有的人”。

普通话在方言之中,又在方言之上。正如李荣先生所说:“普通话是全国人民学习的对象,所以说普通话在方言之上。十亿人口的大国,标准语、标准音不用一个活方言──北京话做底子,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说普通话在方言之中。”[1]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因此,在普通话学习与等级测试中,北方方言区的应试者占尽了天时地利之优势,其应试难度相对不大,所获得的普通话水平等级相对较高;而对其他方言区的应试者,显然难度大增,他们不仅要在学习普通话阶段艰难地纠正习惯发音;测试时,对于其流露的方音,测试员会按标准评判扣分,故即使付出更多的努力,测试成绩仍相对较差。笔者在舟山市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分别随机抽查2004年受测的国家公务员1191(培训率为95.3%)人,公共服务从业人员471(培训率为96.7%)人,经统计,他们的普通话水平等级在二乙及以下的分别占91.3%和89.3%,公务员中三级水平的占71.4%。因此,应当承认,在PSC中,应试者并不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方言对PSC标准性存在着客观影响。

PSC的目在于加速推进我国普通话的普及和人们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如何能使普通话教学更富有针对性,使应试者更便捷有效地学习普通话;同时,也使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根据方言语音特点更准确、更迅速地审音与评判,多年来,不少专家学者从不同途径作了策略探索。笔者以吴语甬江片方言为样本,在简要概括吴语甬江片方言语音特点的基础之上,探索与确立基于该方言特点的PSC语音评价理据,再通过梳理该方言区应试者在PSC中出现的主要语音失误种类,试图建立基于方言的PSC语音失误性质界定方法。

一、吴语甬江片方言的范围及主要语音特点

吴语与普通话的差异之大仅次于粤语和闽语。吴语甬江片,位于浙江东部,专指宁波市和舟山市的方言。从语音角度看,甬江片方言与周围北部吴语太湖片方言有许多共同之处,而从词汇和语法方面看,它又与南部吴语有近似之处。故甬江片方言是以北部吴语为其主要特征又具有南部吴语部分特点的介于南北吴语之间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方言。

吴语甬江片方言在语音上的显著特点是:古全浊声母今读浊音;有阴入与阳入调,入声收[Ɂ]尾,读短调;单元音韵母与鼻化韵母发达等等。此外,它还有以下几个独特之处(以宁波方言为例说明,[]内为国际音标,其他为汉语拼音,全文同):

1.古宵韵、尤韵、盐韵、侵韵、仙韵、真韵(少数)、阳韵(知组)、蒸韵(其中间或有例外)的开口三等韵的知章组字今韵母为细音,声母为舌面音,如:朝、照、招、周、沉、缠、扇、真、张等字,宁波方言声母读舌面音。

2.蟹合一灰韵的帮、端系和咸开一覃韵的端系字今音同韵(部分例外),如:推=贪[t‘ɐi]、退=探[t‘ɐi]。

3.遇摄、止摄合口三等的精、知、章、日组字和止摄开口三等的知母字,今韵母都读[ɥ],如:猪[tsɥ]、书[sɥ]、如[zɥ]、趣[ts‘ɥ]、蛛[tsɥ]、主[tsɥ]、儒[zɥ]、置[tsɥ]、嘴[tsɥ]、吹[ts‘ɥ]等等。

4.山开三仙韵的知组和章组今韵母为细音(齐齿呼韵),并与精组字同韵。结果造成一些同韵现象,如:钱=缠[dʑi]、剪=展[tɕi]、箭=战[tɕi]、线=扇[ɕi]、薛=设[ɕiIɁ]等等。

二、构建基于区域方言的语音定性方法的理据

(一)语料的获取及研究过程

笔者从浙江省普通话测试中心随机抽取宁波市的测试录音样本30人次,从舟山市普通话测试中心随机抽取测试录音样本40人次。应试者均世居当地,其身份有国家公务员、中小学教师和公共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他们的普通话等级为:二甲12人、二乙32人、三甲21人、三乙5人。第一步是初步抽听各等级2位应试者的录音样本,并对其语音失误作记录;第二步是根据记录制作“吴语甬江片应试者PSC声母、韵母、声调失误分类统计表”;第三步是对所有录音样本进行反复审听,并对语音失误作记录与登记,同时逐步完善语音记录表;第四步是对记录表内的数据进行统计;第五步是深入分析语音失误类型,既对照国家语委PSC大纲的评分标准,又结合地域方言语音的特征,探讨对语音失误性质的界定方法。

