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批评性语篇分析浅析及其在大学英语阅读课程中的运用

2012-08-15梅松竹

科技视界 2012年32期
关键词:批判性语言学语篇

梅松竹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0)

批判性语篇分析目前在国内还是属于比较新兴的一种语篇方式,早在1979年 Fowler,Hodge,Kress和Trew出版了 《语言和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在书中提出批评语言学的语篇分析方法,旨在通过对公众语篇的分析来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这是第一次批判性语篇分析的提出。(戴炜华,高军,2002)十年以后,N.Fairclough出版了深具影响的《语言和权势》(Language and Power),并于1995年出版了《批评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阐释了语言、权势、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述语篇和社会文化变化、社会研究中的篇章分析以及批评语言意识(Critical Language Awareness)。他指出,意识形态普遍存在于语言之中,因此语言同时也是社会控制和权力关系得以实现的一种重要手段,并直接参与社会现实和社会关系的构成。语言使用建立在一般常识的基础上,而社会权力关系则能通过意识形态影响人们的常识形成过程。批评语篇分析联系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语境,揭示语篇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和统治关系,研究语篇在再现和加强控制、统治中的具体作用。需要指出的是,批评语篇分析中所指的意识形态并非政治的意识形态概念,也不是指人们的政治信仰,而是Fowler(1997)等指出的,是人们“理解世界,整理、归纳经验时所持的总的观点和看法”。我们可以说,这种意识形态意义包括社会偏见、社会歧视以及对事实的歪曲等,是“隐含在常规中的一些前提和假设”。这些前提和假设含而不露,人们对此习以为常,因而其作用和影响也不易觉察。 (戴炜华,陈宇,2004)

批评语篇分析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又叫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也有语言学家(Martin 1991)称为批评写作(Critical Literacy),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它综合了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种学、大众传媒学等多门学科的研究成果,因而吸引了众多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尤其是英国、荷兰、澳大利亚和奥地利等国学者的注意。当前批评语篇分析已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形成了一种新趋势,从而产生包括批评语言学、批评语言意识(Critical Language Awareness)、批评教育学(Critical Pedagogy)、批评社会学(Critical Sociology)、批评社会语言学(Critical Sociolinguistics)和批评写作相互交叉的一门学科— 批评应用语言学(Critical Applied Linguistics)。(戴炜华,陈宇,2004)自此,批评性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坚持以语言学为主体,除利用英美传统的语篇分析方法和法国思想家Foucault的语篇分析方法外,特别利用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把语言看作是社会符号的观点,集中分析语篇中语言选择是如何反映语篇生成者和接受者之间的权力关系,分析语篇是如何在处理过程中被人为地用来产生和维持社会不平等关系,为社会语言学和语篇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CDA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人们 “批评的语言意识”(critical language awareness),提高人们对语言运用的鉴赏和批评能力,帮助人们对自己作为语篇生成者和接受者而介入的实践有更多意识,以便更好地应付语言对当今社会生活越来越广泛的介入。与国外批评性语篇分析家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中各领域语言的积极关注相比,中国语言界学者还持极其保留的态度,目前对CDA的认识还多是停留在借助批评语言学的理论对语篇实例进行分析,而涉足CDA领域并对其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研究的只有辛斌(2002)和戴炜华、高军(2002)等少数学者。本文试图通过对CDA发展背景的介绍,了解CDA的理论基础和分析目的,通过分析批判性语篇分析与其它的语篇分析的不同来认识其在分析作为社会实践语言活动的实用性和可用性,拓展我们对社会领域各种热门语言问题和语言现象进行多维度分析,并透过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遮蔽,对社会文化生活过程中积极介人

批判性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以下简称为CDA)对于教授第二语言以及外语的老师及其研究者来说都是一个对于语篇分析而言比较新的分支。CDA更应该归类于对于语篇分析的一种态度,而不是一种一步一步的分析方法。因此,CDA他与其它的语篇分析有着显著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CDA试图证明所有的供读者阅读(或者听)的原创性文章并不是产生于一个独立性的环境,而是产生于一个有着复杂背景的真实环境中。它在解释这个环境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大多数相关的文章及背景因素,甚至还要考虑到与这篇文章的产生以及理解有关的历史背景。在批判性语言分析者看来所有行为都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主要体现在语言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并且取决于其他非语言类社会现象。所以在写作的过程中,作者受其意识形态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特定的词汇和语法模式以及篇章结构,向受众传递某些特别的信息。

