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后汉书》补表研究

2012-08-15杜高鹏

黑龙江史志 2012年2期
关键词:年表后汉书史学

杜高鹏

(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 南充 637000)

范晔《后汉书》在唐时跻身前三史,在正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史记》,《汉书》皆谨于年表,而范晔《后汉书》仅有纪传,而表志未立,萧梁时刘昭补注旧志,不及表,梁启超认为“表志作为史书之筋干[1]”,对研究史书具有重要的意义。除宋人熊方在宋高宗年间撰成《补后汉书年表》十卷以外,然其余补《后汉书》年表佳作都出自清代,清代《后汉书》补表达到了一个的高峰。

一、清代乾嘉历史考证学的繁荣

梁启超认为,清代考据学的兴起,其实是一种“思潮”的体现,而这种思潮导致了学界的取向,从而导致前期“经世致用”之学和后来考证学的繁荣。“凡‘时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其在我国,自秦以后,确能成为时代思潮者,则汉之经学,隋唐之佛学,宋及明之理学,清之考证学,四者而已”。[2]

二、清代以前关于《后汉书》补表研究

宋熊方撰《补后汉书年表》,全书有《同姓王候》两卷,《异性诸侯》六卷,《百官》四卷,共十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充分肯定了熊方的补表,认为“经纬周密,叙次井然,使读者按部可稽,深为有裨于史学。”熊方在《补后汉书年表进状》中说:“至范晔为后汉书,又先书而殒,使表志未立。至刘昭补注诸家之志,表又缺之。则欲成此书,当在今日。臣遂集补年表十卷……仿班史撰著两汉人表,以补范史不足”[3]。至此《后汉书》成一代完书者是也,虽然其有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但史学价值的地位不言而喻。梁启超评价“熊方有《补后汉书年表》若干卷,实为补表志之祖”[4]。

三、清人关于《后汉书》补表的著作考证及特点

清代在朴学风气之下,《后汉书》的考据、校注、辑佚之学也达到空前的高度。而《后汉书》缺表志这一客观事实也为考证学着开辟了一块乐土。清代著作流于世的有:

(一)诸以敦,字艮麓,号爱堂,钱塘人,福建长乐知县,师从钱大昕。撰《熊氏后汉书年表校补》五卷,同姓王候表一卷,异姓王候表一卷,百官表三卷,后遗补同姓王候表,异姓王候表和百官表,后来又进行了续补。清代潘衍桐著《两浙輶轩续录》中记载“艮麓,丈壮歲仕,闽以忧归,即不复出,生平尙气,谊重然诺,尤笃于戚族,间凡有諈诿,靡不竭心,力以赴之,诗笔豪宕,闲作小词,暮年键户,著书专攻,史籍所著《熊方后汉书年表校》,《补东汉朔闰表》,已刊行尚有《淮南子高注校补》,《通志氏族略辨证》及《吉莫吉斋丛稿》未梓藏于家。”[5]诸以敦在读熊氏补表后觉舛漏尚多,恐疑误后学,再加上酷爱史学,于是打算补熊氏表。他在自序中言:“高庙搜访遗籍录入袐阁,适古歙鲍君以文得宋镌本,请吾师钱竹汀詹事勘审,抱经卢学士又重加考订……於展阅数遍,觉两先生所校舛漏尚多,若非分修整明,仍恐疑误后学,而卢氏移改之处有未经祥考者,转以贻将来之口实,因取全史参互而厘正之。卢氏采章怀注所引东观记,续汉书,谢承书,以及水经丽注补其缺,而於袁宏后汉纪,金石录诸书皆未及焉……今取其可信者,兼载数条金石遗文,缺然可据,间为征引,足资讨核。”[6]

(二)万斯同撰有《东汉诸帝统系图》,《东汉诸帝统系表》,《东汉诸王世表》,《东汉外戚侯表》,《东汉宦者侯表》,《东汉云台功臣侯表》,《东汉将相大臣年表》,《东汉九卿年表》各一卷。万氏早年师事黄宗羲,酷爱史学。他认为“:史之有表,所以通纪传之穷,有其人已人纪、传而表之者;有未人纪、传而牵连以表之者。表立而纪传之文可省,故表不可废,读史而不读表,非深人史者也。”[7]万季野之书刻印多次有,李邺嗣,朱羲尊,阮元,黄宗羲,吴锡麒等先后为其作序,并受到他们极高的评价。