(二)语音失误定性理据的确立

我们把以下两方面作为对于语音失误作错误、缺陷或忽略等定性的理据:

1.根据音位学原理来确定是否为发音错误。音位是最小的能够区别意义的语音单位。对每一种语言的语音根据区别特征归纳音位,每一个被归纳出来的音位,在该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因此,如果应试者所发的音是属于同一音位的不同变体,则可以定性为缺陷;如果把这个音位的音发成另一个音位的音了,则必将引起意义上的混淆,所以,即视为发音错误,下文中把此类错误称为“音位性质差异”。

2.根据主观认定性和语音色彩来确定是否为发音缺陷。所谓主观认定性原则,即是应试者在主观上对某个音素的发音方法是否得到了确认。也就是说,如果应试者发音时体现出其发音方法是正确的,只是还在正音过程中,所以发音的准确性上尚有欠缺,这样的轻微失误,基于地域方音特点可忽略不计。同时,在作此判定时,还把语音色彩(即发音效果)作为辅助的判定依据。也即,既具有主观认定,同时在语音色彩上与标准音并无明显差异的,可忽略;反过来,虽然主观上已有定认,但其语音色彩与标准音差异甚大,则依然判定为发音缺陷。主观认定性与语音色彩相结合的界定方法,既肯定了应试者的学习效果,又不会偏离国家标准太远。在此,需特别说明的是,本评判方法仅面向较低水平的应试者,即指二乙及以下水平的应试者(下文同)。

下文在梳理罗列甬江片应试者的测试语音失误类型的同时,按照上述理据对各类语音失误模式作错误、缺陷或可忽略的定性。

三、甬江片应试者语音失误的主要类型及其界定方法

(一)声母发音失误种类及定性方法

1.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的发音与分辨

舌尖前音、舌尖后音俗称“平舌音”和“翘舌音”,下文从俗称之。在PSC中,甬江片应试者在平、翘舌音方面常有以下失误:

(1)翘舌音发音错误,即应试者不会发翘舌音,把翘舌音读平舌音或舌面音(具体见上文甬江片语音特点 1)。

(2)平、翘舌音大部分相混。表现形式为大部分翘舌音读平舌音,而又把部分平舌音读作翘舌音,尤其是在多音节词语、朗读或说话项的测试中,平、翘舌音受顺同化或逆同化影响失误较多。

(3)平翘舌音部分或个别相混。其表现形式主要是把部分翘舌音读成平舌音,又把个别平、翘舌音相互混读,尤其是对诸如:“速、悚、钻、删、崇、铡、瘦、蓑、豺、柴、捉、衬、债”等这些并不能以利用声旁类推规律去记音的例外字,应试者却按照常规的方式去分辨而造成失误。

上述(1)、(2)、(3)条均为字音混淆的失误,属音位性质差异,均应定性为发音错误。

(4)翘舌音、平舌音发音缺陷。这是指在能够区分出平翘舌音的前提之下而翘舌音与平舌音发音有缺陷的现象。主要表现为翘舌音发音不到位或者过位,平舌音发成齿间音的现象,之所以说是“现象”,是因为其主观上并不是认定这些音为齿间音,而只是由于发音的不良习惯或生理上的局限性(舌尖过长)所造成的。本方言无翘舌音、无齿间音,故根据应试者的主观认定性和语音色彩来确定其性质,有翘舌发音动作但语音色彩相差较大的失误确定为缺陷,发音方法正确但语音色彩上略体现缺陷的则可忽略。

2.清音浊化

甬江片[p t k]等今有三级分发法,即不仅有送气、不送气清音,还有一套相对应的浊音,而普通话却没有这套浊音。所以,普通话测试时,会出现清音浊化的现象,如:“白、旁、排”读[b],“田、甜、条”读[d]等等。

