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西钢琴作品风格之差异

2012-08-15□刘

戏剧之家 2012年12期
关键词:钢琴创作差异

□刘 畅

钢琴发源于欧洲,钢琴艺术的主体部分属欧洲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钢琴传入中国的一百多年,业已引起钢琴艺术范畴内的中西文化融合,这一文化融合现象同时表现于创作与演奏两个方面。同时,经过几十年来几代中国作曲家的努力,中国钢琴音乐在结构、声韵、意境、演奏方法及文化内涵上,业已表现出不同于西方钢琴音乐的自身特点。这些体现“中国钢琴语境”的文化特征是对世界钢琴音乐文化的重要贡献。但归根结底中西方钢琴演奏技法、审美文化及中西方文化上还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一、中西方演奏技巧之差异

钢琴作为一种西洋乐器,在浪漫主义晚期才传入中国。也就是说,当西方钢琴音乐发展到鼎盛时期,中国才接触到这一乐器。因此,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在数量上和规模上都不及西方优秀作品。但是,中国作曲家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以本民族的音乐语言作为创作的母语,进行了中国风格音乐创作的研究和实践,创作出了既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又具有鲜明时代风貌的钢琴作品。这些作品乐思清新、风格鲜明、笔法简洁,民族特色突出,情感朴素而真诚。在风格上与西方的传统和现代钢琴音乐都有很大的区别,在演奏方法上也应该有别于西方音乐。尤其在节奏、节拍以及速度等方面,中国传统音乐的“拍无定值”“死曲活奏”的演奏意识同欧洲传统音乐严谨刻板的演奏意识迥然不同;在调式、音阶、和声以及旋法等方面,中国的传统音乐多以五声性(宫、商、角、微、羽)调式为主,单声音乐思维处于支配地位,和声构成原则以二、四、五、六度等非三度叠置为特点。显然,用钢琴来演奏中国音乐作品,首先要关注作品的中国风格和韵味,必须意识到旋律的独特地位和不同的和声织体特点造就的特殊演奏技术。只有掌握了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文化内涵、风格意蕴和特色技法等,才能够正确地诠释中国风格钢琴作品。

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在中国钢琴作品中是显而易见的,钢琴毕竟是西洋乐器,“民族化”的中国作品也不可能完全摆脱西方传统的功能和声体系和曲式、调式特征等。事实上,离开了基本的西方创作体系,也不可能创作出真正的钢琴音乐。中国作曲家和钢琴家近百年来一直在努力使中国钢琴音乐既符合钢琴这一乐器的演奏特点,又能够贯穿中国民族文化精神。对中国风格钢琴音乐创作及演奏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和推动音乐工作者对中国钢琴音乐现状的关注,进而使中国音乐文化在保留自身民族特色的同时,与世界音乐文化更多地接轨。

二、中西方审美文化之差异

每个民族、国家的审美文化艺术都是其主体审美价值观的物化,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事实上也就是不同的审美文化价值观之间的磨合、碰撞过程。然而在中国与西方的审美价值观交融过程中,我们看到一种文化的隔膜长时间横亘其中,这说明中西方审美文化,从价值观的角度考量,二者完全是一种异质文化。西方以美即真、美即科学、美即写实表现,以及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审美理念作为审美价值观的核心观念。而中国或东方,则以美即精神个性,美即虚拟性表现,以及以泛自然主义的审美理念等作为审美价值的核心观念。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都是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稳定的形式并自成体系,都有一定的结构与顺序和一定的生成道理。这从音乐人类学的观点去理解,就容易接受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精神也是一个具体的、历史发展的概念,既有我们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审美和艺术实践中积淀而成的优秀审美传统,也有近现代以来在西方美学影响和塑造下逐渐成长起来的多元化审美新潮,还有直接来源于我们当代审美、艺术实践的新生审美形态。中国钢琴发展大约200年,这200年中有许多重要的音乐思想,不仅有音乐观念的差异,更有文化观念的差异。中国是文明古国,数千年绵延不绝的民族文化,本身就有属于自己的审美准则和价值标准,以其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深厚底蕴赋予了钢琴音乐极强的生命力。

