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现实困境与发展对策

2012-08-15刘金利

武术研究 2012年11期
关键词:奥林匹克运动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

刘金利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广东 珠海 519085)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和影响力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它在体育大舞台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友谊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奥运会的发展危机,奥运会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很多异化现象和社会问题,从近些年奥运会的举办来看,能发现奥运会发展的一些现实问题,这些现实问题制约了奥运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如果不能得以扭转,奥运之路将越走越窄,甚至衰亡。

1 当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现实困境

1.1 以欧美体育文化为中心阻碍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当前在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中,大多数为欧美代表,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则少之又少,这样的委员结构造成了奥林匹克运动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严重的欧美中心主义。在已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中欧美国家占多数;在其项目设置上欧美传统体育项目同样是占多数,在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中,26个大项中只有柔道一项属于东方体育,其余的项目都源自于西方体育。除此之外裁判中欧美的人数同样占多数,这也就导致在奥运会比赛中存在许多不公平的判罚。

在刚刚结束的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中国小将叶诗文她在400米混合泳比赛中夺冠,尤其是最后100米自由泳的“水上漂”速度惊人,最后50米成绩竟然比男子400米混合泳金牌得主美国的罗切特还要快0秒17,正因为如此叶诗文一时间成为当时的热点人物,许多西方媒体怀疑叶诗文服用兴奋剂。同样是在四年前的北京奥运会上,美国运动员菲尔普斯凭一己之力拿下8枚金牌,中外媒体一片赞扬,把他视为美国和奥运会的英雄。同样的案例同时发生在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赛场上,中国队因为“莫须有”的违规,金牌变成了银牌,申诉被拒后还被追罚200瑞郎。而与此同时,英国自行车队却通过故意“假摔”获重赛机会,最终夺取金牌。除此之外,中国羽毛球女子双打选手因“消极比赛”,被驱逐出赛场。这两个案例中,一个是利用规则做到最好,符合体育精神;另一个则因为违背奥运精神,必须受到惩罚。国际奥委会对于看似相似的两件事做出了完全相反的应对方式,这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奥林匹克运动严重的以欧美体育为中心。在世界体育格局一体化的今天,奥运会属于世界,奥林匹克运动要想更好地发展,必须改变其目前的体育格局,更多的关注东方体育文化,针对自身发展的缺陷,求助于东方体育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好地发展。

1.2 政治问题成为奥林匹克运动驱之不散的乌云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产生于一个战乱的年代,由于当时希腊特殊的政治环境,各个城邦之间时有战争发生,致使希腊人民对和平极为渴望,为了解决战争问题,各城邦之间纷纷参与到奥运会中来,奥运会的初衷就是为了避免战争、维护和平,不掺杂任何政治因素。但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世界上各个国家政治关系错综复杂,而近年来奥运会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世界性的社会文化现象。国际中各种政治斗争开始借助奥运会的舞台进行活动,奥运会逐步成为政治斗争的延伸场所,政治家通过奥运会对其国家的意识形态、国际声誉进行推销,提升其国家的政治地位。

在1956年墨尔本奥运上,先后有六个国家因为政治问题退出该界奥运会;同样在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上两名黑人运动运动员利用领奖的机会,抗议美国国内的黑人歧视政策;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上,同样由于苏联的政治问题,146个成员国中有64个没有参加这届奥运会;从1999年起,国际乒联一直打着促进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旗号,从规则到器材再到打法,一次次的改动,每次都旗帜鲜明地针对中国。……现代奥运会逐步成为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的另一个战场,在国家利益至上的今天,各个国家都不断争取奥运会的举办权,通过奥运会来提升自己国家在国际中的地位,赛场上的胜负逐步转化为各个国家所关注的焦点,这与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先生所提出的“参加比取胜更重要”的初衷相违背。同时也给奥运会带来了新的麻烦。

1.3 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关怀严重缺失

1908年7月24日,在伦敦举行的第四届奥运会期间,现代奥林匹亚运动之父顾拜旦先生在英国政府举办的宴会上提出了“参加比取胜更重要”的奥林匹克格言,现任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罗格,在新世纪来临的时候,在奥林匹克格言的基础上注入其新的涵义: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前苏联体育界人士认为:“奥林匹克主义是一个确定奥林匹克运动内容的由哲学、道德、伦理和组织原则构成的综合体。他是以竞技运动普遍的、文化的和人道主义的价值为基础的,而奥运会是他的集中体现,奥林匹克主义不仅仅是使人和谐发展的工具,也是加强和平、友谊和相互了解的工具。”[1],人文关怀一直都是奥林匹克运动所关注的关键词。