3.声母 r与 l、f与 h 相混

(1)r与l混读的现象在各个等级的应试者中均被发现,因本方言中没有翘舌音,故r的发音自然也成了难点。其表现程度并不相同,有的应试者把r母字读作l母字,也有的仅表现为r母的发音舌位欠准确。

(2)f与h相互混淆。这两个声母在方言中相互混淆,但年轻人已能清晰地分辨,仅三级水平的应试者在测试中出现了此类问题。

以上2、3条内所有声母混淆,均属音位性质差异,均应定性为发音错误;r母的舌位问题应定性为发音缺陷。

4.舌面音靠前

舌面音靠前现象之所以不称为尖音,是因为在甬江片方言内不分尖团,所以,出现此问题的应试者并不持尖音概念,而是受到某种语感或发音习惯的影响而形成。j、q、x靠前也分作明显靠前和略微靠前两种。根据主观认定原则,应试者并非故意把它们读成“尖音”,故此类语音失误,重则定性为缺陷,轻微的可忽略。

(二)韵母失误种类及定性方法

1.单元音韵母唇形的圆、展

普通话中的单韵母o、u、ü是圆唇音,而i、e、ê是展唇音,但由于受方言影响,在测试中,常常出现发音唇形不正确的情况。一是单韵母的圆或展唇形虽正确而圆展程度有差距,例如发i、e时常出现展唇度不够的现象;二是单韵母圆或展相反,最常见的是把u、ü发成近乎展唇音,o很难发成标准的圆唇元音。此类发音失误,并未形成音位性质差异,且与标准音在色彩上也无明显差异,故无论其程度如何,均定性为缺陷。

2.单元音韵母发音舌位的高、低与口的开、合

以普通话中开口度较大的 a 组音为例。普通话带 a 韵母多,有 a、ai、uai、ao、iao、an、ian、uan、ang、iang、uang、ia、ua等,比较而言,甬江片方言中没有后元音[ɑ],且带a韵母也较少。故测试中,a组韵发音出现失误的情况比较普遍,大都表现为开口度不足。此外,方言中还有其他元音发音高化或低化的现象。产生了音位混淆,则应定性为发音错误,比如把[a]韵发成[o]韵,把[iê]韵发成[ia]韵等;如果涉及到开口度大小的问题,例如对于前、央、后a的发音,虽然在听感上与标准音有音色差异,但由于并未形成音位性质差异,是属于未掌握条件音变的规律而造成的,应定性为发音缺陷。

3.单韵母复合化与复合韵母单纯化

(1)单韵母复合化

受方言影响,应试者在测试时极容易把普通话里个别单韵母读作复合元音,如把e或o韵母:“科、何、波、磨”等读作复韵母[ʌu]。

(2)复韵母单纯化

应试者在测试发音时,遇到普通话里的复合元音韵母,常常读作唇形基本无开合,舌位基本无高低变化的近似单韵母,如普通话中的 ai韵的“爱、来”读[e]韵,“摆、派”读[a]韵等。

单韵母和复韵母属于汉语韵母中的两大种类,其发音特点大相径庭,如果发生单韵母复合化和复韵母单纯化的失误,定会对整体语音面貌产生严重影响,也会混淆词义,属于音位性质差异,所以,这两项失误应定性为发音错误。

3.介音的添加或丢失

在测试中发现,韵头添加最常见的是ang韵,例如在测试中,应试者常常把“伤、商”读为shuang。介音的丢失现象也多见,如:“队、最”的韵母读作[ɐi]韵,把“朵、所”读作[o]韵。

丢失与添加介音属于音位性质差异,所产生的语音色彩区别也极明显,应定性为发音错误。

4.鼻韵母发音与分辨

甬江片方言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所发的鼻韵母严式描写应该是舌面中鼻音[-(]。因此,应试者对于前、后鼻韵母既缺乏发音习惯与准确的语感,对其发音要领也难有正确的认识、理解与把握,所以,要分清发准前、后鼻韵母,无论对于哪个等级的应试者而言均非易事。

