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考核方式改革探究

2012-08-15邱铁红

党史文苑 2012年20期
关键词:理论课原理马克思主义

邱铁红

(鞍山师范学院 辽宁鞍山 114005)

网络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考核方式改革探究

邱铁红

(鞍山师范学院 辽宁鞍山 11400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效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考核方式是重要因素之一。积极探索考核方式的改革,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的需要。随着网络的发展,借助网络资源进行考核方式改革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改革“原理”课考核模式,以复合型、多元化考核方式取代单一的、终结式考试模式,实现考核方式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 考核方式 改革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素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课程学理性较强,其考核方式具有自身的特点。以改革学生考核方式为切入点,突破传统的考核模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课程考核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功能是多元的。考核方式直接关系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问题,也是检验教学效果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开卷考试、闭卷考试、考查、论文等传统考核方式经过长期运行,操作规程比较成熟规范。但就实际效果来看,这些考核方式的弊端也不容忽视。

1.考核目标偏离课程功能。“原理”课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大多是终结式考试,即学生成绩大多取决于期末卷面分数。试卷检验的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考核仅仅局限在理论考核的范围内,这种“一考定终身”的考核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平时表现,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考核。这种考核方式“由于偏重知识的考核而导致知识教育与品德教育不能有机地统一”[1],它无法检验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和思想政治素质,弱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导致学生围绕考试而学习,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作用的发挥,它在很大程度上远离了教育目标的预期。

2.考核方式比较单一。目前,“原理”课考核多沿用传统的课程考试方法,分别在期中和期末进行卷面笔试形式。卷面笔试主要有闭卷和开卷两种。在试卷结构上大体分为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内容,测试内容大都是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辨析、论述、材料分析等较为固定的题型。无论是闭卷和开卷形式,在内容上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能力。学生在“原理”课的学习中机械记忆,只注重掌握理论知识,忽视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及运用。也有部分学校把学生考勤、课程小论文、作业完成等纳入到考核之中,统称平时成绩,但所占期末成绩比重多在30%以下,期末笔试成绩仍是决定性因素。这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忽视平时的学习,考试时临阵磨枪的情况普遍存在。

3.考核内容不全面。传统的考试考核内容多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试题只是囊括重要的知识点,只能部分覆盖教学目标和内容,考试重视的是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知识的记忆,记忆性成分所占比例过高,忽视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测评,忽视了对学生知识、能力与内在素质的全面考察,使考试的成绩不能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想素质。单一的考核内容与培养目标相背离,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无法具体详细地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思想过程,无法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教育功能大大减弱。

二、考核方式改革遵循的基本原则

为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必要对“原理”课的考核方式进行深入的探讨并进行必要的改革。考核方式改革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指导原则。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理念。在考核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试卷中给予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考核真正地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对学生形成了比较完整和公正的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坚持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的原则。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还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能力考核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的重要目标之一。要求在“原理”课考核上要做到“两个结合”,即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情况与考核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相结合;把考核书本知识与考核学生能力素质相结合。考核方式的改革要实现从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向考核学生知识和考核学生的能力并重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力在于实践,要重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把对这些知识的领会深入到实际中,能够正确引导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3.坚持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原理”课也是一门素质教育课,素质的形成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不应简单地以一次考试来定论学习的好坏。“原理”课的考核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提高观察现实的能力并指导自己的行为。考核评价必须在传统的期末考试之外,注重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即应联系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教师应根据课程培养目标和要求,确立平时考核的内容、方式及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例。只有把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从整体上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

三、网络环境下“原理”课考核方式改革的路径探索

改革“原理”课考核模式,就是要克服原有考核方式方法的弊端,实现考核方式的转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借助网络资源进行考核方式改革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基于上述几个原则,“原理”课考核方式改革的一个基本思路是:以复合型、多元化考核方式取代单一的、终结式考试模式。

1.确立学生成绩综合化指标考评体系。如何评价、考核大学生学习“原理”课的效果,取决于该课的教学目标。“原理”课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程的知识传授与教育,是一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意味着应从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综合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要在考核中既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核,又高度重视能力、素质的提升,要建立学生成绩综合化指标考评体系,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学习态度表现和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可以将“原理”课考核划分为三个模块:基础知识及运用能力考核,平时表现考核、社会实践的考核,三个部分分值比例可以大致确定为6:2:2。基础知识及运用能力的考核可以将考试与读书笔记、课程论文等相结合;平时表现包括出勤、课堂笔记、讨论发言等。实践能力的评定以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为依据,包括撰写调查报告或观后感、活动体会等。针对不同的考核模块要分别制定详细具体的成绩评定标准,特别是对平时考核和实践教学考核的成绩评定标准要尽量细化,使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2]。多元化的学生成绩综合化指标考评体系,把学生平时表现纳入评价体系,使得考核更加科学合理。

2.构建全程考核方式。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一次考试、一份试卷的考核方式不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的规律,平时的学习过程对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1985年中央18号文件指出:“学生的成绩应当结合他们的考试结果和平时的学习运用情况来确定。”这表明“原理”课的考核不仅仅是以一次考试就能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考核评价应联系学生的行为表现。合理确定“原理”课成绩的构成比例很重要。从总评成绩的构成看,期末考试成绩比例应明显下降,占50%。要扩大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把考核的重点放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使考核伴随着学期的全过程。在测量平时成绩的标准上,除了写论文、调查报外,把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纳入考核,把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记入平时成绩,强调课程学习与学生的日常表现、素质与能力相结合。使学生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关注自身素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使考核呈现出全程性特点。

3.建立多元化的复合型考核体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多种考核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多元化的复合型考核体系。它是融开卷与闭卷相结合、课程论文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动态考核体系。期末考试引进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支持,实行计算机联考。构建“原理”课试题库,严格依据教材大纲设定内容,测量学生完成和掌握教学目标的核心知识量,考察基本认识、分析、辨析能力[3]。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等客观题型,试题由计算机随机组成。这种闭卷考试方式既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应试倾向,又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学生作弊抄袭现象发生。开卷考试以随堂形式进行,以辨析题或材料分析为主,注重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的全面掌握和灵活运用。在实践考核上,采用调研报告与撰写课程论文相结合。这种考核体系改变了过去重记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等现象,具有客观性、实效性等特点。○

[1]柴秀波.思政课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中的创新性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5).

[2]梁春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创新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5).

[3]于明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6).

邱铁红(1969—),女,鞍山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副教授、硕士。

2010年辽宁省高校科研计划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网络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考核方式改革探究” (项目编号:WSZL201001)。

责任编辑 马永义

猜你喜欢

理论课原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