(三)钱大昭著《后汉书补表》八卷,作于乾隆四十二年,清史稿云:“钱大昭,字晦之,嘉定人,大昕弟。……大昭于正史尤精两汉……又以宋熊方所补《后汉书年表》只取材范《书》、陈《志》,乃于正史外兼取山经、地志、金石、子集,其体例依班氏之旧,而略变通之,著《后汉书补表》八卷。计所补王侯,多于熊《书》百三十人,论者谓视万斯同《历代年表》有过之无不及”。[8]其中卷一诸侯王表,卷二王子候表,卷三光武明章和安顺沖功巨候表,卷四桓灵献功臣表,卷五外戚恩泽表,卷六宦者候表,卷七,公卿表上,卷八公卿表下。“得诸侯王六十一人,王子侯三百四十四人,功臣侯三百七十九人,外戚恩泽侯八十九人,宦者侯七十九人。偶有异同,加辨证焉”[9]。此外,还作了公卿表,凡三公拜罢,都各自依据本纪,胪列其列卿中可以考订者,按照次序补入。钱大昭的《后汉书补表》优阙互见。例如只有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度辽将军任为边将,权重如太守,但是《公卿表》将之并列一格,在司空下,光武帝时,军中所设置的大将军,如吴汉、杜茂、景丹,只不过是一将之任,与西京霍光、王凤等作为大将军完全不同,而《表》中一并列入。司隶校尉的职权较重,河南尹以下七郡都是其属地,表中却只列河南尹,而不列司隶校尉。这些都是拘泥于班氏体例而不敢有所出入所致。诸侯王都是皇子,王子侯都是王子,其部居截然有别,钱氏将之分为两表,非常合乎史例。光武子沛辅等,既列入《诸侯年表》,又列入《王子侯表》。余姚卢文弨给予极高评价,他在《后汉书补表序》中大赞钱大昭“其学浩博无涯涘,其思绪细密,精识洞达,治经而经通,于周、秦、汉、魏之书,无不爬罗剔抉。俾夫善读史者,更得参互考证,以资其闻见。于凡政治之污隆,职官之贤否,一开卷而了如指掌,以之为津筏也可,以之为龟镜也可。余之所谢不能者,而钱君优为之。”[10]而后学秦鉴在《后汉书补表跋》中也言钱氏著作“叙事简洁,而考证审密,则其精又何如也!近时史学推鄞县万季野先生,今万之列代史表具在,平心而论,能及此书之渊博精审否?”[11]钱书卷首有卢文弨序、自序及条例。“条例”中,对熊氏补表驳正甚详。

(四)华湛恩,著有《后汉三公年表》一卷。沈懋德在《后汉三公年表跋》中云:“华广文子屏,字孟超,金匮人。好学博古,孜孜不倦。官安徽太和县教谕数年,又尝行万里路,省亲黔南。家在锡山之南,藏书满屋。……兹录其后汉三公年表,以补司马彪之阙。”[12]《后汉三公年表》一卷,华氏认为三公作为重臣,对一个国家的影响是巨大的,设置三公目的是权力分散,而不是皇帝一人独操大权,如果皇帝一人独操大权,容易轻信小人而使权力控制在宦官和外戚之手,他认为东汉灭亡的教训就在于此,他在《后汉三公年表》中道:“三代之盛,朝廷必有重臣……夫天下之大权,人主不能以一人独操之,明矣,必与人共操之,故重臣之权尊,则人主安坐于上,而权不患其旁落……夫天下之势,有内重,有外重,惟内重足以制外臣之疆,而外重足以消内重之衅,故天下相维而不败。若东汉,则内外交无重也。既无腹心之臣以寄命託孤,又无疆诸侯以屏藩王室,则外戚,宦官复何惮而肆其奸哉!此后汉之失也,读史者所以致意于后汉之三公也。”可见他对三公在国家政权体制中的作用有相当深刻的见解。