(1)前、后鼻韵母的发音

①前、后鼻韵母的发音错误,是指应试者由于根本不会念前、后鼻韵母,或者不会区分前、后鼻韵母,于是就把鼻韵母读成了单韵母或复韵母,这在较低层次的应试者中经常出现,这种鼻韵母与非鼻韵母经纬分明的语音差异,我们在测试中较容易分辨。但是鼻韵母发成鼻化韵的,情况就显得较为复杂了。甬江片方言鼻化韵多,宁波方言中有7个鼻化韵,舟山方言中有10个鼻化韵。普通话中的大部分后鼻韵母和一部分前鼻韵母如:“浜、账、梗、帮、框、半”在宁波方言中均发鼻化韵。读作完全鼻化韵的,属音位性质差异,应定性为发音错误;略带鼻化色彩的,则应定性为发音缺陷。

②前后鼻韵母发音有缺陷。这种现象无论在哪一层次的应试者中都极为多见,是一个在甬江片方言区甚至包括整个吴语区均非常普遍的现象。前、后鼻韵的发音缺陷,听感上接近于标准发音,但色彩上却又并不完善,或过于夸张,比如ing韵发音就常常出现矫枉过正现象。因为意识到这是一个后鼻韵,开口过大,这就在鼻韵尾前增加了一个元音,发成了ieng。对应试者前、后鼻韵母发音不到位或过位的情况,我们用“主观认定”的方法来鉴别。也即应试者主观上对于前、后鼻韵母已有明确认定,则视语音色彩而定,明显影响语音色彩的,说明失误较重,为缺陷;如果色彩上能感觉到,但不十分明显,则可忽略。

(2)前后鼻韵母的混淆

北部吴语中an和ang、ian和iang、uan和uang这三组音读音差异大,容易区分。最难区分的是in和ing、en和eng、uen和ueng这三组音,发音差异小甚至没有。即使是水平较高的应试者,在朗读和说话测试项中要准确区分依然十分困难。前、后鼻韵母与其他韵母混淆,前、后鼻韵母彻底混淆的现象,形成了音位性质差异,应该定性为发音错误。

(三)声调失误种类

俗话说“宁愿听苏州人吵架,不愿听宁波人说话”。这分明是把“吴侬软语”的雅号送给了苏州话,而把“石骨铁硬”的帽子扣在了宁波话的头上。苏州话与宁波话均属吴语,但整体语调却有较大差异,这促使我们从音系的层面作些理性的思考。除了有全套浊辅音声母及单元音韵母发达等原因外,声调是形成甬江片方言整体语调特点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声调对句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字调是叠加在语调之上的,很像小波纹跨在大浪上的,其结果是这两种音高变化的代数和”[2]。普通话有4个声调: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 51;宁波话有声调 7 个[3]:阴平 53、阳平 24、阴上 35、阴去 44、阳去 213、阴入 55、阳入 12。

可见,宁波方言调类多,且既没有音高较高(普通话阴平55)的调子,又没有明显的曲折调(普通话上声214),也没有从最高降到最低处的跨度较大的调子(普通话去声51),其结论是,甬江片方言的声调相对较平直与低抑,这正是形成甬江片方言整体语调较为平直、低抑、硬实的重要原因。下文所分析的声调发音失误绝大部分缘于甬江片方言声调特点的深厚影响。应试者在测试时常见的声调问题如下:

1.四声相混

由于受到方音的影响,对于普通话的四个声调的概念并不十分明确,尤其是三甲及以下水平的应试者,常把阴、阳、上误读为类去声;二乙水平的应试者,常把上声误读为阳平。

2.调型混淆

这是声调发音的实质性失误。声调的调型可分拱调与平调两种。而在普通话测试中所出现的调型错误即是应试者把上声的拱调(调值214)误读为接近于阳平的平调(24),而又把阳平(35)读若上声(324、325)。这类错误使得测试员有时在“究竟是阳平与上声的声调误读还是上声和阳平的调值没有读准的缘故”之间犹疑徘徊,难于评判。

四声相混或调型相混,形成了超音段音位即调位的性质差异,应定性为发音错误。

3.声调缺陷

(1)阴平:由于方言声调比较低抑而容易产生的问题,把普通话的阴平读若宁波话中的阴去,调值为44或33。也有的是阴平的音高不稳定,尤其是在读单音节字词时,会时而读为55,时而又读成44或33。