第二,虽然CDA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它仍然是语篇分析中的一种高度集成的方式,它至少组合了三种层次的分析:文章;作者自己写作以及希望读者理解文章意思时所用的推论的方式(就是写或说以及读或听的过程);更深层次的社会背景以及这个背景所表现出来的东西。在完成这三个层次的分析的时候,CDA给我们展示了这三个层次是如何相互关联的。

第三,批判式语篇分析和重要的社会事件有着非常深的联系。这样一个特征部分是因为在文章中所指的“背景”不光包括文章产生和表达的直接背景,还包括范围更广的社会背景,包括相关的文化,政治,社会和其它的方面。CDA研究者和理论家们感觉既然这种分析的范围没有具体的限制,我们也可以选择潜在的那些会对大量的人群产生真正影响的文章。

第四,在分析此类的文章时候,CDA实践者们通常会站在一个社会伦理道德的高度,从这个高度可以引起人们对力量的不平衡,社会的不平等,不民主的行为,以及其它希望激起读者的纠正行为的一些不公正的现象。这就是为什么要使用批判这个字眼:CDA不仅描述社会或者政治上的不公平,同时它也对这种现象予以明确的批判。

第五,批判性语篇分析假设在语篇中有一个“社会解释者”的角色存在。根据后结构主义的哲学家们,譬如Michel Foucault,Mikhail Bakhtin,以及其他人的著作,CDA实践者们认为人们的真正的意图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与他人的互动,而这些互动正是通过语言以及其它一些符号记号来完成的。因此,“真实”不是一个不可改变的,而是可以改变的—这增加了作者为了更好的说明问题而改变事实的可能性。通过重点分析语言以及其他的理论的基础,CDA分析者们试图阐释在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力量在组织事实的时候是以他们的利益为出发点的。通过剥除这些行为的假面具,CDA学者们目的是为了支持那些受压迫的受害者们,并且鼓励他们去反抗这种压迫。

最后,为了追求这些民主的目标,批判性语篇分析者们试图让他们的工作在最大的程度上的清晰,而不需要读者具有专业方面的知识。尤其是,这些分析者们尽量少的使用学术用语以及费解的语句,甚至他们宁愿冒着丧失对文章准确分析的危险。

用一句话来概括,评判性语篇分析的首要目标是对那些可能会对一定的国家造成政治或者文化的影响的书面或者口头的文章进行深入分析。但是对文章的分析有不能够单独来完成,所以我们分析者们还需要考虑与这篇文章相关的更深层次的背景。正如Fairclough(1992)指出,理想的语篇分析应该是跨学科意义上来进行的,不仅涉及语篇的生成、传播和接受,还涉及生成语篇和解释语篇的社会认知过程,涉及各种机构中的社会实践,涉及社会实践与权力关系之间的联系,涉及社会层面上的霸权关系。换句话说,语篇所要传达的意思不仅来自于它的字面意思,还来自于那些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如何使用这些语篇中的言语。当不止一个的使用者和社会背景被包含在语篇内时,那么这篇文章当然也包含了不止一个的“意思”。

批判性语篇分析对于我们从事英语教学的老师来说也有诸多良益。第一,它可以激起学生们的兴趣。现在的学生,特别是大学生视野开阔,具有国际的背景,所以他们对当今的重大事件,特别是对那些有着特殊文化和政治背景的事件相当敏感。CDA有意的寻找一些有“意义”的篇章,一些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天天都会遇到的篇章。甚至一些用于教学目的的阅读文章和材料也可以做为批判性语篇分析的目标。

第二,CDA还可以帮主学生成为一个更好的,更有辨别力的阅读者。它比其它的方法都更充分的利用篇章。因此,它能够让学生看到一幅更大的图画。而且它还鼓励学生们用这种方法去把隐含的意思发掘出来。

第三,CDA还可以让教师们关注不同篇章的特点,还可以向学生们展示阅读理解能力真正的重要性。诸如connotation,framing,presupposition等等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抽象的概念,而且还可以看成对一些篇章的理解的重要方面。

[1]Fairclough,N.L.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Cambridge:PoiltyPress,1992.

[2]Fairclough 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London:Longman,1995.

[3]Foucault,M.The Order of Things[M].London and New York:Tavistock and Routledge,1970.

[4]戴炜华,高军.批评语篇分析:理论评述和实例分析[J].外国语,2002(6).

[5]戴炜华,陈宇.批评语篇分析的理论和方法[J].外语研究,2004(4).

[6]李素玲.批评性语篇分析:发展概况及应用前景[J].山东外语教学,2004(5).

猜你喜欢

批判性语言学语篇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社会语言学名词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