中西音乐的不同,中西文化的不同,归根结蒂在于其哲学基础的不同。而思维方式则是体现中西方哲学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张岱年先生曾经指出,哲学即表现为一种思维方式。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是综合;西方人的思维特点是分析。所谓综合,就是看问题从整体出发,注重事物各方面的普遍联系。所谓分析,就是从微观处着眼,将事物分门别类地进行考察。这种差异,可看做形成中西文化乃至中西音乐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西方传统美学是理性美学,主要立足于对美的本质的抽象分析。西方古代美学并不以实用为最高目的,而是首先看能否言之有理,符合逻辑。西方人不像中国人那样重视道德价值,而是更重视实践价值。西方音乐作品(主要指西方专业作曲家的创作)的创作方式,具有个体性、一二度创作分离性的特点。西方音乐作品属于作曲家个体劳动,体现出浓厚的个性特征。同时,在一二度创作上呈分离状,即作曲家的创作仅仅是完成乐谱而已,还须由歌唱家或演奏家进行第二度创作才能最终将乐谱变成音响送人听众的耳朵。歌唱家或演奏家虽然在按谱演绎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加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但首先必须遵循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基本宗旨,一般不允许脱离乐谱进行即兴发挥。这从中也体现了西方传统哲学的“确定性”原则。西方人作曲,首先是依据一定的音乐规则,即从前人作品中抽象出的一套技术体系,或曰作曲技法,然后才是创作材料的运用。按西方模式,作曲的关键不在于创作的自由性,而在于专门构成的特殊技术。西方作曲过程中体现的是方法与材料相分离的特征。学习西方的分析思维,建立自觉的音乐学科理论意识是中国的音乐学术实现现代转型的重要环节,把直接搬用西方的音乐理论来阐释中国传统音乐和借鉴西方的分析思维来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相区别开来,无疑是钢琴音乐民族化进程中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中西方文化之差异

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钢琴艺术,应当是悠长、久远的中国音乐传统在20世纪内外条件下新发展的产物。中国钢琴艺术的文化血缘与中国音乐传统应当是一脉相承的;但其形式、风格又因带有新时代的显著特点而有异于旧有的中国传统音乐。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并创造了优秀的文化艺术,形成了一种民族传统。传统的文化艺术植根于民族生活、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之中。我们研究中国钢琴音乐必须理解中国民族艺术独特的意境创造和表现体系。中国作品追求意境深远、超旷空灵,正如中国绘画讲究留白,绝不可以简单地根据旋律音数的多少,速度的快慢,篇幅的长短来判断好坏,“言简意赅”、“意味深长”都不是长篇大论所能表现出来的。普遍意义上讲,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大多是小篇幅的简单结构音乐,但却运用有声表现无声,有限表现无限的美学原理,创作出画面式的音响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宋代诗人陆游说过这样的话:“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所谓“诗外”,就是指对文化、生命、宇宙的体验和感悟,是指在诗中表现出的人生情味。这样的精神同样表现在音乐中,成为中国音乐人着意追求的艺术生命和灵魂。因此,欣赏和演奏中国钢琴作品,都必须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修养,从文化的角度去诠释音乐,并通过“钢琴”这一西洋乐器,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

音乐扎根于人类文化的土壤之中,人类的思维模式、生活习惯等不同都造成了音乐文化的本质区别,所以,对于我们中国学生学习西方钢琴音乐作品,就存在了很大的差异性。因此,我们要从借鉴文化人类学的观点去思考解决这一差异的办法,并在钢琴演奏过程中尽量减小文化差异带来的钢琴表现上的矛盾。

猜你喜欢

钢琴创作差异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一墙之隔》创作谈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钢琴
创作随笔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创作失败