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盟县勐梭镇生猪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2012-08-15谭大莲岩空相

云南畜牧兽医 2012年2期
关键词:猪圈畜牧兽医

谭大莲,岩空相

(西盟县勐梭镇畜牧兽医站,云南 西盟 665706)

勐梭镇地处西盟新县城的东南部,距县政府所在地3 km,介于北纬 22°33'~22°43'和东经 90°30'~99°43',东南与澜沧县的拉巴乡接壤,距澜沧县城92 km,距孟连县城58 km,距普洱市263 km,西南距缅甸国境线62 km,西南分别与本县的力所乡、翁嘎科乡毗邻,北部与中课乡相连,全镇总面积 252 km2,有耕地面积 3 142 hm2,其中水田面积757 hm2,旱地面积2 386 hm2。森林覆盖率为70.78% ,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境内地形起伏较大,山高坡陡、谷深,是典型的山区乡镇。全镇海拔在803~1 955m,属全年无霜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最高气温36℃,最低气温5℃,年平均气温19.6℃,年降雨量2 558~3 200mm。气候暖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全镇辖勐梭村、里拉村、班母村、他朗村、王莫村、秧洛村6个村委会和1个居民委员会,76个村民小组,主要以佤族、拉祜族、傣族等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乡镇之一。2010年末,全镇总人口21 501人,其中农业人口12 626人,劳动力7 156人;总户数5 612户,其中农业户数3 116户;少数民族人口16 62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7‰;粮食总产699万kg,同比增长2.64%;农民人均纯收入2 127元;农民人均口粮423 kg。

1 勐梭镇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生猪产业是勐梭镇的主要产业之一,养殖基础好,历史悠久,特别是在近几年来,为了保证县城的肉食品供求,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勐梭镇的生猪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生猪存栏稳中有升,出栏率大幅度提高。通过畜牧业科技的推广、畜牧扶贫项目的实施、实用技术培训的开展,养殖户的生猪养殖水平有所提高,养殖效益明显,农户养殖积极性显著提高,生猪产业在勐梭镇农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2010年,全镇生猪存栏7 500头,其中能繁母猪1 400头;生猪年出栏8 000头,猪肉总产575 t,产值达700多万元,占全镇农业产值的30%左右,占畜牧业总产值的80%左右。

2 勐梭镇生猪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生猪产业基础设施薄弱

勐梭镇2011年春防统计,全镇生猪养殖建有标准化猪圈(标准化猪圈是指水泥地板和砖石砌围面积不少于6 m2的猪圈)921户,无标准化猪圈1 200多户,加上没有养猪的户数,全镇尚未改造的猪圈有近2 000户12 000m2;部分养殖户建有简陋的猪圈,部分边远山区农户没有猪圈,生猪养殖仍然还是“放养”,满寨子跑,环境卫生差、污染大;因生猪放养,免疫工作难以开展,一旦发生疫病将会很快蔓延。

2.2 养猪产业产地分散、规模化程度低

勐梭镇2011年春防统计,全镇生猪存栏6 900头,养殖户2 143户,户均养殖生猪3.2头,普遍存在生猪养殖数量少、养殖分散、养殖水平低、基础差;生猪还是以千家万户散养的传统落后饲养方式为主,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程度低;常年生猪存栏100头以上的养殖户只有3户,生猪养殖规模不大,无龙头企业来带动整个镇的生猪产业发展,养殖户只能各自为政,抵抗风险能力低,不利于生猪产业的发展。

2.3 品种改良工作难度大,良种覆盖率低

勐梭镇2011年春防统计,勐梭镇养殖户饲养的生猪中近50%为本地品种猪,在母猪中本地品种母猪占到六成以上。部分山区农户甚至没有养殖过杂交猪,而本地猪个体小、养殖周期长、生长慢、饲料报酬低。

2.4 生猪免疫工作困难,疫情防堵任务重

近年来,国际国内各种重大动物疫病有所发生,西盟县有83个村民小组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89.33 km,有大小通道138条,而缅甸是没有专门抓畜牧兽医工作的机构,常有口蹄疫、猪肺疫等疫病流行发生,严重威胁西盟县各乡(镇)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勐梭镇是全县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牲畜进出西盟县都要经过勐梭镇,畜禽流动量大,疫情复杂,给疫病防堵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同时,近几年来,生猪疫病防疫免疫种类繁多、任务重,镇、村两级政府对免疫工作认识和重视力度不够,只是在口头上支持和重视,没有真正体现到“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目标上来;群众认识不到位,认为生猪不生病就不用打防疫针,在生猪免疫工作中常存在不配合、不支持的现象;勐梭镇是一个“边、少、山、穷”的贫困乡(镇),贫困人口比例大,镇财政十分困难,无法保证正常的防疫工作经费,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镇、村两级防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导致了勐梭镇生猪免疫工作开展困难的现状。

2.5 养殖水平低,畜牧业科技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勐梭镇大部分养殖户的养殖水平还停留在传统的饲养方式中,养殖效益低。