奥林匹克口号(所谓重在参与)其实不是用于普通人体育参与方面,而是更多用在运动员身上的。易建东先生说:“参与体育是人的权利,每个人都必须拥有在没有任何形式的歧视下和在追求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相互理解的奥林匹克精神中参与体育的可能。”伦敦奥运会中被取消参赛资格的八名女子羽毛球双打运动员没有违背任何比赛规则,但违背了运动员行为准则,其中伦敦奥运会羽毛球比赛规则饱受质疑,被认为是诱发此次消极比赛的起因。其实奥运会中的“消极比赛案例”处处可见,在羽毛球比赛中也不是第一次出现这样的情况,事件发生后,一切后果、责任都针对了运动员,为了参加四年一届的奥运会运动员付出的太多太多,这样的判罚让人们看不到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关怀”。同样伦敦奥运会期间媒体频频发出这样的报道:“奖牌待遇差别大铜牌得主李玄旭仅家人接机”、“一个17岁的女孩三次试举失败,被称为“耻辱”;一个23岁的小伙失败,失声痛哭“有愧于祖国”……这种类似的报道还有许多。那么政府、国际奥委会、广大观众对于运动员的人文关怀何在?奥林匹克格言中的“干净、人性”何在?奥林匹克运动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今天的西方世界正处于灵化与物化、理想与现实、目的和手段的严重分裂状态,奥林匹克运动中种种病根根源于此。”[2]对于运动员人文关怀的缺失同样源自于此,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已经慢慢的呈现出来,其原有的理论基础已经不能够自我改变,奥林匹克运动急需一种新的观念、新的思路和新的理论来指导、调节和处理当前其自身的矛盾。

2 当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复归之路

2.1 奥林匹克精神的良性回归

无疑,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历程中,奥林匹克运动不得不与社会、政治、经济发生关系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异化,如民族主义和政治斗争充斥其中,人们对奥运冠军、金牌英雄的迷恋,不仅摧残着运动员的身心健康,也扭曲了奥林匹克精神,使得奥林匹克运动这项神圣、崇高的体育盛会逐渐演变为一个充满残酷和血腥的竞技场;奥运会的泛商业化功利行为丧失了奥运会更多自由的空间,在某种程度上,奥运会举办的各个方面以及运动员身上都有着来自赞助商的沉重包袱,因而,有必要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实质和真谛进行一次深层次的拷问、实现奥林匹克精神的良性回归,重新认识“参加比取胜更重要”、奥运会的教育功能以及奥运会创办之初的和平与友谊的崇高理想;在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同时“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让这项世界上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恢复它曾经崇高而神圣的氛围。

2.2 传播媒体的正确导向

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说:奥运会的成功一半取决于新闻媒体的运作。[3]可见现代传媒对奥运会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过去的一些年,我们的奥运新闻传播陷入了“唯金牌”论的误区,一时间“金牌榜”、“奥运冠军”、“金牌英雄”受到了人们以及商家的狂热追捧,一块金牌随之而来的是各种高额奖金、各种广告代言,只有金牌英雄才能瞬间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而其他运动员却无人问津,造成这种现象,传播媒体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事实上,奥林匹克运动作用于人类社会的意义正是以奥林匹克精神对人的发展的教育意义,金牌只是奥林匹克竞赛的一个结果,一个获胜的符号。如果对奥运会的参与陷人惟金牌的圈子,如果对奥运会的新闻传播陷人惟金牌化的氛围,国际奥委会一反再犯的兴奋剂问题、贿赂、弄虚作假事件将会越发猖撅。对奥运“惟金牌化”的新闻传播会使人更多地看到政治纠纷、物质利益,使一个本该纯净的、美好的社会活动蒙上污垢[4]。因此,现代传播媒体有责任有义务引导正确的奥林匹克价值观,重在传播与弘扬奥林匹克的参与精神、竞争精神、公平精神,以及奥林匹克运动推动世界和平与友谊的崇高理想。

2.3 奥林匹克制度的改革

当前国际奥委会有关章程中的一些带有民族色彩的规定,为民族主义、政治冲突的介入打开了方便之门,而在引入商业运行机制解决奥林匹克运动财政难题时,对有关商业组织和团体又缺乏有效的制度规约,造成各方弃人文精神于不顾、单纯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的局面,[5]如此,势必造成奥林匹克精神的严重异化。另外奥运会举办成本过高与节俭环保的现代价值取向相悖,有很多纳税人尤其在西方都反感如此庞大而昂贵的奥运会,而且,成本之高、规模之大使得举办奥运会成为了一些发达城市的专利,一些中等城市对举办奥运会望而却步,这不符合奥林匹克的平等精神。因而要发挥国际奥委会宏观调控与制度建设职能,积极推进奥运会改革,完善奥运会管理措施和运行机制。

3 小结

奥林匹克运动所面临的这些现实问题,不仅导致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也直接危害了奥林匹克运动今后的繁荣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回顾和反思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历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弘扬和发展奥林匹克精神,推进奥林匹克制度改革,积极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健康、持续发展。

[1]杨 弢,姜付高.中西方体育文化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49.

[2]郝 猛,陈彦志.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奥林匹克人文危机[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

[3][4]黎 莎.奥林匹克精神永远高于金牌[J].体育文化导刊,2004(9):21-22.

[5]孙 波.奥林匹克人文精神的消解与复归[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05):22-25.

[6]郝 勤.论“人文奥运”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回归[J].体育科学,2007(02):3-7.

猜你喜欢

奥林匹克运动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
曾担任过12年国际奥委会主席的雅克·罗格逝世,享年79岁
我国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历程、挑战及应对
我国对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研究的热点与发展特征
两届奥运主办权同时揭晓
范扬国际奥委会体育作品展之瑞士行
范扬国际奥委会体育作品展之瑞士行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