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武术教学对中小学身体素质及品德的影响研究

2012-08-15张亚蒙姜敬敏

武术研究 2012年11期
关键词:耐力身体素质武术

张亚蒙 任 超 姜敬敏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巨系中的一个子系统,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文化大融合的今天,武术以其独特的风骨置身于现代体育的庞大体系中。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让子孙们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思想、培养和弘扬其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国民族文化绽放异彩,便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在学生的体育课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武术教学对于学生成长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就武术教学对中小学生身心方面的影响做以简要的分析。

1 浅谈在中小学开展武术教学的总体目的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强身健体的方式,而且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自成体系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武术文化,因此,在中小学开始进行武术方面的熏陶和教育,通过武术技术的巧妙的技击,独特的艺术美等形式,可以间接的让学生感受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同时使中小学生产生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培养中小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其次武术套路运动中包含着协调、速度、灵敏等动作及昂扬向上的“精、气、神”的气质,科学地进行武术锻练,不但能使中小学生在速度、力量、耐力、柔韧性、灵活性等身体素质方面得到很大提高,而且还能调节身体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提高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一定程度的预防孩子容易形成的不良的坐姿、站姿和走姿,同时培养其独特的个人气质。因此经常进行适当武术运动使人的身心能得到全面锻炼和发展。纵观以上论述,笔者认为开展武术教学的主要目标有以下两点:第一,提高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第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培育独特的个人气质。

2 武术教学对于学生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发展、民族兴旺的根本大计。青少年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这是勿庸置疑的共识。武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弘扬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武术教育不同于语文、历史教育,它是身体教育和文化教育结合的知、形、意教育的统一体。

郑楠在《武术对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中的作用探析》指出了武术对培育民族精神的作用是:扩大古老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规范公民行为和提高整个民族的民族观念、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邱丕相先生在《武术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中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民族,五千年历史孕育了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在武术传授中也有不少反映,如尊师重道、讲理守信、勇敢仗义、坚韧笃实、刻苦求进、虚惊自然、舍己从人等。这些传统美德对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说,“无论从文化角度、战略角度还是教育的角度,都必须把武术教育提高到一个重要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武术教育任重而道远。”

3 开展武术训练对于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影响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了儿童少年时期各项身体素质的发展特点,主要包括力量、反应、速度、柔韧、灵敏、协调等人体最主要、最常使用的人体身体素质。笔者通过速度素质、耐力素质、灵敏素质、柔韧素质,有针对性的论述了武术教学对于中小学教学的重要作用。

3.1 武术训练对中小学生速度素质的影响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它包括人体快速完成动作的能力和对外界信号刺激快速反应的能力,以及快速位移的能力,即:反应速度、移动速度和动作速度。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声、光、触等)快速应答的能力。动作速度是指人体或人体某一部分快速完成某一动作的能力。移动速度是指人体在特定方向上位移的速度。速度素质对于练习武术套路的人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中小学生而言,武术教学适当的增加一些速度动作相比较其他体育项目而言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好奇性,让学生在快乐中通过独特的速度动作来得到身体素质的锻炼。

3.2 武术训练对中小学生耐力影响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保持特定运动负荷的能力。武术套路运动是一项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的项目,通常表现为动作较多,强度较大,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好的耐力素质去克服专项负荷所产生的疲劳的能力,中小学武术套路的教学中有不同于武术运动员的自身特点,所以在中小学体育课上适宜的武术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合他们的锻炼方法,有目的地去发展包括耐力素质在内的各项身体素质。教师要善于观察,对学生进行素质补缺,再加上学生持之以恒,在一定程度而言对于学生的耐力会有很大的一个提高,教学质量也会更上一个台阶。

3.3 武术训练对中小学生柔韧素质的影响

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中小学时期由于正处于身体发展时期,儿童少年骨密度小,不当的运动会导致骨头的扭曲,从而影响身形。武术教学中适当的增加有关柔韧素质的动作练习会预防不良的身体形态。比如武术的基本功之一的正踢腿,要求挺胸抬头,身体一条线,时间越久便可让学生养成抬头挺胸的好习惯,从而预防学习中的驼背现象。此外,还有武术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动作来预防其他不良的身体姿势。针对于此教师有针对性的根据不同的学生身体素质确定不同的训练计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自觉的其柔韧性就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和改善。

3.4 武术训练对灵敏及协调素质的影响

灵敏素质是指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应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可通过各种复杂变换的条件下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做出相对应的应答动作表现出来,要求学生的技术动作在空间、时间以及用力特征上相互协调配合。在体育课上通过一些武术动作来提高学生的灵敏及协调素质可以使学生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保护自己。

4 结论

中小学时期是人的一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无论在身体上、品德上都将或多或少地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作为我国当之无愧的国宝武术,更应该在新时代发挥自己的优势,以独特的文化魅力及巧妙的动作等通过特定的适宜人群来发扬光大。

[1]于子游.浅谈武术散打发展趋势[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

[2]张福山.舒伟论当代武术教育中民族精神的弘扬[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5).

[3]郑 楠.武术对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探析[J].山东体育科技,2006(3).

[4]陆超武.简论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中的几个问题[J].中华武术研究,2011(1).

[5]杨 涛.浅谈柔韧素质在武术套路中的作用[J].搏击·武术科学,2009(12).

猜你喜欢

耐力身体素质武术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多面好手 倍耐力全新Cinturato P6
体育教学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研究
武术
3000m跑,锺练耐力和意志
吉林省大学生身体素质调查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如何在小场地上进行耐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