2.6 农村兽医公共服务设施滞后,村级防疫员整体素质不高,不能满足养殖业的日益增长需要

勐梭镇共有6名村级动物防疫员,全都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只是受过短期业务培训,无村级兽医室。村级防疫员待遇低(每月只有80元补助,现加上中央财政年度补助1 300元左右,每年只有2 300元左右的补助)、工作任务重、普遍文化程度低、接受专业技能培训机会不多、工作条件差,村兽医室因为没有固定的场所只好设在家里,配置了冰箱、出诊箱、冷藏包、注射器、针头、煮沸器等简单的器械和少量的治疗药品,硬件设施十分简陋;而村级防疫员因其整体素质不高,在免疫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不按技术操作规程实施免疫和器械消毒不正规、注射部位不正确、打飞针、疫苗保存不规范等现象,容易造成注射部位感染化脓或诱发不良反应,或造成免疫失败,给农户带来经济损失。

2.7 畜牧兽医科技人员技术力量薄弱

勐梭镇现有在编的畜牧兽医科技人员6人,其中大专文化6人,取得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3人、未定级1人;村级动物防疫员6人,其中高中文化1人、初中文化2人、小学文化3人;承担着勐梭镇辖区内的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每年要集中开展春秋两防及常年免疫工作,每年要完成各种动物疫病免疫12万头(只、次),人均达1万头(只、次);同时还需要完成其他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任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相关规定,乡(镇)畜牧兽医站应为县级畜牧兽医部门的派出机构,但西盟县的乡(镇)机构改革没有完成,乡镇畜牧兽医站为双重领导,上级业务部门主管业务的开展,乡(镇)党委政府主管人、事、财权。为此,乡(镇)畜牧兽医站人员经常被抽调参加政府的中心工作,从而影响了本职业务工作的开展。科技人员技术力量薄弱及兽医体系建设不健全,不同程度地制约和影响着整个镇的养猪产业的发展。

3 勐梭镇生猪产业发展的对策

勐梭镇属边疆国境线长的特殊地区,在我省类似地区较多,如何针对自身的特点来采取对策促进生猪发展是重要的。

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猪圈改造力度

近几年来,为解决放养所带来的不利因素,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勐梭镇实施了生猪养殖小区标准化建设、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猪圈改造建设等项目,共完成了700多户的猪圈改造任务,还有近2 000户的农户没有改造,圈舍设置不合理,大多数简陋,以放养为主,给生猪的饲养管理、疫病防控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了生猪产业的发展。因此,今后重点应继续加大猪圈改造的力度。

3.2 加大品种改良力度,提高良种覆盖面

猪的品种2003—2005年曾经引进了几批二元良种母猪进行饲养,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因各种因素的影响,现已淘汰。农户饲养的母猪大部分都是自繁自养的本地品种猪;良种母猪大约占能繁母猪数的30%左右。要充分发挥供精站(点)的优势作用,加快生猪品种改良步伐,建设村级猪供精点,引进种公猪、种母猪投放养殖户饲养,从父本、母本两个方面同时进行,统一规划布局,以村为单位,整村推进,从而带动全镇生猪养殖业发生质的转变。通过3~5年良种率达到80%以上。

3.3 切实加强对防疫工作的重视

防疫工作的好坏事关整个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尤其勐梭镇所处地理位置对防疫要求极显重要。始终是各级党委、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都应高度重视的重点工作,应认真贯彻落实好“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防疫工作方针,应足额保障各种防疫工作经费,使各种防疫注射工作顺利进行。在抓好畜禽春、秋两季防疫集中注射的同时,应加大市场补针力度和搞好平时的免疫注射,做到适时补针。规模养殖场应制定行之有效的免疫程序,按程序做好各种免疫,同时做好消毒工作,从而确保无动物疫情发生流行,这样才能谈畜牧业的发展。

3.4 加强养殖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养殖户饲养水平

针对坝区与山区养殖户饲养水平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开展养殖技术培训,如坝区的养殖户侧重于对疫病防控技术的培训,而山区的养殖户则要对疫病防控及养殖技术全面培训,不断提高养殖户的养殖水平,提高畜牧业科技的利用率。

3.5 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性工作,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是做好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保障。目前,动物防疫工作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实践证明,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可以把动物防疫的网络延伸到基层,可以把动物防疫的技术传授到基层,有利于重大动物疫情的早发现、早反应、早处置,有利于各项动物疫病防控措施的落实。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村级防疫员待遇、稳定队伍、加强培训、提高其整体素质、加强村兽医室的建设,不断提高动物防疫服务质量和水平。

3.6 加强科技队伍自身建设,不断完善畜牧兽医体系建设

为适应今后科学养殖推广先进技术,进一步壮大畜牧兽医科技队伍势在必行。畜牧科技人员应不断加强素质教育,树立“牧兴我荣,牧衰我耻”的职业道德观,进一步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多方面掌握各种畜牧兽医技能,提高整体素质,并使所掌握的技能充分运用到实践中,服务于民,做一个名符其实的畜牧兽医科技人员。同时应转变工作作风,踏实工作,为畜牧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进一步加强基层兽医体系建设,完善各项制度,保障各项工作经费及人员的到位,使畜牧兽医各项工作能顺利开展。

猜你喜欢

猪圈畜牧兽医
5G助力“智慧畜牧” 湖羊有了“健康码”
荣昌:做强畜牧品牌 建好国家畜牧科技城
中国兽医协会第九届兽医大会
“黑科技”打造畜牧健康管理专家
我是兽医志愿者
武汉天种畜牧有限责任公司
兽医改行搞发明
兽医
劫持“小不点”
一头好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