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游戏化的研究

2012-08-15张海波张雅囡姜东华邵东伟

戏剧之家 2012年12期
关键词:儿童音乐游戏性儿童

□张海波 张雅囡 姜东华 邵东伟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游戏性最直接地体现在“音乐游戏”上。音乐游戏是借用游戏的形式来发展学前儿童音乐能力的一种音乐活动,它是一种有规则的游戏。无论是侧重于创造和表现的歌舞游戏,还是侧重于情节、角色的表演游戏或侧重于音乐要素分辨的反应游戏,都能在听听、唱唱、动动、玩玩的趣味活动中既增强幼儿的节奏感,促进学前儿童动作的协调性,提高学前儿童辨别音乐性质的能力,又使学前儿童获得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

一、通过音乐操作促进幼儿自主探索

在音乐游戏性教学活动中,我们强调让幼儿自己去探索。音乐操作能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他们通过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在探索发现中主动学习。幼儿的探索代替了老师的单向讲授,他们在活动之余有了“想一想”的思考习惯,有了“试一试”的表现欲望。

音乐教育游戏化活动进一步拓宽、满足了幼儿的探求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培养了幼儿积极的个性,增强了他们的探究精神、创造能力,有利于幼儿自信心、坚持性、独立性及合作能力的培养,真正提高了幼儿主动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二、把握音乐教育游戏化操作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

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操作应以听辨为基础。听辨是注意地听、有思考地听,不仅是倾听,还要能有所区别。幼儿只有积极主动地去捕捉周围的声音,才能掌握听辨的技能,提高听辨的能力。在听辨的基础上,有序地、由浅入深地引导幼儿去探索发现音乐之美,然后在歌唱活动、韵律活动、节奏乐活动、欣赏活动中扩展内容,使幼儿获得经验,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三、在游戏化的音乐教育活动中发掘幼儿的创造力

教师应尽力将音乐内容预设得游戏化,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在游戏中培养幼儿对音乐的高低、强弱、快慢、音色、乐句的分辨能力。引导幼儿侧重对声音或音乐的听辨结果作出快速反应。在音乐的伴随下进行游戏,要按照特定的音乐要求,教师必须让幼儿根据音乐的性质、情绪、节奏、结构等要求参与活动。游戏规则应建立在特定的音乐教育目标的基础上,逐步深化,有序递进。

音乐教育游戏化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而培养幼儿创造力、挖掘幼儿潜在的能力将是贯穿活动始终的主线。

四、在游戏中进行个别指导,全面推进

在音乐游戏中音乐和游戏是相辅相成的。音乐指挥、促进和制约游戏活动,而游戏又帮助幼儿更具体、形象地感受和理解音乐,获得一定的情绪体验。

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作用:一是注意幼儿之间的差异,做到面向全体。通过游戏推进全体幼儿的音乐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在全面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把握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允许幼儿有限度地选择,允许幼儿采取实现自己认知策略的方法去主动创造和学习。

二是采取多变的教育策略,包括:1、内容的变化。教师要根据幼儿不同年龄阶段发展水平,提供适当的游戏内容,又要在每个阶段中选择或设计难度适当的递进游戏。2、规则的变化。不同的游戏有不同的规则,同一游戏也可以用改变规则的方法增加或降难度。教师必须按照对幼儿反应的科学判断,及时调整游戏规则,通过不断变化规则,层层推进,促使幼儿有情趣而自信地在参与游戏中完成任务,乐此不疲。3、材料的变化。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提供不同的游戏材料,使幼儿有兴趣地参与游戏,提高能力。4、方法的变化。教师在设计和组织音乐游戏时,必须创造一种游戏情景,创造性地采用趣味化、游戏化的口吻,通过语言、表情、体态上的变化,来诱发幼儿对听辨音高活动的兴趣,以及对将要学习内容或技能的把握。此外,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还可视幼儿的情绪状况,灵活运用幽默的语言,或扮演游戏角色,或是用夸张的动作来调节幼儿情绪,吸引幼儿注意,从而使他们较快的进入积极学习状态。

学前儿童实际的需求是带有童稚的、孩子气的东西,即童龄妙音、童龄妙语、童龄妙舞、童龄妙画。他们是从本能需要的立场出发,追求天然的、本能的、自发的、游戏性的、趣味式的东西。游戏是一种基本的、重要的活动形式,它是由儿童的内在需要引发的愉快的活动,可见,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游戏化的开展,对儿童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猜你喜欢

儿童音乐游戏性儿童
游戏性练习法在短跑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回归儿童本性 让音乐课更有情怀——小学音乐游戏性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于乡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
浅析游戏性幼儿舞蹈教育
留守儿童
宋明蒙学中的音乐教育对当代儿童音乐教育的启示
六一儿童
文化浸润:儿童音乐教学的审美之维
从认知角度看不同年龄段儿童音乐学习能力
中职语文游戏性阅读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