(五)黄大华,清代史学家。字菊友。武昌人。光绪十五年进士,授浙江德清县知县。公余钻研经史,著述颇丰。撰有《东汉皇子王世系表》、《东汉中兴功臣侯世系表》、《东汉三公年表》以及其他相关著作二十一种。华湛恩撰《后汉三公年表》其三公有: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司徒,司空,太尉等“三公”之称。而黄大华在《东汉三公年表》中撰有除上述官职之外曾记“太傅”官职。“太傅”在西汉曾两度短暂复置该职位,东汉则长期设立。以后各朝代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可见黄大华较之华湛恩更加详尽。东汉的皇子王孙们是一个特别的群体,尤其是东汉后期在外戚和宦官轮流僭越皇权时代,他们扮演扮演者非常尴尬的角色。《东汉皇子王世系表》详尽准确的标注了二十九个皇子王世的世袭情况,比万斯同的《东汉诸王世袭》记载的多了两个王,而且比万斯同记载更详尽,比如:沛献王辅,万氏只记载六世,而黄氏记载八世。

(六)练恕,字伯颖。广东连平县人,生于清道光元年,卒于道光十八年。在世仅十八春秋,虽然英年早逝,但却成为清代史学乃至整个中国史学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而且他有生之年并未见熊方,万斯同,钱大昭等人关于后汉书补表的著作,《后汉公卿表》被收入《二十五史补编》之中。《后汉书公卿表》是按年序列东汉公卿大臣的职称,姓名,以及迁升死亡的时间地点等线索撰写而成。

温训在《后汉公卿表序》中曰“:盖自九岁好读汉书,四五年后诸史,通鉴,略皆浏览。而尤喜表志之学……作此表时,并未见熊广居,万季野,钱晦之诸书,而搜考精密,疑非髫龄之年所能为。”[13]搜考精审,条理清楚,堪与万斯同《东汉将相大臣年表》相互益。如“大司马”,万斯同仅列吴汉一人,而练恕补曰“:孙咸,评秋将军孙咸行大司马事”,又如“建武四年”,万氏漏列东汉重要官职“司隶校尉”。练恕补曰“:宣秉,司隶校尉宣秉迁大司徒”。其考证之详可见一斑,然“钱表识熊氏兼载长乐并太子傅等官为不明官制,故其书於五府九卿外,惟列执金吾,河南尹。伯颖此书不表大将军,河南尹,而有司隶校尉。今悉仍其旧,间有缺漏,不敢补入,所以存其真。”[14]

结语

乾嘉历史考据学虽然其有一定的弊病,但在我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是值得肯定的,就像瞿林东先生评价的:“18世纪的中国史学以其著名史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慎密的历史考证,久负盛名,其影响所及直至于今。当时的考据也有弊病,那时考据末流所为……故就整体与主流来看……实是中国史学优秀遗产的一个重要方面。”[15]从上边各种《后汉书》补表看,补表发展是一个渐进和互补的过程,史料也是一个不断充盈的过程,从而超越前代学者,形成了尊重事实,无证不引,无证不信的之学风气,把史学研究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为我们学习和研究《后汉书》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1][2][4]梁启超.近三百年学术史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12.12..312.

[3][9][12]熊方等.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M].北京:中华书局,1984.3-4.253.625.

[5]潘衍桐.两浙輶轩续录.补遗卷二.清光緖刻本.1891.

[6]诸以敦.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M].北京:中华书局,151.

[7][8]清史搞·卷四百八十三·列传二百七十·万斯同列传[M].中华书局,北京:1977.13345.13236.

[10][11]杨翼骧、孙香兰.清代史部序跋选[M].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64.65.

[13][14]温训.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M].北京:中华书局,1984.597.

[15]瞿林东.18世纪中国史学的理论成就·序[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年表后汉书史学
王锡良年表
克己奉公
扬雄的蚕丛说与史学价值
黄春明个人年表
弋舟主要出版作品年表
论白寿彝先生对范晔和《后汉书》的研究
华特·迪士尼重要作品年表
《西方史学通史》第三卷“拜占庭史学”部分纠缪
《后汉书》郭玉脉法校文
THE STONELIONS OF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