(2)阳平: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略带拐弯或者过于急促。

(3)上声:由于甬江方言中无曲折调,所以对应试者而言,上声是最不容易发准的。从平时的测试实际与录音带审听的情况看,包括一级水平在内的所有应试者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上声错误或缺陷的现象。上声缺陷可归纳为以下8种:

①调尾过低。把214读为212或213,这显然是由于受到方言声调的调值过于低抑与平直的影响而形成的。

②调尾过高。把214读为215,这是在学习普通话上声调的调型时过于夸张,或是由于受到阳平调(35)的影响而形成的失误。

③调头过高。即声调起点音高过高了,把214读为314。

以上三条,其上声声调发音的总体调型是正确的,只是在音高上发生了缺陷,在主观认定上是没有问题的,发音色彩上略有影响,对于较低水平的应试者而言,建议忽略。

④声调整体偏高。把214读作324或434,这种曲折不到位的现象显然也是由于受到方言声调平直的影响而产生的。本类失误,虽然调型没问题,但没能抓住上声曲折到最低度的特点,如果成系统地出现,在语音色彩上差异较大,故应定性为发音缺陷。

⑤调尾增加曲折。这是本在214的调尾处出现一个虽然是极短的下降值,把214读成2142。形成此类失误的原因有二,一是应试者受到方言声调发音影响的结果,如舟山市嵊泗县的阳平调为241;二是在学习普通话上声调时,只是注意了其曲折的特点,而未掌握普通话上声的实际调值。基于方言中无曲折调的特点,此失误定性为发音缺陷。

⑥声调断裂。声调应该是连续的滑音。由于对于曲折调发音不习惯而过于刻意夸张,把曲折调降得过低,就会中断声调,把214读成为21、4。虽然声调中断,但基本调形是正确的,此失误可定性为发音缺陷。

⑦单字调读作半上。即把214读为21,这是因为受到上声语流音变的影响而产生的,因为上声处在其他音节前时均读211,也即上声在语流中大部分情形下读半上,但其在单独念或处在词句末尾时是应该读原调的。测试中发现,在读单音节字词朗读或者多音节词语朗读(指第二题的最后一个音节为上声时)时,常出现把214读作21的现象,尤其是语速较快的应试者,更容易出现此类现象。此失误属声调发音不完善,当定性为缺陷。

⑧发音生硬。这是一种出于想把上声的曲折发完整而矫枉过正的现象。上声发音应是滑动且自然柔和的,有的应试者发音时却过于铿锵有力。鉴于其调形和调值是正确的,故这种失误建议视轻、重确定其忽略或缺陷。

(4)去声:普通话去声调值为51,是个高降调,由于受到方言声调较平直的影响,应试者往往读去声时只注意调型,不注意起点音高,把去声调读得过于低抑短促,51调读为41或31;还会出现把去声读得过于用力,而未用音高来表示其降势。这种失误虽然对语音色彩有所影响,但基本调形是正确的,所以建议忽略。

综上所述,我们从PSC实践出发,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对于吴语区的应试者所常见的语音失误种类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依据音位学理论,应试者主观认识程度及语音发音效果对这些语音失误的性质的界定方法作了探讨。对测试员而言,这不仅能有助于他们在测试时,根据以上语音失误现象在瞬间作出类型断定,也有助于他们对于语音的“错误”或“缺陷”作比较准确、科学的性质评判;对方言区的普通话教师和学习者而言,了解该方言区人在普通话测试中常见的语音失误类型,则有助于他们更有针对性地关注普通话语音学习的难点和重点,更有效地学好普通话,更正确地使用普通话。

[1]李荣.官话方言的分区[J].方言,1985(1):1-3.

[2]赵元任.汉语社会语言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86.

[3]李荣,汤珍珠,陈忠敏,等.宁波方言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7.

猜你喜欢

应试者声调韵母
声母韵母
How AI experts influence our decisions
声调歌
拼音宝宝扛声调
指纹识别在大学生应试者身份核验中的运用
坐着轿车学声调
单韵母扛声调
面试中常见的12种错误
《湘水韵》及其编撰原理要点
面试时如何作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